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采用非溶剂法经过二步反应合成了膨胀型阻燃剂山梨醇二磷酸酯蜜胺盐(SDM).首先三氯氧磷和山梨醇反应得到山梨醇磷酸酯二磷酰氯(SDD),然后SDD再与蜜胺反应,得到SDM并将其微胶囊化,研究了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以及微胶囊化SDM的阻燃性能.认为SDD最适宜的合成条件为:nSOR:npoc=1:3,在100℃下反应40 min,SDD的收率为74%;SDM最佳合成条件为:nsdD:nMEL=1:2,反应温度为140℃,反应时间为2 h,SDM收率约为8l%.  相似文献   
62.
用电子扫描透镜(SEM)、粒径分析仪对实验室制得的油溶性纳米铜颗粒进行了分析。通过摩擦实验确定了作为SF15W/40汽油机油添加剂纳米铜颗粒的最佳添加量。通过行车试验对添加纳米铜颗粒的机油与参比机油的理化参数、金属含量及油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纳米铜颗粒在基础机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平均粒径约16.8nm。机油中纳米铜颗粒的最佳添加量为0.8%。行车过程中,纳米铜颗粒机油的黏度、酸值、闪点的变化很小,因而有更好的抗氧化性和抗磨性;行车4000km后,油中Fe元素含量为26.78mg/kg,而参比油此时达到66.93mg/kg。添加了纳米铜颗粒机油的车辆具有较低的百公里油耗,最大节油率15.1%。  相似文献   
63.
钢表面环保型化学抛光液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环保型化学抛光液HB,并对中碳钢、低碳钢和不锈钢五金工具进行化学抛光.通过元素分析,数字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抛光液固含量、组成对试样表面腐蚀度和光洁度的影响,并与市售抛光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柠檬酸、光亮剂、螯合剂和复合表面活性剂等组成的固含量约为25%(质量分数)的抛光液HB-3的抛光效果较好.对抛光液HB的抛光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材料表面微凸区和微凹区金属离子扩散速度差异导致金属溶解速度不同,使得材料表面逐渐被整平而光洁.  相似文献   
64.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Zn/Fe型类水滑石(Zn/Fe-HTlc),并用SEM-EDAX元素分析、XRD与IR表征其结构和元素组成.研究了腐殖酸(HA)初始浓度、pH值、温度、电解质浓度等对Zn/Fe-HTlc吸附水中HA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Zn/Fe-HTlc吸附水中HA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ich吸附等温线模型.随着初始pH增大,HA吸附量降低.无机电解质能明显抑制HA在Zn/Fe-HTlc上的吸附.当温度为25℃,初始浓度为25 mg/L,pH=5.00,吸附时间为40 min时,Zn/Fe-Htlc对HA的饱和吸附量达12 mg/g.  相似文献   
65.
用可逆加成锻炼链转移(RAFT)聚合方法合成了两亲性聚(N-苯基马来酰亚胺)-b-聚(4-乙烯基吡啶)-Cd2(PNPV-Cd2)高分子配合物.Cd2离子与4VP基团配位并与硫代乙酰胺分解产生的S2-离子原位生成CdS纳米粒子.聚(N-苯基马来酰亚胺)-b-聚(4-乙烯基吡啶)- CdS( PNPVCdS)中CdS的含...  相似文献   
6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掺锌纳米TiO2光催化剂,用XRD、SEM等方法表征了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及表面形貌,并实验研究了光催化去除水中腐殖酸的能力。结果表明:Zn2+掺杂能够提高纳米TiO2的光催化活性,当掺锌量为2%时,焙烧温度为500℃,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较好。当腐殖酸浓度为10 mg/L,溶液pH=6.5,催化剂投加量为2 g/L时,在紫外灯光照射3 h下,掺锌量为2%的纳米TiO2对水中腐殖酸的降解率可达94.19%。  相似文献   
67.
基于三位一体导师制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工作旨在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效,需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协同运行机制。通过多元协同制定培养方案、组建科技创新训练营、实行师生协同研究、校企联合培养等举措,"四年一条龙"不间断培养的科研团队模式得以构建。构筑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