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10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纳米AgCl/PMMA杂化材料。XRD分析表明,该杂化材料是无定形的。高分辨率SEM分析表明,AgCl纳米粒子星球形,分布较均匀,粒径小于50nm。SEM和EDS分析表明,液氮冷却条件下纳米AgCl/PMMA杂化材料断面为脆性断裂,Ag、Cl元素在杂化材料中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92.
以Y2O3、Er2O3、Yb2O3和不同氟源(NaBF4、NaF和NH4F)为原料,利用PEG-2000辅助的水热法合成出不同形貌的YF3:Yb^3+,Er^3+纳米上转换发光材料,考察了不同反应时间和不同氟源对样品形貌和晶相的影响。SEM照片表明:不同的反应时间和不同氟源对YF3:Yb^3+,Er^3+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影响较大。XRD分析表明:加NaBF4和NaF所得的样品均为正交晶系的YF3,加NH4F所得样品为立方晶系的YF3。上转换发射光谱表明:不同氟源和在不同温度下所得样品的发射光谱均可以观察到在522nm到545nm之间的绿光发射带和位于653nm附近的红光发射峰,分别对应于Er^3+的2H11/2、4S3/2→4^I15/2跃迁和4H9/2→4^I15/2的跃迁。不同氟源所得样品的红绿光强度有所不同,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发光强度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93.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钛酸丁酯[Ti(OC4H9)4]、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无水乙醇为原料,制备了TiO2空心纳米纤维.用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制得的空心纳米纤维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型TiO2空心纳米纤维,平均外径为900 nm,管壁平均厚度为100nm,长度>200 μm.对TiO2空心纳米纤维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合成了Eu(BA)3phen/PVP复合纳米带,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纳米带表面光滑,宽度为1-6μm,平均厚度为230 nm。红外光谱分析表明,Eu3+与配体发生键合,在430 cm-1出现了Eu3+-O2-特征振动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Eu(BA)3phen/PVP复合纳米带的吸收带与纯Eu(BA)3phen配合物相比,发生了红移。激发光谱分析表明,Eu(BA)3phen/PVP复合纳米带在210-360nm之间有较宽的吸收带,最大吸收波长位于275 nm。发射光谱分析表明,在275 nm紫外光激发下,Eu(BA)3phen/PVP复合纳米带的发射主峰为位于617 nm的红光,属于Eu3+的5D0→7F2跃迁。电偶极跃迁与磁偶极跃迁强度的比值约为2.8,表明配合物中Eu3+位置的对称性较低,不存在反演中心。  相似文献   
95.
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合成中的化学问题洪广言,李有谟,贾庆新,刘书珍,于德才,彭桂芳,董相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士三基色荧光粉由红、绿、兰三种稀土离子激活的荧光粉组成。它是目前最重要的灯用稀土发光材料。自1974年荷兰菲利浦的J.M.P.J....  相似文献   
96.
Yb2O3纳米晶的制备及其若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Yb2O3纳米晶。XRD分析表明:所合成的Yb2O3纳米晶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Ia3。TEM分析表明:所合成的Yb2O3粒子基本呈球形。计算表明:Yb2O3的平均晶粒度随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平均晶格畸变随焙烧温度的升高和晶粒度的增大而减小,表明晶粒越大,晶格畸变越大,微晶发育越不完整。溶解性试验表明:Yb2O3晶粒度减小,表面活性增加。FTIR光谱分析表明:纳米Yb2O3比普通的Yb2O3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Yb-O键的吸收强度减弱,有微小的蓝移。  相似文献   
97.
采用溶胶-凝胶法与静电纺丝技术相结合制备了PVP/[Ni(NO3)2+Fe(NO3)3]复合纳米纤维,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得到尖晶石结构的NiFe2O4纳米纤维。利用TG-DTA、XRD、FTIR、SEM、TEM等分析手段对样品的组成及结构进行表征。TG-DTA分析表明,PVP/[Ni(NO3)2+Fe(NO3)3]复合纳米纤维的热处理温度高于450℃以后,质量恒定,总失重率为87.8%。XRD与FTIR分析表明,热处理温度高于600℃时,复合纳米纤维已经完全转变成尖晶石结构的NiFe2O4纳米纤维。SEM分析表明,所制备的PVP/[Ni(NO3)2+Fe(NO3)3]复合纤维直径在250~300nm之间,NiFe2O4纳米纤维直径约100nm,长度大于200μm。对NiFe2O4纳米纤维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8.
LaCoO3超微粉末的合成及电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相廷  郭奕柱 《功能材料》1994,25(4):327-330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aCoO3超微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在550℃已生成了单相的LaCoO3,不同温度焙烧时,结构相同,均为三方晶系。实验结果表明,LaCoO3的平均粒径随焙烧温度的增加而明显地增加。首次研究了LaCoO3的电阻率随粒径的变化,发现LaCoO3的电阻率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导电活化能随粒径的减小而变小。  相似文献   
99.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具有许多不同于单组分胶体粒子的独特性质,是构筑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的重要组元。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无机/高分子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表面沉积法、聚合法、自组装技术,简要介绍了核壳纳米粒子的表征技术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0.
超微LaMnO3的合成与导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柠檬酸盐热解法合成了LaMnO3超微粉末。经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所合成的LaMno3为单相,属于六方晶系。实验发现,LaMno3的平均粒径随焙烧温度的增加而明显地增大。首次研究了超微LaMnO3的电阻率随粒径的变化,发现LaMnO3的室温电阻率随粒径的增加而减小,导电活化能随粒径的减小而变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