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6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金属矿废石堆作为重金属污染源头之一,产生的污染具有长期性。从废石中溶出释放的重金属向堆场及周边外环境迁移扩散造成污染,吸附—解吸过程是影响重金属在废石堆周边土壤中迁移的重要因素。以江西某铜矿废石堆周边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p H值、铁氧化物含量和微生物对土壤中Cu、Cd和Cr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与土壤中Cu、Cd的吸附量呈正相关,土壤p H值越低对Cu和Cd的吸附量越小,越易于解吸;而Cr呈相反规律,低p H值会提升土壤对Cr的吸附量,降低解吸量。土壤中Fe2O3含量的升高能有效提高土壤对3种重金属的吸附效果,可起到钝化重金属的作用,当Fe2O3添加量为20%时,土壤对重金属Cr的吸附率相比对照组提升了19.27%。氧化亚铁硫杆菌及氧化硫硫杆菌的存在对3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均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有效促进了吸附在土壤中重金属的解吸。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在废石堆周边土壤中迁移扩散规律研究及污染调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2.
在众多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中,重金属捕集剂法具有反应效率高、污泥沉淀快、含水率低、残渣稳定以及选择性良好等优点,特别是对重金属浓度较低的废水,也有明显效果,因而成为国内外重金属废水处理研究的热点。文章旨在综述DTC类重金属捕集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简述了捕集剂与重金属作用的基本原理,并阐述了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重金属捕集剂法处理重金属废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重金属捕集剂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3.
为了探明磷灰石在微生物浸出黄铜矿体系中的溶出特性及其对黄铜矿浸出的影响,选择粒径小于43μm的磷灰石与粒径小于74μm的黄铜矿以及At.f菌组成矿浆浸出体系,考察不同At.f菌接种量对于磷灰石溶出速率的影响及对黄铜矿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体系中含低浓度PO3-4可以提高铜的浸出效率;当At.f菌接种量为5%时,微生物浸出体系中磷灰石溶出的PO3-4浓度最小,为0.62 mg/L,此时黄铜矿的最终浸出率最高,达到57.4%,比PO3-4溶液浓度最高时体系的铜浸出率提高近30%。通过对微生物浸出前、后的浸渣进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XRD分析发现,浸出后磷灰石表面浸蚀不明显,而黄铜矿表面浸蚀明显,同时浸渣中有新物质铵黄铁矾生成;磷灰石对于新生成的沉淀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而且溶出较低浓度的PO3-4体系能提高黄铜矿的浸出。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黄铁矿型,斑岩型)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两类黄铜矿生物浸出差别很大,48 d后黄铁矿型黄铜矿浸出率为46.96%,斑岩型黄铜矿浸出率为14.5%.对Fe2+、矿物表面Cu2p谱图和矿床特征的分析发现:适量的Fe2+能促进黄铜矿的浸出,但最佳用量不一样;浸渣表面产物不同,斑岩型黄铜矿表面出现富铜层,阻碍了浸出继续进行;与原矿相比,铜结合能都降低,符合Hiroyoshi等提出黄铜矿浸出的两步溶解模型;两类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差异是由成矿岩体、围岩、伴生矿物和元素、成矿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55.
对某钒冶炼厂周边土壤和植被进行现场采样,共采集到高等植物20科29种,土壤样品7个,采用ICP-MS和ICPOES分析本土植物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冶炼厂周边土壤普遍存在V、Cr和Cd污染现象,重金属V和Cr的污染问题突出.29种植物体内均检测到V、Cr、Cd和Pb,其中V含量相对较高.本土植物蜈蚣草体内重金属V含量最高,其地上部分V积累量为86.51 mg·kg-1,地下部分为814.25 mg·kg-1;野胡萝卜对Cd的富集和转运能力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Cd含量分别为18.56 mg·kg-1和5.66 mg·kg-1.两种植物表现出对钒冶炼导致周边复合重金属污染极高的耐性,可作为钒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先锋物种.  相似文献   
56.
借助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手段,研究黄药类捕收剂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LD-1菌株(At.f LD-1)浸出黄铜矿的抑制机理。XPS分析结果表明,与不加浮选药剂条件下所得浸渣相比,黄药类捕收剂的作用使浸渣表面Cu 2p电子结合能增高,Fe 2p和S 2p电子结合能降低,且黄药类捕收剂对铜浸出率抑制作用的强弱与电子结合能的偏移程度成正比;FTIR研究发现,At.f LD-1菌在黄铜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黄药类捕收剂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的醇类等物质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以及对At.f LD-1菌的毒害作用,导致浸渣表面红外特征吸收峰发生了偏移。  相似文献   
57.
化学改性对沸石去除水中碳、氮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沸石对水中多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水溶液中低浓度氨氮、硝态氮和有机物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乙酸、柠檬酸、柠檬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氯化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6种不同无机\有机化学改性剂对沸石去除氨氮、硝态氮、COD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低浓度氨氮去除效果最好的为柠檬酸钠改性沸石,最佳浓度为0.05 mol/L,去除率为98.14%;对低浓度硝态氮去除效果最好的为HDTMA改性沸石,最佳浓度为0.05 mol/L,去除率为24.81%;对低浓度COD去除效果最好的为柠檬酸改性沸石,最佳浓度为0.05 mol/L,去除率为42.57%,且改性沸石阳离子交换容量的大小与其对氨氮的去除率呈正相关.同时得出了不同改性剂对沸石去除氨氮、硝态氮、COD的影响规律,并发现柠檬酸钠改性沸石同步去除水溶液中低浓度氨氮、硝态氮和COD的效果远高于原天然沸石.  相似文献   
58.
某复杂难选铁矿石提铁降硅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山西某难选高硅铁矿石进行了可选性试验研究。针对矿石嵌布粒度很细的特点, 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工艺提铁降硅。得出适宜的磨矿制度: 一段磨矿粒度为-0.074 mm粒级占40%, 二段磨矿粒度为-0.038 mm粒级占85%; 对粗精矿再磨后的不同选别工艺进行了对比, 推荐最佳的工艺为磁-浮联合选别, 可获得全铁品位为65.37%、二氧化硅含量为4.26%的铁精矿, 达到了较好的提铁降硅效果。  相似文献   
59.
产甲烷菌的诱变及其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获取高效降解褐煤产甲烷菌,以试验室超低温冰箱中保存的产甲烷菌为出发菌株,硫酸二乙酯(DES)作为诱变剂,粒度0.109~0.180 mm的褐煤为底物,在不添加培养基及营养成分的条件下进行诱变参数的优化,获取最佳诱变试验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诱变的最佳试验条件为DES浓度1.8%、诱变时间30 min、诱变温度34 ℃;在此条件下经过40 d厌氧降解,产气量平均提高了40.00%。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降解前后褐煤表面形态变化发现,与降解前相比,降解后褐煤表面变得疏松,孔隙和裂隙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6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水生植物黑藻和狐尾藻对水体中重金属Pb^(2+)、Cd^(2+)、Cr^(6+)和V^(5+)的削减效果以及不同浓度重金属对植物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狐尾藻和黑藻对Pb^(2+)均具有较好的削减效果,当Pb^(2+)浓度为15 mg/L时,二者的削减率分别达到98.38%、94.35%;黑藻对水体中Cd^(2+)(5 mg/L)和Cr^(6+)(0.2 mg/L)的削减率分别为96.53%和69.23%,远高于相同重金属浓度下狐尾藻对Cd^(2+)的削减率(70.23%)以及对Cr^(6+)的削减率(26.73%);但狐尾藻和黑藻对水体中V^(5+)的削减率均不高,当水体中V^(5+)浓度为2 mg/L时,二者的削减率分别为16.71%和19.23%。叶绿素a、相对细胞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金属浓度的升高、培养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含量呈下降趋势,相对细胞电导率增大;V^(5+)对黑藻、狐尾藻的胁迫程度较小,其次为Cd^(2+)和Cr^(6+),且黑藻的受胁迫程度大于狐尾藻的,而Pb^(2+)对两种藻类的胁迫程度相对较大。总之,黑藻和狐尾藻对水体中重金属Pb^(2+)、Cd^(2+)、Cr^(6+)和V^(5+)的污染均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且黑藻的效果优于狐尾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