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69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犬和狐皮肤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856只犬,636只狐皮肤病病因调查和临床观察,发现犬,狐皮肤病中以螨感染率高,螨和真菌混合感染性皮肤病危害较大。调查结果表明,皮肤病中疥螨病占45.49%,耳痒螨病占20.84%,蠕形螨病占9.22%,真菌性皮肤病占12.36%,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性皮炎占5.68%,狐自咬症占4.07%,病毒性皮炎占1.07%,过敏和湿疹占1.67%,其中螨和真菌混合感染性皮肤病达51.84%,同时发现  相似文献   
62.
本文建立了阿莫西林的校正曲线,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了阿莫西林(AMO)-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作用情况。结果:阿莫西林在波长228 nm处有最大吸收峰值,在0.42~42μg/m L浓度范围内的阿莫西林溶液与吸光值有良好线性关系,校正曲线方程为:Y=0.0209x+0.0006,(n=8,r=0.9989);溶解度曲线方程及相关系数分别为:Y=0.005214x+4.38×10-6,(r=0.9963),阿莫西林-2-羟丙基-β-环糊精的包结常数为1.132×103L/mol。表明2-羟丙基-β-环糊精对阿莫西林有较好的包合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63.
64.
总结了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剖检疫变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应用咪唑苯脲结合磷酸伯氨喹对患病野猪进行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5.
禽流感免疫与流行的生物数学模型初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的感染或疾病综合症。慢性或亚临床感染可使家禽的生产力严重下降,如增重减缓或不长,产蛋量下降等;高致病力禽流感(HPAI)可造成100%死亡,导致全军覆没[1]。1983年美国禽流感和1995年墨西哥禽流感分别造成了相当于10亿多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1993年我国证实鸡群中有禽流感流行[3],1996年从水禽中分离出对鸡高致病力的H5亚型禽流感毒株[4]。因此,我们必须对此提高警惕,采取积极措施以防禽流感在我国的扩散与流行。本文的目的旨在探讨禽流感…  相似文献   
66.
自然感染的牛巴贝西虫(Babesiaboris)通常用来制作活疫苗和进行寄生虫的生物学研究,上述两个目的需要纯的B.boris,不能混有其他的血液寄生虫,但是B.boris的分布范围和其他的以节肢动物为媒介的血液寄生虫(包括牛泰勒焦虫(Theileria buffeli)、  相似文献   
67.
本试验以261nm为测定波长,277nm为参比波长,采用紫外系数倍率法测定盐酸咪唑苯脲缓释荆在奶牛体内不同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并用药动学计算软件拟合处理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此方法能不经分离直接消除血浆的背景干扰,咪唑苯脲标准品在0.1~5.0μg/mL的范围与△A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96.16%,日内、日间RSD(%)均小于5.00%.药时曲线符合一室吸收模型.药动学方程为:C=2.2540(e-0.0088t-e-0.4223t),r=0.9980.与肌肉注射咪唑苯脲水剂相比,消除半衰期[T1/2(Ke)]延长了75.402h,药物峰浓度时间[Tmax]延长了7.631h.咪唑苯脲缓释剂优于咪唑苯脲水剂.  相似文献   
68.
消化器官的造瘘技术是进行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尝试采用全身麻醉与传导麻醉相结合,瘘管安装前瘤胃浆肌层2层连续缝合的方法对6只奶山羊进行了瘤胃瘘管手术,2个月后6只奶山羊均恢复良好,可以满足科研需要。可见,该瘤胃瘘管安装技术较传统方法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9.
2011年8月中旬,山东省诸城市一水貂养殖场发生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水貂急性传染病,饲养水貂共1 600只,发病5d已死亡20多只,且全为仔貂。8月底经当地兽医使用恩诺沙星治疗过,病情未得到控制。治疗无效后,送来进行检验。本病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验,疑似为巴氏杆菌和克雷伯氏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