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3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电连接器金属接触件在交变振动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应力松弛及微动磨损现象,从而降低电连接器接触可靠性的问题,建立了电连接器接触件数学模型;设计了 电连接器振动试验方案和测试电路并进行了试验;分析了电连接器的接触性能退化机理。试验中,试品接触件接触电阻随振动次数的增加而缓慢增大,接触电阻的波动量与振幅和频率相关。试验后,电连接器的插孔孔径增大,插拔力有增有减。由此可知:应力松弛和微动磨损现象是导致电连接器接触性能退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插孔中晶粒尺寸减小及滑移线密度的增加是插孔出现应力松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2.
33.
设计了一种Profibus-DP转换接口。以ATmega64、SPC3为核心,设计了转换接口硬件和软件流程,编写了GSD文件。该接口实现了将不具备Profibus通信能力的传统仪表和现场设备接入Profibus-DP。测试结果表明,该接口可与主站进行高速数据通信,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34.
针对电动机控制系统中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以及负载扰动等不确定性因素,无法使传统控制理论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设计了一种智能电机控制方法。介绍了这种智能控制方法的构成及工作原理,通过与传统PID控制方法的仿真比较,该控制方法提高了动态和稳态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
电连接器的可靠接触是通过接触件间稳定的接触压力实现的。利用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提出一种适应于接触件紧密插合结构特点的接触压力无损检测方法。设计了试验电路并进行了测试,分析了电连接器的接触压力规律。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型谱的电连接器接触压力值与接触件的结构参数相关,随插孔直径的减小,接触压力有所降低;但同一型谱的电连接器不同接触件的接触压力也存在一定的分散性。这种分散性可能成为导致接触失效的隐患之一。  相似文献   
36.
航空电连接器热疲劳失效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燕燕  刘旭阳  郝杰  王振  刘磊  林小明 《兵工学报》2016,37(7):1266-1274
电连接器插孔是弹性元件,在交变热应力的作用下易产生热疲劳,出现应力松弛现象,从而影响电连接器的接触可靠性。结合加速寿命试验理论,提出了一种电连接器热疲劳试验方案,设计了试验电路并进行了试验,分析了电连接器的热疲劳失效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试品的接触电阻值随温度循环次数的增加而缓慢增长,其宏观原因是插孔收口处孔径增加,接触件间接触力减小;循环应力中温差或温度变化率的增加,会加速连接器接触电阻的增长。试验后试品插孔的金相分析发现: 温度循环条件下,连接器插孔中微观组织结构的变化,即插孔中的α相晶粒尺寸和滑移线密度均有所增加,滑移方向差异化程度增强,是导致其接触可靠性和性能逐步蜕化的根本原因;温差范围与温度变化率对电连接器性能蜕化的综合作用取决于滑移线密度与滑移方向差异化程度的“对抗”结果。  相似文献   
37.
针对振动环境下电连接器易产生微动磨损而接触性能降低这一问题,采用超声检测方法监测微动磨损过程中电连接器接触件间磨屑的特征值,研究了不同振动条件下接触件的磨损程度及接触性能的退化规律。结果表明,振动频率、振动加速度和振动次数对接触面磨屑的堆积和接触电阻的波动都有正向累积效应;电连接器轴向振动时,磨屑累积效应最为明显。接触电阻和磨屑特征值总量在高振频及加速度下呈现极高的相关性。以磨屑特征值构建的麻雀搜索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性能退化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