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5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建于1887年,现在是德国联邦经济劳动部下属的国家计量技术机构,总部设在布仑瑞克,在柏林设有分院。PTB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由德国总统任命。PTB现任院长为Srnst Otto Gobel博士,现有员工1500人,共9个专业处(2个在柏林,其余在布仑瑞克)。  相似文献   
22.
采用国际通行的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基于2013~2020年Web of Science(WOS)收录的SCI论文数据,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计量机构如: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 (NIST)、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 和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的科研产出,包括论文规模和学科影响力等指标,并进行了对标分析,尝试剖析计量领域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态势,同时期望数据背后的趋势和研究结论,能够在我国“十四五”发展中提供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23.
正即将到来的2018年11月是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的时间节点,这是自米制公约诞生之后计量世界中一个最重大的、革命性的事件,测量科学由此迈出关键的一步,量值统一的途径进一步拓展和高效。一、米制公约的诞生和意义1.背景18世纪后半期,科学的发展使得测量的范围扩展到所有的力学量、热工量、电磁学和光学量,各种物理量都选择合适的单位,建立起数学关系加以定义。19世纪后半期,米制已被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接受,把各种单位构成逻辑关系形成一种单位制成为迫切要求~[1]。  相似文献   
24.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新近改进的自动绝热量热装置,该装置在90K至280K的温度范围内,对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标准参考物质α-Al2O3,的量热测试,所测得的比热值与NIST的公布值得相对偏差在0.3%以内,与其它文献给出的值其一致性也分别在0.2%和0.3%以内,热焓测量值的拟合精度在0.35%以内,这些精度参数与NIST公布的当前世界上最精密量热计的结果一致,表明此自动绝热量热计可用于高精密比热测量。  相似文献   
25.
(接上期) 四、4个基本单位重新定义和新学科领域发展 1.4个基本单位重新定义和量值传递新方案 1948年召开的第9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作出决定,要求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创立一种简单而科学的、供所有米制公约组织成员国均能使用的实用单位制.1954年,第10届CGPM决定采用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和坎德拉(cd)作为基本单位.1960年,第11届CGPM决定将以这6个单位为基本单位的实用计量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并规定其符号为"SI".1971年,第14届CGPM又决定新增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作为基本单位.因此,目前国际单位制共有7个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26.
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在黑体辐射源建立与评价上的发展现状;多种黑体辐射源;多种空腔有效发射率计算方法和模型。通过积分法推导出温度均匀空腔有效发射率计算公式,进一步推导的近似计算公式可以作为对黑体空腔有效发射率估算的依据。  相似文献   
27.
氨/不锈钢热管式标准黑体辐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工作于-50~+50℃的新型低温标准黑体辐射源的系统设计和性能测试结果。这种黑体辐射源采用氨/不锈钢热管均温、液氮致冷和致冷用氮排气防霜的方案。黑体空腔形状为圆锥圆柱形,腔长为350mm,最大光阑口径为60mm,控温稳定性优于±004℃/30mm,腔壁温度均匀性优于006℃(在均温区内),实验结果重复性好于004℃  相似文献   
28.
29.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正在建立保护热板法测量固体材料导热率的标准装置,本文对实验原理、装置与实验过程作了简单的介绍,在室温至80 ℃温度范围内对PTB提供的标准参考物质进行了多次导热率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拟合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6×10-2W/(m·K),并与欧洲实验室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在80 ℃~530 ℃温度范围间测量了花岗岩材料的导热率,测量的结果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相似文献   
30.
金属(碳)-碳(M-C和M(C)-C)高温共晶固定点(以下简称高温固定点)的出现给温标复现方法带来了一次变革,并有可能成为下届温标新的定义固定点.文中介绍了目前常见的高温固定点坩埚的典型结构,描述了高温固定点的灌注工艺及灌注方法.为对固定点的不同灌注方法及其效果进行研究,使用石墨衬套和碳纤维石墨材料作内衬,灌注了Co-C和Pt-C高温固定点.对灌注的高温固定点初步的复现实验结果显示,Co-C、Pt-C的短期复现重复性均优于50 mK,进一步证明了高温固定点作为新温标定义固定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