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业科学   4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
番鸭肝白点病活疫苗研究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番鸭肝白点病”是 1 997年以来在福建、广东、浙江等省新出现的一种番鸭传染病。该病临床上以软脚为主要症状 ,以肝、脾表面有多量灰白小点 ,肾肿大、出血、表面呈黄色为主要病理变化。该病只发生于番鸭 ,发病日龄为 7~ 45 d,以 1 0~ 2 0 d番鸭为最甚。发病率为 3 0 %~ 90 % ,病死率为 6 0 %~ 90 % ,临床上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给番鸭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我们于 1 997年开始对本病进行研究 ,现以证实“番鸭肝白点病 "是一种新的番鸭传染病 ,其病原是一种新的 RNA病毒[1] 。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 ,我们在国内外首次选育…  相似文献   
22.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中和单抗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个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中和性单抗——FM20和FM29的混合物( 灭囊灵),对人工感染发病和自然发病鸡群进行被动免疫治疗和免疫保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发病鸡分别注射20 μg·ml-1和40 μg·ml-1的灭囊灵,在 24 h 后,对照组全为阳性鸡,试验组全部阳性鸡均转为阴性鸡,转阴率达100%,以40 μg·ml -1作肌肉注射,被动免疫保护期达8 d以上;对野外自然发病鸡群肌注40 μg·ml- 1,治愈率达90%以上.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这些单抗(灭囊灵)在被动免疫治疗和预防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MUSCOVY DUCKLING PARVOVIROSIS)程由铨(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邮编350013)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三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DUCKPARVOVIRUSMPV)引起的以腹泻和喘...  相似文献   
24.
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了人工感染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死鸭的心、肝、脾、肺、肾、胰、法氏囊和大脑等8种器官的显微结构和发病鸭的心、肝、脾、肺、肾、胰等6种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如下:1.显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各器官的血管扩张、充血,以肺脏尤为严重,并见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同时心、肝、肾、胰和大脑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变性;而免疫器官脾、法氏囊则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2.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1)各实质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嵴变少而或崩解,内质网减少,脂滴增多,部分细胞水肿坏死;(2)血管内皮均有不同程度的脂滴增多,水肿以至脱落;(3)吞噬能力加强,表现为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增多,吞噬细胞数量增加,其胞浆内含大量的吞噬体。  相似文献   
25.
番鸭花肝病(暂定名)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底以来,在福建莆田、福州、广东佛山、浙江余姚等地番鸭饲养区,先后发生一种以软脚为主要临床症状;以肝脏、脾脏肿大、表面大量白点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疫病,俗称“花肝病”。该病发病率80%~100%,病死率60%以上。由于缺乏有效防治措施,致使该病迅速蔓延到全国各番鸭饲养地区,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我们于1998年从莆田地区病鸭肝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Pu株)。Pu株病毒通过禽胚成纤维细胞适应诱变后,选育出符合制造活疫苗用的弱毒株(Pu-1)。并研制成活疫苗。1Pu-1株的特性对1日龄雏番鸭失去致…  相似文献   
26.
从临床表现为肝脏不同程度点/斑块状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病死雏番鸭、雏半番鸭和雏麻鸭肝脾组织中分离到8株病毒。分离毒能致死番鸭胚和鸡胚,胚体充出血、胚肝肿大出血坏死;人工感染1-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均能复制出与临床自然发病鸭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分离毒能在MDEF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经电镜观察,病毒在细胞浆中增殖,呈大量散在、成堆和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双层衣壳、直径70nm左右;分离毒不能凝集鸡和鸽红细胞,对乙醚、氯仿、FUDR不敏感;病毒核酸为dsRNA,在SDS-PAGE中具有禽呼肠孤病毒10个RNA片段的特征(L1-3、M1-3 和 S1-4);应用MDRV特异性引物不能从分离毒中扩增出任何条带;鉴于分离毒的上述特性,暂将此分离毒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27.
应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作免疫原建立8株分泌抗ILTV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这8个McAb均具有FA特性、没有中和病毒能力,它们分别属于lgG2a、lgG3和lgM。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McAb,建立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检测ILTV抗原与分离病毒,其符合率为92.8%。DFA具有准确、快速、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28.
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virus,MDV)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疟疾病毒,有三种血清型即1型为强毒致病性MDV,I型为非致病性MDV,N型为火鸡疮疹病毒(HVT),其中1型MDV的毒力由经典的温和型不断向更强的毒力进化。在美国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马立克氏病会议上,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学者都报道了近年MDV毒力增强问题,本文仅就此作一介绍。IMDV的霉力进化从1907年JoszefMarek博士在匈牙利首次描述马立克氏病,到五十年代.一种温和型马立克氏病毒株(mMDV)CU。一直引起典型的疾病。五十年代后期Benton(195年…  相似文献   
29.
猪伪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复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非离子去污剂Mega-10裂解病毒囊膜蛋白,与新型佐剂ISCOM基质作用,应用离心和透析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猪伪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复合物(PRV-ISCOMs)。PRV-ISCOMs经磷钨酸负染后电镜观察见到囊膜蛋白分布在ISCOM颗粒表面,形成直径30-40nm的笼格状结构,同时将PRV-ISCOMs在-20℃冻融5次后经电镜观察仍见到典型的笼格状结构,与国外报道的形态一致,本结果证实我们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良好稳定性的PRV-IS-COMs。  相似文献   
30.
鹅细小病毒弱毒株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C)培育出适应MDEFC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的鹅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株,同时测定了该弱毒株的部分生物米特性。结果显示:该弱毒株已失去对1日龄雏番鸭的致病性,在雏番鸭体内连续肓传5代,未见毒力反强现象;该弱毒株对MDEFC的TCID50稳定在10^-5-10^-6/0.1ml;1日龄雏番鸭免疫接种后7天攻毒可获100%保护,表明该弱毒株安全、免疫原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