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4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几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室内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纸碟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比较了12种(商品名)杀菌剂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抑制效果。其中5种杀菌剂有一定效果,25%比佳可湿性粉剂效果最好,其次是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可杀得2000),15%细菌先锋可湿性粉剂、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蓝金可湿性粉剂抑制效果较差。通过显微观察被杀菌剂抑制的马铃薯疮痂病菌形态变化发现,25%比佳可湿性粉剂能使病原菌孢子变形,可杀得2000使病原菌气生菌丝断裂,扭曲变形。  相似文献   
32.
硅酸钠对马铃薯黑痣病的抗性及其抗性相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硅酸钠对马铃薯黑痣病抗性及其抗性相关物质的影响,采用盆栽法在接菌和不接菌情况下施硅酸钠,调查不同处理下马铃薯地下茎和匍匐茎的发病情况,并测定与抗性相关的7种酶活性及木质素含量。结果表明,接菌8 d时,施硅酸钠的马铃薯幼苗地下茎和匍匐茎病情指数分别比不施硅酸钠的降低42.9%和67.2%;接菌12 d时,施硅酸钠的马铃薯幼苗地下茎和匍匐茎病情指数分别比不施硅酸钠的降低55.7%和50.0%。施硅酸钠4~6 d,硅酸钠可诱导马铃薯幼苗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升高;不接菌处理时硅酸钠能减缓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降低;硅酸钠对马铃薯幼苗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无影响;不接菌处理14~16 d时硅酸钠能提高马铃薯幼苗体内超氧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接菌处理时硅酸钠对马铃薯幼苗体内SOD活性无影响;施硅酸钠第10天,马铃薯幼苗体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升高;施硅酸钠处理第2天,马铃薯幼苗体内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升高,不接菌处理10~14 d时施硅酸钠降低β-1,3-葡聚糖酶活性;硅酸钠对马铃薯幼苗的木质素含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33.
为快速降解马铃薯秸秆,从马铃薯田取土样分离秸秆降解菌并使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初筛,得到1株菌株,命名为WXB10,其在28℃、180 r·min-1条件下发酵35 d时马铃薯秸秆降解率可达57.73%。菌株WXB10可产生半纤维素酶、内切-β-1,4-葡聚糖酶、外切-β-1,4-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发酵5 d时,半纤维素酶活性最高,为32.17 U·m L-1;发酵3 d时,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最高,为238.75 U·mL-1;外切-β-1,4-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在发酵4 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78.48 U·mL-1和4.82 U·mL-1。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菌株WXB10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活性,能快速降解马铃薯秸秆。  相似文献   
34.
硅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第二大元素,也是生物系统中生物活性元素,甚至被认为能提高植物的广谱抗病性。分析了硅在植物体内的形态和分布,对国内外硅对植物丝核菌病害抗性、抗性机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为深入开展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在内蒙古察右中旗进行了两年胡萝卜田除草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几种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中,田普在用水量900.00 l/hm2时比用水量600.00 l/hm2时的除草效果好,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高达90.79%和93.66%,且具有增产作用;田普的防效好于氟乐灵防效;金超尔和农得锄的防效较差;滨农99对胡萝卜有药害。几种用于苗期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的药剂中收乐通和精禾草克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最高;其次是精稳杀得;威霸株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36.
为探讨向日葵菌核菌生长和毒素产生的营养和环境条件。笔者研究了在不同培养液、培养时间、培养温度、pH值、碳源、氮源条件下菌核菌生长和毒素的产生情况。结果表明:向日葵菌核菌菌丝生长和产生毒素所需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不同。有利于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液有PD、马铃薯麦芽糖培养液和Richard,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pH为4.0~8.0,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NH4Cl。含有琥珀酸钠的培养液B最有利于菌核菌产生草酸毒素,草酸毒素积累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0~7.0,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有天门冬酰胺和谷氨酸。菌核菌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培养10d时菌丝干重和草酸含量都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7.
农田养分流失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与方法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农田面源污染的各种监测技术,包括径流产生污染物监测、淋溶产生污染物监测和在线监测。农田径流污染物的主要监测方法主要有人工模拟降雨产流法、流量计法、堰测法和容积法;农田淋溶污染物主要监测方法有淋溶盘法、淋溶集水槽法、渗漏池法、抽滤管法和模拟土柱法;农田养分流失在线监测虽然尚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和经济局限性,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8.
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向日葵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品种的向日葵为材料,研究了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其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BF酶(PPO)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向日葵幼苗用粗毒素处理后,粗毒素增加了向日葵叶片POD的活性,且2个品种具有差异显著性。粗毒素抑制了向日葵叶片中PPO和PAL的活性,经稀释后低浓度的粗毒素增加了PAL活性。  相似文献   
39.
为探讨硅酸钠增强马铃薯黑痣病抗性的分子机制,将硅酸钠诱导马铃薯转录组中表达量较高的基因StWRKY11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马铃薯中提取总RNA,并利用RT-PCR方法扩增该基因并克隆,通过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对其进行结构预测及分析。结果表明,从马铃薯大西洋中克隆了阅读框为1 005 bp的StWRKY11基因,编码334个氨基酸,表达蛋白分子式为C3013H5023N1005O1260S199,分子质量为81.867 94 ku,理论等电点(pI)为5.09,原子总数为10 500。表达蛋白含有一个典型的WRKYGQK保守结构域,锌指结构为CX5CX23HXH,属于第二类Ⅱd亚家族;表达的为疏水稳定性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结构域,二级结构元件是α-螺旋、延伸链、β-折叠和无规卷曲,其中无规则卷曲比例最高,达61.68%,共有29个磷酸化位点,可能定位于细胞核内。启动子上游具有与抗性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及与生长发育和激素响应...  相似文献   
40.
张笑宇  周洪友  景岚  胡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83-13084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生产实习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生产实习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提出了以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