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6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21.
浮选药剂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低品位铜尾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于湖北某铜矿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LD-1菌株(At.f LD-1)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种不同碳链长度黄药、丁胺黑药、2号油、11号油单一浮选药剂和由这些药剂组成的5种组合药剂对At.f LD-1菌株生长、氧化活性以及浸出尾矿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单一浮选药剂均会影响At.f LD-1菌的氧化活性,影响程度有所差异,起泡剂对菌种的影响最小,捕收剂的影响较大;5种组合浮选药剂对At.f LD-1菌株生长、氧化活性和浸铜效率的抑制作用从小到大顺序为丁基黄药+丁胺黑药+2号油、异丙基黄药+丁胺黑药+2号油、异戊基黄药+丁胺黑药+2号油、乙基黄药+异戊基黄药+2号油、乙基黄药+丁胺黑药+2号油。  相似文献   
22.
锡选矿过程重金属污染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国内锡选矿过程重金属污染成因,以锡选矿原则工艺为基础,盘点锡选矿过程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节点,从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工艺革新、清洁生产等方面对含重金属粉尘、含重金属废水和含重金属固体废物提出了污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3.
陈月芳  季振  林海  董颖博 《化工学报》2014,65(6):2276-2284
油污染对环境、生物和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目前,诸多研究均希望得到一种有效、简单且价廉的除油方法。为了提高对含乳化油废水的处理效果,以玉米芯和花生壳为原料,采用月桂酸对其进行改性,并且利用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试和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研究生物质材料的改性和处理含乳化油废水的机理。研究发现,月桂酸改性是利用月桂酸上含有的羧基和生物质材料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上含有的羟基发生的酯化反应,形成的酯基链接月桂酸本身的烷基链,增强了亲油疏水性,同时也有造孔的作用即进一步增大微孔和提高孔隙率,由于改性材料是通过亲油性烷基链和微孔吸附油粒子,因此这两者的共同作用提高了材料的吸油能力。利用石油醚萃取水中油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油浓度。这种方法能够更加直接地看出含乳化油废水的处理程度,也更加贴近实际工程概况。研究表明,原始玉米芯和花生壳对含乳化油废水的油吸附容量分别是6.86 mg·g-1和5.21 mg·g-1,经月桂酸改性后,其吸附容量有了较大提高,分别达到了10.79 mg·g-1和7.44 mg·g-1。因此,当处理含乳化油废水时,利用月桂酸改性玉米芯和花生壳不仅能高效率除油,而且基于以废治废,是一项相当环保的措施  相似文献   
24.
黏土矿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助推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促进我国环保工作者熟悉黏土矿物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中的重要作用和技术进展情况,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以及天然黏土矿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作用效果进行总结,提出了黏土矿物作为环境功能材料在土壤重金属修复领域的优势,重点阐述了黏土矿物的改性方法及改性机理,包括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复合改性等,并总结了改性黏土矿物材料对土壤中重金属钝化性能的提升和钝化机理,综合分析了黏土矿物作为环境功能材料的优缺点。最后,结合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情况,针对改性黏土矿物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长效考察、联合修复、土壤分类、移除技术及基于矿物相组成差异的修复等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5.
胶质芽孢杆菌释放矿物元素效果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质芽孢杆菌是化能异养型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我国学者在胶质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培养条件及发酵工艺、解钾解磷解硅活性、对硅酸盐矿物风化作用、土壤肥料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目前的研究提出了几种矿物细菌交互作用机理,而这些机理是通过细胞胞外聚合物、细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和某些酶等物质与矿物的交互反应实现的。通过对国内目前在胶质芽孢杆菌对矿物交互作用溶出离子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作用机理进行总结和展望,呼吁广大研究者从宏观微观多角度多领域对胶质芽孢杆菌本身及其与矿物的交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6.
低品位铜矿微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颖博  林海 《金属矿山》2010,39(1):11-15
介绍了目前细菌浸铜技术的概况,阐述了微生物浸出低品位铜矿的现状,包括优良菌种的培育、完善的浸矿工艺和生物反应器的改进,并指出了低品位铜矿、特别是低品位铜尾矿微生物浸出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7.
赵钰  董颖博  林海 《金属矿山》2019,48(11):197-203
在开发利用我国大量堆存的有色金属矿尾矿中的有价金属矿物,溶出有毒金属元素,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减少污染方面,微生物浸出技术是一项最有前途的技术。为了系统展示微生物浸矿技术的进展,从直接浸矿、间接浸矿、原电池效应和胞外聚合物(EPS)作用等方面介绍了微生物浸矿的作用机理;从浸矿菌种和外界因素(包括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物质)方面总结了影响浸矿效果的关键技术;并对尾矿预处理、诱变育种、使用催化剂等措施在强化浸出效果方面的作用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微生物浸出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尾矿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8.
以高硫煤矸石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淋溶试验探究在模拟降雨pH分别为2、3、5、7的条件下,煤矸石中重金属Mn、Cu、Zn和SO■的释放规律及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酸性条件更有利于重金属和SO■释放,随时间增加表现为先快速释放后逐渐稳定的趋势。在降雨pH为3时,重金属Mn、Cu、Zn的累积释放量最大,分别达到60.40、29.11、5.86 mg/kg。在降雨pH为2时,SO■的累积释放量最大,达到了25 027.27 mg/kg。动力学结果表明,重金属释放由界面化学反应控制,而SO■由固体膜层界面和扩散混合控制,且在重金属与SO■释放的过程中产生大量H+,使淋出液pH<1.52。本研究结果可以从污染物源头释放的角度为煤矸石堆场重金属及SO■污染防控和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The influences of roasting activation on the particle morphology, microscopic structure,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natural clinoptilolit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modified conditions include a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t 400 ℃, a roasting time of 0.5 h, and furnace cooling. The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rate from analog renewable water of the modified clinoptilolites reached 72% in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which is 12% higher than that of natural one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morphology changed, the micro-hole size increased, and the surface became smoother and more uniform after calcination. The single-point total adsorption average pore width increased from 7.74 nm to 10.64 nm.  相似文献   
30.
外源产甲烷菌降解褐煤产气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外源菌降解褐煤产气能力,从厌氧消解污泥中提取产甲烷菌群,以褐煤为碳源进行菌种驯化,开展产气实验,并对驯化后菌群的产气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驯化实验发现:驯化后该菌群初始产气时间由驯化前的12 d缩短为6 d,且30 d内产气总量增加了29.2%;经检测,生成气体主要为CH4和少量CO2,未检测到重烃气。产气影响因素实验表明:该菌群最佳产气初始培养基pH值为7.0,产气量分别约为初始pH值为6.4、7.4时的1.9倍和2.4倍;煤的粒径也是影响产气量的因素之一,表现为粒径越小,产气量越大,但产气量随粒径变小变化不明显;培养基本身产气量约占总产气量的50%,原因可能是其中添加了微量L-半胱氨酸(0.5 g/L)和酵母浸出液(1 g/L)。图5表1参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