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2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跨维修机库动力特性复杂,针对该类结构的减震研究则刚刚起步。本文结合大跨机库的水平地震响应特点,分别选取了布置柱间消能支撑、柱顶橡胶隔震支座两类被动控制方案,分别研究不同减震方法对机库结构水平、竖向地震作用下相应方向上地震响应减震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各减震方法下机库结构基底剪力、柱顶位移以及屋盖杆件内力、节点响应的减震效果,分析了各减震方案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设置减震装置,采用本文被动控制技术可以很好地降低机库结构水平方向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82.
模拟非平稳随机过程已经成为工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况,使非平稳过程的大量模拟样本具有相同的统计特性并不容易.基于样本记录正交HHT变换的Hilbert谱提出了非平稳随机过程的模拟方法.首先,利用正交化方法对IMF分量进行处理,避免了传统EMD分解造成的能量泄漏.第二步,把样本的Hilbert谱均值作为随机过程的目标Hilbert谱,通过引入随机相位进行非平稳随机过程的仿真,并且给出了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函数.通过对低频地震动记录和高频地铁振动记录的模拟算例表明,模拟的非平稳过程样本与原记录在时频分布上非常接近,具有相同的统计特性.  相似文献   
83.
为了研究溶氧对L-羟脯氨酸发酵的影响,分别在不同的溶氧水平下进行发酵实验,通过对菌体生长情况、L-羟脯氨酸产量、糖酸转化率和副产物乙酸积累量的分析,确定L-羟脯氨酸发酵的最佳溶氧控制条件.结果表明:采用分阶段溶氧控制策略,在发酵前期(0~8h)维持溶氧在20%~30%,发酵中期(8~24h)维持溶氧在30%~40%,发酵后期(24~32h)溶氧维持在20%~30%.在此条件下进行L-羟脯氨酸发酵时,L-羟脯氨酸产量和糖酸转化率最高,分别达到45.3g/L和20.7%,并且乙酸积累量较低,仅为1.7g/L.结果表明,分阶段溶氧控制策略既有利于菌体生长,促进产物高效合成,同时又能有效降低副产物乙酸的形成,使整个L-羟脯氨酸发酵过程维持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84.
为了提高以糖蜜为碳源产L-赖氨酸的能力,本文比较了用酸、酶制剂等方法处理糖蜜后对产L-赖氨酸的影响,确定了酶制剂处理为糖蜜的最佳处理方法,以及酶制剂处理糖蜜的最佳条件。经试验验证,利用酶制剂处理糖蜜后,葡萄糖含量达到145g/L,酶处理糖蜜的最佳条件为:pH5.0,室温,酶制剂添加量0.025%,处理时间5h。在最佳处理条件下处理糖蜜,L-赖氨酸产量比不处理提高了58.3%,比酸处理提高了21.8%。  相似文献   
85.
L-缬氨酸发酵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XV0505为生产菌株,研究了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控制条件对L-缬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的影响。应用单因素实验确定发酵的工艺条件,利用纸层析-色班洗脱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L-缬氨酸含量。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通过10L罐流加发酵72h,产酸可达53.4s/L.糖酸转化率为26.7%,分别比补料分批发酵提高1l-9%和3.5%。  相似文献   
86.
以枯草芽孢杆菌HJ-9(Xan)为出发菌株,根据代谢工程原理,采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和微波诱变相结合的方法,定向筛选出了具有黄嘌呤缺陷、腺嘌呤脱氨酶阴性、磺胺胍抗性的腺苷生产菌HS-5,其摇瓶发酵产量由出发菌株的1.06mg/m:L,提高到3.15mg/mL。  相似文献   
87.
测定并计算了在发酵中后期L-亮氨酸等代谢物的胞外浓度和积累(或消耗)的速率。应用代谢流分析方法,通过MATLAB软件线性规划得到发酵中后期胞内代谢流分布及L-亮氨酸合成的理想代谢流分布。结果表明,在L-亮氨酸分批发酵过程中,有98.73%的葡萄糖进入糖酵解途径,仅1.27%进入HMP途径,55.10%的碳架进入TCA循环,25.21%用于合成L-亮氨酸。实验测定的合成L-亮氨酸的代谢流远低于理想代谢流(66.67)。根据代谢流分析结论,文中通过优化发酵过程控制如流加方式、溶氧水平等方面来减少副产物的生成,控制TCA循环代谢流,从而提高L-亮氨酸的产率。实验采用脉冲补料方式,控制溶氧浓度在20%左右,L-亮氨酸最高产酸达到38g/L。  相似文献   
88.
基于途径分析的L-谷氨酸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途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黄色短杆菌GDK-9由葡萄糖发酵生产L-谷氨酸的途径,确定了L-谷氨酸合成的理想途径和最大理论产率。通过比较途径分析所获得的反应模型,确定了α-酮戊二酸和柠檬酸是L-谷氨酸合成途径的关键节点。在此基础上改变外界环境因子,强化L-谷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节点柠檬酸的代谢流,减少副产物乳酸的生成,以提高L-谷氨酸产率。实验中采用脉冲流加补料方式,控制溶氧在10%左右,生物素亚适量法生产L-谷氨酸产量达到136g/L。  相似文献   
89.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stilis)TM903为供试菌株,考察了不同的培养温度(34~40℃)对利巴韦林摇瓶发酵的影响。结果发现,38℃条件下菌体生长最好,利巴韦林产量最高,可达4.12g/L。基于上述结果,研究了3种变温控制模式条件下利巴韦林摇瓶发酵过程。得出如下结论:0~24 h发酵温度为38℃,24 h后每6 h提高2℃,并采用这种温度控制方式进行5L自控发酵罐试验,60h后可积累利巴韦林5.86 g/L,比同类研究的产量(4.69 g/L)提高了24.95%。  相似文献   
90.
尿苷产生菌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野生型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J374为出发菌株, 采用DES(硫酸二乙酯)及UV(紫外)诱变处理,筛选具有2TUr(2-硫尿嘧啶抗性)和6AUr(6-氮尿嘧啶抗性)及UP-(尿苷磷酸化酶缺失)标记的菌株,获得一株尿苷产生菌Tc142, 36℃摇瓶发酵72h最高可产尿苷3.34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