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工业技术   109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原料气催化热解法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李颖  李轩科  刘朗 《新型炭材料》2004,19(4):298-302
以CH4和C3H6为原料气,Ni-SiO2为催化剂,采用催化裂解法制备了碳纳米管。考察了两种原料气在单位催化剂上的产量与碳纳米管的转化率,并运用TEM、XRD和Raman对所获碳纳米管的形貌结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CH4为原料气时单位催化剂上的产率虽低而转化率却较高。说明当C1H6发生分解时,分解出来的碳只有少部分转化成了碳纳米管,而大部分为副产物;当CH4分解时,副反应较少,因此转化率较高:同时微观结构的分析也表明:采用CH4为原料气时,产物的形貌比较均一,其有序程度较高,碳纳米管的结构缺陷也较少。  相似文献   
52.
53.
采用自制的属于Gemini型的特殊表面活性剂KD-1用于纯丙微乳液的聚合研究。结果表明,只需用1.44%-2.15%的单一阴离子型乳化剂KD-1就可得到较高固含量(30%-45%)的透明的纳米级纯丙微乳液,并保持微胶乳平均粒径29nm-39nm。较之常规纯丙乳液,粒径小,最低成膜温度(MFT)有所降低,而玻璃化温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4.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A、B、C三种煤沥青的β—树脂以及热处理后的β—树脂的表面和断面,发现其断面是由许多球状颗粒组成。特别是沥青B的β—树脂的断面由许多类似类环形状的颗粒组成,在微小的区域内显示某种程度的三维有序。用透射电镜观察β—树脂的细粉,观察到选区衍射多晶衍射花样。  相似文献   
55.
以甲烷为碳源气,以氢气为载气和还原气,以自制纳米NiO/SiO2气凝胶为催化剂,探讨了气相化学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工艺过程中,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和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反应时间的延长,碳纳米管的产率不断提高,一定时间后增长趋于平缓,TEM图象表明碳纳米管的长径比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56.
以甲烷为碳源气,以氢气为载气和还原气,以自制纳米NiO/SiO2气凝胶为催化剂,探讨了气相化学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工艺过程中,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和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反应时间的延长,碳纳米管的产率不断提高,一定时间后增长趋于平缓,TEM图象表明碳纳米管的长径比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57.
梁峰  李楠  李轩科  鄢文 《新型炭材料》2012,27(4):283-287
采用酚醛树脂为原料,分别以炭黑和碳纳米管作为改性添加剂制备酚醛树脂热解炭。利用差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压汞法孔径分析对酚醛树脂热解炭进行表征,探讨添加剂和热处理温度对树脂热解炭的结构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和炭黑均可提高热解炭的石墨化度和抗氧化性;碳纳米管改性树脂热解炭的石墨化度高于炭黑改性树脂热解炭,但由于前者热解炭的显微结构中较高的气孔率,所以使其抗氧化性劣于后者。升高热处理温度同样可改善热解炭的抗氧化性和提高石墨化度。  相似文献   
58.
以自制的高固含量的热固性聚丙烯酸酯为基质,以醋酸镉、醋酸铅、硫代乙酰胺等为原料,在丙酮甲醇溶液中,原位一步法合成MS(M=Pb,Cd)/聚丙烯酸酯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对MS/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离子首先与聚合物的羧基络合,生成硫化物纳米微粒,聚合物又包覆在纳米微粒的表面形成保护层。  相似文献   
59.
以沥青基短纤维为填料、ABS树脂为基体,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了短纤维/ABS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形貌及其含量和长度对复合材料导电、导热和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分散较为均匀,可以形成较好的导电和导热网络。复合材料沿垂直热压方向的室温电阻率和热导率随短纤维含量和长度的增加而分别呈降低和升高趋势,其电阻率具有明显的"渗逾"现象,添加0.5mm长的纤维粉的复合材料的导电突变用量约为13wt.%,其电阻率为0.6Ω·m,而填充长度为3mm和6mm短纤维的复合材料的渗逾值约为11wt.%,相应电阻率降低至9.0×10-3Ω·m和1.0×10-3Ω·m。当3mm长短纤维含量为29wt.%时,复合材料的室温热导率为23.3W/m·K,较纯ABS树脂提高了136倍。  相似文献   
60.
聚丙烯酸酯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插层复合法、共混法、原位聚合法、纳米微粒原位生成法、微乳液聚合法等;较详细地介绍了聚丙烯酸酯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其中包括聚丙烯酸酯与二氧化硅复合,聚丙烯酸酯与二氧化钛复合,聚丙烯酸酯与层状纳米材料复合,聚丙烯酸酯与碳酸钙纳米粒子复合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