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4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7 毫秒
41.
胡文梅  周强  孙坤程  何飞雄  卞军 《弹性体》2015,(2):21-26,43
选取氯化聚乙烯(CPE)弹性体为增韧剂,乙二胺接枝氧化石墨烯(EDA-GO)为纳米填料,经熔融共混法制备了CPE/聚苯乙烯树脂(PS)和EDA-GO/CPE/PS纳米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拉伸测试、冲击测试和熔融指数测试方法研究了EDA-GO的表面结构,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冲击性能和熔融流动性能。结果表明,乙二胺(EDA)已成功接枝于氧化石墨烯(GO)的表面上;在CPE/PS复合材料中,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的变化规律与一般弹性体增韧塑料的规律一致;在EDA-GO/CPE/PS纳米复合材料中,随着EDA-GO含量的增加其拉伸强度、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模量都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EDA-GO质量分数为0.5%时,拉伸强度达最大值,较CPE/PS复合材料提高了38%,较纯PS提高了61%;在EDA-GO质量分数为0.75%时,其冲击强度和弹性模量最大,比CPE/PS复合材料冲击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18%和41%。因此,当EDA-GO的质量分数在0.5%~0.75%之间时,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随着EDA-GO的加入,纳米复合材料的熔融指数先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42.
PP-g-(GMA-co-St)增容PVC/PP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多单体接枝PP[PP-g-(GMA—co—St)],研究了其对聚氯乙烯/聚丙烯(PVC/PP)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讨论了接枝PP用量对共混物的界面相互作用、力学性能、耐热变形性能和加工流变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对共混物的微观相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接枝PP对PVC/PP共混体系有较好的增容效果,接枝PP的加入使共混物的界面相互作用增强。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在接枝PP用量为20份时最佳;熔体流动速率在其质量分数为20%后下降缓慢,共混物的耐热变形性能随PP—g-(GMA—co—St)用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43.
水稻肥床旱育,在宿豫区已推广多年,但在秧田培肥上还有相当面积因培肥措施不当造成黄苗、死苗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我们应用淮安农科院最新研制的旱育秧专用肥——旱秧绿3号进行试验,其总养分为25%,配方为10 9 6,表现出极为理想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本试验选择旱秧绿3号,常规培肥用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水稻品种为籼型杂交稻Ⅱ优205,试验地前茬为蔬菜田,土质为砂姜黑土。1·2试验设计旱秧绿3号培肥和常规培肥(CK)2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长12.9 m,宽1.4 m,计18.06 m2。1·3小区施肥量处理区…  相似文献   
44.
采用溶液插层技术制备功能化氧化石墨/聚羟基丁酸酯纳米复合材料(MGO/PHB),利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MGO的表面结构进行表征,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及拉伸试验分别对MGO/PHB的微观形貌、结晶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MGO的加入加速了PHB基体的结晶并导致结晶度增大;氧化石墨经表面功能化处理后,改善了MGO片在PHB基体中的均匀分散以及其与PHB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随着MGO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先降低后增大,而与纯PHB相比,复合材料都表现出更高的断裂模量值,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化与MGO添加量的阀值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5.
为改善热塑性聚氨酯(TPU)的力学和热性能,采用热剥离-还原石墨烯纳米片(TRG)为改性剂,经母料-熔融共混法制备TPU/TRG纳米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线光电子能谱、拉伸性能测试、X线衍射(XRD)和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等表征天然石墨粉、氧化石墨和TRG的形貌以及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学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TRG的加入能显著提高TPU基体的力学性能,当加入少量(质量分数1%)的TRG时,TPU/TRG纳米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与纯TPU相比提高了64%,TRG的加入还提高了TPU的定伸(100%)应力。DSC测试表明,TRG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当加入质量分数1%的TRG时,其熔融温度和结晶温度分别提高了约14℃和11℃。XRD和SEM分析表明,TRG已经均匀地分散到TPU基体中。  相似文献   
46.
采用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再与经硅烷偶联剂(APTES)偶联改性纳米SiO_2所得的产物(nano SiO_2—NH_2)混合,制备了石墨烯片(Graphene Sheets,GS)接枝纳米SiO_2杂化材料(nano SiO_2-g-GS)。以nano SiO_2-g-GS为填料,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基体,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共混型nano SiO_2-g-GS/TPU复合材料,并对填料和复合材料进行测试和表征。拉伸测试显示nano SiO_2-g-GS的加入对基体TPU有一定的补强作用,使复合材料定伸应力(300%、500%和1 000%)增大。DSC测试显示,与纯TPU相比,nano SiO_2-g-GS/TPU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有大幅升高,填料含量为1wt%时,TPU的结晶温度升高了44℃。形状记忆测试结果显示,随nano SiO_2-g-GS含量增加,nano SiO_2-g-GS/TPU复合材料的形状回复率(Rr)逐渐降低,但形状固定率(Rf)逐渐升高。当nano SiO_2-g-GS质量分数为1wt%时,nano SiO_2-g-GS/TPU复合材料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7.
利用硅烷偶联剂(APTES)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功能化改性, 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制备了3种硅烷偶联剂功能化GO(APTES-g-GO)纳米填料, 并经熔融共混制备了APTES-g-GO填充改性的聚苯乙烯(PS)复合材料。为了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 采用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g-MAH)为增容剂。分别采用FTIR、XRD、TG、SEM以及拉伸和冲击测试对填料和纳米APTES-g-GO/POE-g-MAH/PS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APTES已成功接枝于GO的表面上。接枝过程中, APTES对GO有一定的剥离和还原作用。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 纳米APTES-g-GO/POE-g-MAH/PS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均先上升后下降。当填料与基体质量比为0.75%时, 3种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都达到最大值, 其中纳米AS-GO/POE-g-MAH/PS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 其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比POE-g-MAH/PS分别提高了19%和 31%。共混过程中, APTES-g-GO与POE-g-MAH之间的反应改善了纳米APTES-g-GO/POE-g-MAH/PS复合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APTES-g-GO均匀分散于复合材料中, 它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添加AS-GO填料的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提高最为明显, 含0.75% AS-GO的纳米AS-GO/POE-g-MAH/PS复合材料的最大失重温度比POE-g-MAH/PS提高了7 ℃。   相似文献   
48.
将热塑性弹性体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及纳米Si O2同时添加到聚丙烯(PP)中,以期在熔融共混过程中发挥SBS与纳米Si O2的协同增强增韧作用,达到有效改善PP综合性能的目的。用硬脂酸(SA)对纳米Si O2粒子表面进行功能化包覆改性,再经熔融共混技术制备了PP/SBS/纳米Si O2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Si O2表面处理效果及其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及热性能的影响。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 O2与SBS对PP具有明显的协同增强增韧作用。当纳米Si O2质量分数为3.84%时,PP/SBS/纳米Si O2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其拉伸强度、断裂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分别为37.4,23.8,129.9 MPa,室温(25℃)断裂强度比纯PP提高了100%;其室温和–20℃下缺口冲击强度分别较纯PP提高了51.5%和66.7%。微观形貌分析表明,熔融共混过程中,纳米Si O2均匀分散于PP基体中,复合材料基体在室温冲击下发生明显塑性变形,导致其冲击韧性明显高于低温冲击韧性。与纯PP相比,PP/SBS/纳米Si O2复合材料的流动性增大,耐热变形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49.
宿豫区小麦测土配方肥料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宿豫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耕地面积4.6万多公顷.长期以来,农民习惯施肥只注重氮磷肥的施用,少施或不施钾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养分失衡,致使小麦产量徘徊不前.2005年我们争取到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根据本区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的需肥规律,研制出适合本区的配方肥料,现将施用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