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文化教育   1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意义]政府服务的数字化极大便利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但老年群体囿于数字鸿沟难以实现对移动政务App的自如使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移动政务服务App适老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准确真实地了解移动政务的适老化设计与改造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推进民生服务便利共享。[方法/过程]基于适老化改造相关背景,综合考量老年用户群体特征和使用情境,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系统梳理,采用多层次多维度思路构建移动政务App适老化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结论]在收集专家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最后,选取了三款典型移动政务App,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性测评,并对未来移动政务服务App适老化设计提出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2.
[目的/意义]开放数据竞赛的社会价值由主办和协办机构、参赛个人或团队、数据提供方以及评审团队等诸多行动者共同推动,行动者间的协作水平和效率将直接影响开放数据竞赛的运行。文章对数字人文类开放数据竞赛行动者协作行为进行研究,为竞赛设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价值共创的理论视角,选取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进行案例研究,结合日志法和访谈法,分析开放数据竞赛中各类行动者的协作行为。[结果/结论]数字人文类开放数据竞赛是由不同行动者之间协作共同实现价值共创的过程。行动者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竞合关系,价值共创的效果与行动者间的竞合水平息息相关。行动者通过协作创造的价值包括期望价值、新兴价值、承认价值三种。  相似文献   
23.
[目的/意义]代表他人使用互联网搜寻健康信息成为非医学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健康信息支持的重要形式,了解替代搜寻者特征及其行为模式将对健康信息服务与传播具有积极意义。[方法/过程]从参与者人口统计、健康信息搜寻经验和家庭结构3个方面的个体特征变量进行调查,并基于5W(Why-Who-When-Where-What)视角对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者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其中,除了对行为动机Why使用半结构化访谈之外,其余变量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进行测量。[结果/结论]研究发现,87.0%的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者在近12个月内有帮助别人在线搜寻健康信息的经历;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者的特征包括女性、独生子女、已婚、健康状态较好、有丰富的在线健康信息搜寻经验以及家人有慢性病患者;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者的行为动机包括关怀、利他主义等;替代搜寻者更多地帮助与他们有强社会关系的人搜寻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者一般在患者就医之前帮助他们在线搜寻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者的信息来源于搜索引擎、在线健康社区和在线问答社区等;替代搜寻者更加需要与疾病本身相关的一般性信息、日常保健以及治疗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24.
在线健康社区老年用户健康信息需求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意义] 目前老年用户在使用健康信息的过程中得不到满足,且有关老年用户健康信息需求的研究尚有待加强。探索老年用户健康信息需求的内容和模型并寻求相关解决途径,可丰富老年用户健康信息需求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指导老龄化社会智慧养老以及在线医疗平台服务等议题。[方法/过程] 本研究依托在线健康社区,利用先定性后定量的混合型方法开展探索性研究,首先通过访谈老年用户获取了37个健康信息需求的自由节点,继而通过问卷调研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使用操作、信息搜寻、隐私与安全、诊疗行为、交互与反馈、自我实现6大类健康信息需求的树节点并进一步归纳为物理、认知和情感3类主范畴。[结果/结论] 最终构建了老年用户健康信息需求模型,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释老年用户健康信息需求模型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5.
[目的/意义]结合当前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囤积的普遍现象,厘清中式文化情境下大学生数字囤积的行为机理,规避数字囤积行为的病态性倾向,推进个人信息管理的发展创新。[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利用Nvivo 12对30份访谈材料和爬取的知乎热帖进行三阶段编码,最终构建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机理模型,对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的表现特征和前因后果展开探索性研究,据此,从个人信息管理角度提出突破数字囤积困境对策与建议。[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和多重类型;影响因素不仅包括数字信息本身和情感依恋,也包括数字个体、社会影响和技术赋权等方面的因素,且禀赋效应对数字囤积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数字囤积行为中未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受访者囤积的数字类型各有侧重。同时指出,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的潜在后果涉及成本、自我损耗、病态及恶性循环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信息管理关键活动,对大学生突破数字囤积困境提供若干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6.
Web 2.0环境下用户生成视频内容质量测评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Web2.0理念与相关技术的发展,视频类用户生成内容数量激增,影响日增,然而其整体的质量问题却有待改善。目前关于Web2.0环境下视频类用户生成内容质量测评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在相关研究综述和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基于学术和实用的视角,提出一套多层次、多维度、多方法的质量测评框架,并就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工作及亟待突破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7.
过度获取和无法丢弃无价值或价值有限的数字信息的严重囤积行为会干扰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对信息资源管理、数字治理、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等产生不利影响。对21个访谈文本和3个社交媒体平台中爬取的有关数字囤积现象的3568条有效评论的混合数据进行扎根理论分析,以厘清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环境下个体的数字囤积行为的形成与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囤积行为的形成与演化路径呈非线性,主要是个体在数字积累过程中“寻求不确定性掌控感”的驱动与“自我调节与控制”的抑制之间逐渐失衡的对峙导致的结果。同时,研究识别了寻求不确定性掌控感的3种表现类型与过程,确定了影响数字囤积行为的情境因素,考察了在非理性信息行为中容易被忽视但却普遍存在的反思性过程,即自我调节与控制,以深入挖掘应对措施下个体仍旧发生或沉迷数字囤积的原因。本文基于双系统理论建构了一个解释数字囤积行为形成与演化的实质性理论模型,研究结果不仅能为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数字信息服务机构的管理决策提供新洞见,也对个体、数字企业和组织乃至数字社会的信息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8.
基于SSME信息资源电子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信息资源电子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完善合理的理论框架。分析了SSME与电子服务相结合的理论依据,从SSME视角出发,结合现有电子服务框架体系,提出基于SSME的信息资源电子服务研究框架及研究目标,并从现状研究、理论构建、战略规划、需求建模与流程设计、保障机制几个关键步骤出发,围绕价值提升与服务创新,探讨基于SSME的信息资源电子服务的研究内容,从而为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开展电子服务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与可借鉴的研究架构。图1。参考文献25。  相似文献   
29.
感知示能性在社会化媒体后续采纳阶段的调节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的采纳和使用是近年来信息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以往针对社会化媒体的后续采纳行为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首先对感知示能性概念进行界定和扩展,并借鉴系统适应性使用理论对社会化媒体后续采纳特征进行提炼.然后将感知示能性构念作为理论视角切入到社会化媒体的后续采纳阶段,构建了社会化媒体适应性使用构念以及三个相关的外部变量,并通过调研的方法实证检验了感知示能性构念在社会化媒体适应性使用中对于媒体特征、任务复杂度以及社会情境的调节效应.主要结论显示:①媒体特征、任务复杂度和社会情境对于社会化媒体的适应性使用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②感知示能性对于媒体特征和任务复杂度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分别是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但对于社会情境的调节效应则不显著.本研究丰富了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和用户体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化媒体的交互设计和评价提供相关的准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0.
【目的/意义】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本文旨在探究表情包这一新的语言符号如何 影响在线信息交流的效果。【方法/过程】基于言语行为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利用问卷调查和偏最 小二乘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表情包的文字注释能够正向影响用户对交流信息的感知易 懂性以及用户的感知愉悦性;表情包的视觉呈效能够正向影响用户的社会临场感以及感知愉悦性;用户的感知易 懂性、社会临场感、感知愉悦性能够正向影响在线信息交流的效果。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表情包在信 息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