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4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建立重亚硫酸盐测序法(BSP法)定量分析ABO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方法:提取胃癌细胞株MKN45和KatoⅢ以及人全血基因组DNA,以重亚硫酸盐转化法修饰其DNA,应用Meth Primer软件在ABO基因启动子区非CpG位点区设计4对特异性甲基化扩增引物,将ABO启动子附近区域的CpG岛分成4个片...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中国人个体ABO血型系统中具有混合外观凝集特征的B3变异型的分子遗传背景.方法 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2例ABO血型疑难样本的红细胞表型,应用连续凝集方法和1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位点检测法,排除外源性或内源性DNA嵌合的可能.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克隆测序法鉴定2个样本的ABO基因单倍型.结果 2个无关个体红细胞与抗-B和抗-AB发生混合外观凝集,连续凝集法和STR检测排除了样本的外源性DNA污染和内源性遗传嵌合子,根据血清学特征确定这2个个体红细胞均为A183血型.单倍型序列分析发现2个样本为A1B杂合子,其中B等位基因与B101相比,差异仅在第7外显子的425T>C错义突变,导致B糖基转移酶多肽链M142T替换.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一种新的可能导致B3变异型的ABO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33.
一例HLA-A新等位基因HLA-A*3113的测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HLA新的等位基因HLA-A * 3113的分子机制。方法样本DNA抽提采用PEL-FREEZ抽提试剂盒,利用PCR方法扩增先证者HLA-A基因的第1~8外显子,PCR产物直接经TOPO TA克降转染到质粒载体中获得等位基因的单链,对所得克隆进行第2、3、4外显子双向测序分析。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先证者样本克隆测序得到两个等位基因,其中一个等位基因为A*2402,另一个经BLAST验证其为新的等位基因,新的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GenBank(DQ206619,DQ206620,DQ206621)。与最接近的A*310102等位基因序列相比,新的等位基因在第3外显子上有1个核苷酸不同,第456位G→c,导致第128位氨基酸E→D。结论该等化基因为新的HLA-A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A*3113。  相似文献   
34.
HLA-B新的等位基因B*5136的确认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HLA-B新的等位基因B*5136的分子机理。方法先证者为浙江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盐析法抽提样本DNA,常规PCR反应扩增先证者HLA-B基因第2~4外显子的编码序列,PCR产物经TOPO试剂盒克隆转染到质粒载体中,分离其两个等位基因,对所得的克隆用第2、3、4外显子引物进行双向测序分析。结果先证者HLA-B基因经TOPO克隆后得到两个等位基因,一个为HLA-B*4601,另一个经BLAST HLA验证为新的等位基因,其序列已递交GenBank(AY601729,AY610730,AY601731)。新的等位基因与最接近的B*5108等位基因比较,在第3外显子上有4个核苷酸的差异:第527位T→A,导致第177位氨基酸Val→Glu;第583位C→T,导致第195位氨基酸His→Tyr;在第559位C→A和第560位T→C,导致第187位氨基酸Leu→Thr。结论该脐血捐献者的HLA-B为新的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5136。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中国人个体ABO血型系统中具有混合外观凝集特征的B3变异型的分子遗传背景.方法 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2例ABO血型疑难样本的红细胞表型,应用连续凝集方法和1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位点检测法,排除外源性或内源性DNA嵌合的可能.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克隆测序法鉴定2个样本的ABO基因单倍型.结果 2个无关个体红细胞与抗-B和抗-AB发生混合外观凝集,连续凝集法和STR检测排除了样本的外源性DNA污染和内源性遗传嵌合子,根据血清学特征确定这2个个体红细胞均为A183血型.单倍型序列分析发现2个样本为A1B杂合子,其中B等位基因与B101相比,差异仅在第7外显子的425T>C错义突变,导致B糖基转移酶多肽链M142T替换.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一种新的可能导致B3变异型的ABO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36.
目的建立液态蛋白芯片联合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和梅毒螺旋体(TP)抗体的方法,并采用已知标准品进行评估。方法 HCV和TP重组抗原分别包被在不同的羧基化珠子上,应用免疫间接法原理建立液态蛋白芯片检测抗-HCV和抗-TP的方法。利用建立的方法检测标准血清盘标本和已知结果的标本,并评估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液态蛋白芯片法检测抗-HCV灵敏度达到1 NCU/ml,抗-TP灵敏度达到2 NCU/ml。在标准血清盘中,抗-HCV阳性符合率24/24,阴性符合率16/16;抗-TP阳性符合率19/23,有4份IgM阳性标本未检出,阴性符合率17/17。在收集的60份阳性标本、2 000份阴性标本中,抗-HCV阳性符合率100%,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9.5%。抗-TP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均为100%。结论建立的液态蛋白芯片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同时检测抗-HCV和抗-TP。  相似文献   
37.
本研究构建携带同源盒基因hoxA10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建立稳定产毒的包装细胞株。通过PCR扩增获得hoxA10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MSCVneo,并测序鉴定插入的hoxA10基因。将重组载体及空载体经脂质体分别转染包装细胞系PT67,以G418筛选稳定产毒细胞株。收集病毒悬液并测定病毒滴度。结果表明: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MSCVneo插入的hoxA10基因序列正确。将筛选所得的高效产毒细胞株命名为PT67/MscVneo、PT67/MSCVneo—hoxA10。测定病毒滴度分别为5×10^5CFU/ml、4×10^4CFU/ml。结论:成功构建了同源盒基因hoxA10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建立了稳定、高效、准确产生逆转录病毒的细胞株,为探讨hoxA10基因在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8.
Rh血型系统涉及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系统目前共发现48个抗原,其中D抗原具有最强的免疫原性,所以D抗原成为目前临床输血前的必检抗原.与白种人不同的是,Rh(D)抗原在中国人群中占绝对多数,尤其是汉族人群,仅有0.2%-0.5%的个体为Rh(D)抗原阴性[1-2].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1(IL-11)对脐血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及其产生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8例健康产妇足月顺产的胎儿脐血中CD34+细胞,以含血小板生成素(TPO 50 μg/L)、白细胞介素-3(IL-3 10 μg/L)、干细胞因子(SCF 50 μg/L)的无血清培养基作为对照组,分别添加10 μg/L IL-6、IL-11、IL-6+IL-11作为实验组,培养14 d后观察结果。利用细胞计数仪检测单个核细胞数;流式细胞仪计数培养体系中的CD41+细胞和血小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体系中的细胞生长情况;用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凝血酶诱导后的血小板凝集情况。结果: 各实验组单个核细胞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P>0.05),而CD41+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培养第14 d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实验组中血小板样颗粒物明显多于对照组,而且经凝血酶诱导后有明显血小板凝集。结论: IL-6和IL-11可诱导脐血中CD34+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并产生功能性血小板。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初步探讨中国汉族人群Rh阴性血型者Del表型与RhD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7例血清学方法检测为Rh阴性的供血者样本进行吸收放散试验以检测Del型,并扩增RhD基因的外显子3,4,5,7,10,检测RhD基因存在情况.结果吸收放散试验表明67例样本中Del型22例,占32.8%,非Del型45例,占67.2%.在所有表型为ccee,ccEe的38例RhD(-)个体中,Del试验均为阴性,RhD基因完全缺失;而在表型为Ccee或CcEe的29例RhD(-)个体中,22例Del试验阳性,其中20例携带完整的RhD基因,2例有部分RhD基因;7例Del试验阴性,其中6例携带部分RhD基因,1例D基因完全缺失.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Rh阴性血型者RhD基因的存在及多态性多由Del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