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文化教育   26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评价处在一个特殊的现实环境之中,具体来说,包括资源紧缺的研究环境、重人情关系的社会文化、社会转型期的浮躁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的缺失。本文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影响及其相应的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社会中的公共信息权利保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权利是以特定信息为客体的权利束,是一种新兴的、抽象的权利类型。文章介绍了信息权利的概念与内容,认为树立信息权利观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主张通过立法、司法、行政、产业、教育等多种途径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具体实现,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论争岂能"休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少强 《图书馆界》2003,(1):12-13,16
针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论争可以休矣?!》的主要论点,本文明确提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应该是观点而非逻辑体系;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不一定要是创新性理论;“可获得性”论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指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论争不能“休矣”。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信息资源突显了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信息权利的保障和行使愈来愈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方面,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性的拉大为不法信息供应商利用,出现超出公众信息需求的垃圾信息服务,侵犯了公众的信息权利。另一方面,公众缺乏信息权利保护意识,造成基本生存信息和重要的公共信息获取和利用的缺失,出现信息迷茫,给个人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15.
信息市场不对称问题的多级委托/代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信息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认为存在着与信息市场有关的多级委托/代理关系。与传统力图回避或减少代理人的观点不同,本文提出引入第三博弈方,建立与该市场交易有关的新的委托代理关系,是防止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代理人败德行为的可行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大学及其学科专业评价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评价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揭示大学宏观综合竞争力和微观学科专业的办学水平,我们从大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出发,详细论述了本次评价的思路、原则和具体做法,并对各类排行榜做了相关说明,为读者详细解读了本次评价的特色和各类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17.
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及其规避行为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版权保护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结合中国大陆新著作权法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版权保护条款,简要回顾了当前中国大陆数字图书馆建设在版权保护问题上的缺陷,强调应进一步加强版权保护的技术性措施;详细论述了用以保护数字化信息资源版权的主流技术,包括防拷贝技术、访问控制、内容保护、流媒体格式、数字水印以及DRM技术,对DRM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数字资源版权保护中可能出现的技术规避行为,提出采用先进技术、追究法律责任、改进商业模式等若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研评价中的教学促进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职能居主要地位。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科研及其科研评价往往强调教学和科研的和谐互动和相互促进,这一点是与其自身职能相适应的。在实践中,高校科研评价中的教学促进因素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高校内部对于教职人员的评价,往往与教学相联系;二是对于高校科研绩效的评价,加入研究生数、学位完成数等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19.
"可获得性论"再质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对“可获得性论”重新提出了质疑。揭示了笔者与梁灿兴先生在图书馆学基本理论上的观念性差异 ,例如 :谁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力量 ;图书馆在知识交流中的角色 ;利益制衡与权责对等的观念 ;图书馆公益性的来源等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0月8日至10日,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就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学科变革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就大家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本刊编辑李明杰与本刊特约记者在会议间隙对部分与会专家进行了专访。此次访谈的内容主题由李明杰拟定;朱少强、任全娥、张敏、郑重、谭必勇、魏吉华完成了全部采访和部分录音资料的整理工作;李明杰完成了部分录音资料的整理和最后统稿工作。在此,我们对受访专家的积极配合表示感谢!以下是经过整理的访谈内容(之一、之二),谨以飨读者。同时这次大会还有6位来自美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代表。陆伟、聂进、赵浩镇的概述综合介绍了这6位专家的会议论文的内容,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