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4篇
  免费   6572篇
  国内免费   479篇
医药卫生   1357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37篇
  2022年   1659篇
  2021年   1083篇
  2020年   1226篇
  2019年   807篇
  2018年   695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769篇
  2015年   1002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467篇
  2000年   605篇
  1999年   351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3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表达,探讨其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以替莫唑胺为基础化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至2019年在我院接受替莫唑胺联合替吉奥化疗的15例晚期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GMT蛋白表达情况,根据表达情况分为MGMT阴性组和MGMT阳性组,并对患者长期随访,进行无进展生存时间和药物安全性的评定,对MGMT表达水平与替莫唑胺治疗效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肿瘤组织MGMT表达阴性者为8例(53.3%),MGMT表达阳性者为7例(46.7%);MGMT阴性组患者化疗6个疗程后,客观缓解率(ORR)为35.7%(3/8),明显高于MGMT阳性组的0(0/7);MGMT表达阳性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为6个月,而MGMT表达阴性组患者的mPFS目前无法得出,但明显长于MGMT阳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化疗不良反应均为2级以下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结论:基于替莫唑胺化疗方案的疗效与MGMT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状态相关,MGMT表达与否可以用作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患者对替莫唑胺治疗反应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检测微小RNA-31(microRNA-31,miR-31)和微小RNA-1322(microRNA-1322,miR-1322)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探讨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5例口腔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肿瘤组织作为观察组,选取距肿物边缘>3 cm的正常口腔鳞状上皮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中miR-31和miR-1322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的增殖指数。结果:观察组中miR-31和miR-132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miR-31和miR-1322的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物最大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的表达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二者的表达与生存时间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miR-31和miR-1322的表达均与增殖指数呈正相关性。结论:口腔鳞癌中miR-31和miR-1322高表达是肿瘤形成的促进因素。miR-31和miR-1322均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检测组织miR-31和miR-1322的表达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分析Mohs外科技术与皮瓣修复技术联合用于头颈颌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头颈颌面部皮肤恶性肿瘤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100例。全部患者修复方式均采用皮瓣修复技术,对照组外科切除采用传统切除方式,研究组患者则采用Mohs外科技术,手术结束后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情况,包括病理复检切缘残留肿瘤率、随访结束时复发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最长径、创面愈合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短期切口裂开、继发畸形、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设计外观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术后颌面部外观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病理检查切缘残留肿瘤率、随访结束时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创面最长径小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切口裂开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继发畸形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皮瓣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外观满意率(82.00%)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hs外科技术与皮瓣修复术联合治疗头颈颌面部皮肤恶性肿瘤,较传统切除术患者术后创面小、切缘残留肿瘤情况少,复发率大大降低,继发畸形少,患者对外观满意度高,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4.
郑迎春  李真  王悦 《现代肿瘤医学》2021,(12):2046-2051
目的:探讨miR-144-3p是否通过靶向E盒锌指结合蛋白1(zeb1)调控卵巢癌细胞SKOV3的增殖和凋亡。方法:qRT-PCR检测miR-144-3p在卵巢癌细胞和正常人卵巢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在卵巢癌细胞SKOV3中转染miR-144-3p mimics,MTT法测定细胞增殖,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yclinD1、p27、C-caspase-3蛋白表达。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44-3p的靶基因可能为zeb1,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其靶向关系。在卵巢癌细胞SKOV3中共转染miR-144-3p mimics、pcDNA3.1-zeb1,利用上述方法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变化。结果:miR-144-3p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人卵巢上皮细胞。转染miR-144-3p mimics后的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1期,细胞凋亡增多,细胞中cyclinD1蛋白表达减少,p27、C-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miR-144-3p靶向调控zeb1表达。pcDNA3.1-zeb1可以逆转miR-144-3p mimics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周期阻滞和凋亡促进作用。结论:miR-144-3p靶向zeb1抑制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KLF5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60例外阴病变石蜡标本的KLF5表达水平,包括19例外阴正常组织、15例外阴上皮内瘤变、26例外阴鳞癌,分析KLF5表达与外阴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由外阴正常组织向上皮内瘤变的进展过程中,KLF5的表达量是逐步增加的。KLF5在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外阴正常组织,不同分化程度的外阴鳞癌组织中KLF5表达量不同(P<0.05)。KLF5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与是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转录因子KLF5在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外阴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提示KLF5可能与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系统分析紫杉醇耐药MMTV-PyMT乳腺癌小鼠组织蛋白差异谱,筛选具有潜在诊断意义的组织蛋白标志物。方法:取8只雌性MMTV-PyMT转基因小鼠,10周龄时给予紫杉醇(10 mg/kg)治疗,每周给药2次,给药4周后处死。测量肿瘤体积,分别取肿瘤体积较小和较大的4只小鼠作为紫杉醇药物敏感组和非敏感组(耐药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两组肿瘤组织增殖相关因子表达情况,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两组肿瘤中细胞凋亡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两组肿瘤组织细胞损伤程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两组肿瘤组织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MALDI-TOF-MS系统对两组组织中的蛋白或多肽表达谱进行检测,运用ClinProTool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出12个差异分子峰,建立诊断预测模型。结果:相对于紫杉醇敏感乳腺癌组织,紫杉醇耐药组乳腺癌组织细胞增殖数目明显增加,细胞凋亡明显减少。耐药组凋亡蛋白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减少,肿瘤细胞无明显损伤。紫杉醇敏感与耐药乳腺癌组织,共筛选出12个差异明显的分子峰值,其中耐药组有9个上调,有3个下调,筛选出5个差异最大的分子峰建立紫杉醇耐药预测模型。结论:应用MALDI-TOF-MS系统可检测乳腺癌紫杉醇敏感组与耐药组肿瘤组织蛋白差异,筛选的差异组织蛋白可能成为诊断紫杉醇耐药乳腺癌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7.
路凯  白宁  陈方  杨光  何芸 《现代肿瘤医学》2021,(13):2249-2253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及脊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雄性C3H/HeJ小鼠共40只,4~6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肿瘤组(Tumor组)、低剂量甘草酸给药组(G1组)和高剂量甘草酸给药组(G2组)。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NCTC纤维肉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Sham组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仅注射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培养基,Tumor组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NCTC纤维肉瘤细胞,G1组和G2组股骨远端接种肿瘤细胞后2、24和48小时分别腹腔注射甘草酸100和200 mg/kg。于肿瘤细胞接种前两小时、肿瘤细胞接种后4、7、10、14、21和28天测量机械缩足阈值和自发抬足次数;肿瘤细胞接种后28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右侧脊髓L3~5节段HMGB1、IL-1β、IL-10、p-Akt、p-mTOR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右侧脊髓小胶质细胞标记物脊髓背角Iba-1阳性细胞密度和Iba-1免疫荧光阳性面积。结果:与Sham组比较,Tumor组小鼠肿瘤接种后10、14、21和28天机械缩足阈值显著下降,7、10、14、21和28天自发抬足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Tumor组比较,G1和G2组小鼠肿瘤接种后14、21和28天机械缩足阈值升高,且自发抬足次数减少(P<0.05);与Sham组比较,Tumor组小鼠肿瘤接种后28天损伤侧脊髓HMGB1、IL-1β、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脊髓背角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和Iba-1免疫荧光阳性面积明显增加(P<0.05)。与Tumor组比较,G1和G2组小鼠肿瘤接种后28天损伤侧脊髓HMGB1、IL-1β、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IL-1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脊髓背角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和Iba-1免疫荧光阳性面积下调(P<0.05)。结论:甘草酸可缓解骨癌痛小鼠痛行为的形成并减轻脊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罗哌卡因(ropivacaine,RPC)对黑色素瘤M21细胞生长,运动和上皮间质形态转换的影响。方法:采用0、0.25、0.5、1 mmol/L剂量罗哌卡因处理M21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四组:RPC 0 mmol/L组、RPC 0.25 mmol/L组、RPC 0.5 mmol/L组和RPC 1 mmol/L组进行后续试验。EDU染色检测细胞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检测侵袭细胞数;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显微镜观察上皮间充质转化形态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检测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Rac1、JNK1、p-JNK1、FAK、p-FA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结果表明,与RPC 0 mmol/L组相比较,RPC 0.5、1 mmol/L组EDU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侵袭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划痕愈合率显著降低(P<0.05),上皮间充质转化受到抑制,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Vimentin、N-cadherin、Rac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JNK1/JNK1、p-FAK/FAK比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罗哌卡因抑制Rac1/JNK1/FAK通路的活化调节黑色素瘤M21细胞生长,运动和上皮间质形态转换。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分析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状况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住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临床资料,总随访时间为5年,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生存状况,将死亡者纳为死亡组,将其他患者纳为存活组,对比两组一般情况筛选患者生存状况可能的影响因素,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5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随访结束时,共死亡168例,死亡率为84.00%。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高龄、病理分期Ⅳ期、入院时卡氏评分(KPS)评分70~80分、血糖波动幅度大、血糖控制效果差均可能是患者死亡主要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增加、病理分期提高、入院时KPS评分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增加、血糖控制效果变差,其化疗结束后随访期间死亡风险升高,针对存在上述风险因素者,临床应重视并积极采取防控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生存状况,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