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5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目的:根据RNAi的原理自主构建一个真核表达的RNAi载体pcDU6。方法:从人的gDNA中克隆出U6promoter(-315~+1),将其与Bgl II和ApaI双酶切的pcDNA3.1(-)质粒大片段酶连,转化JM109大肠杆菌,抽取阳性质粒测序证实,与GFP转染HT1080细胞;干扰肝癌细胞的AFP基因了解干扰效果。结果:pcDU6成功构建转染带有干扰AFP基因表达的RNAi质粒使肝癌细胞的能明显抑制AFP基因的表达(P<0.01),转染质粒后Hep-3B细胞生长明显被抑制(P<0.01)。结论:pcDU6是一个有效的真核表达的RNAi干扰载体。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胎儿染色体异常出现的频率及与前产诊断指征的关系。方法对有产前诊断指征的177名妊娠19—32周的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或脐静脉穿刺术,取羊水细胞或脐血细胞培养并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177例产前诊断中,染色体异常23例,占12.99%(23/177)。其中高龄孕妇37例,染色体异常7例,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18.92%(7/37);孕妇本人或丈夫染色体携带者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33.33%(3/9);胎儿畸形的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15.63%(5/32)。结论在各类产前诊断指征中,出现胎儿染色体异常者依次以父或母为染色体结构异常携带者、高龄、B超检查异常者的频率高。  相似文献   
43.
人腹膜间皮细胞的培养及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建立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培养模型,检测HPMC细胞外基质蛋白及白细胞介素(IL-8)的表达。方法:采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法,从人的腹膜组织中分离HPMC。采用形态学和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即SP法),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采用SP法检测HPMC纤维连接蛋白(FN)、胶原Ⅲ和胶原Ⅴ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HPMC IL-8 mNRA和FN mRNA的表达。结果:光镜示细胞融合后呈多边形,超微结构下可见丰富的微绒毛和内质网,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HPMC可表达角蛋白,波形蛋白,胶原Ⅲ,FN,TGFβ1蛋白,Ⅷ因子、胶原Ⅴ表达阴性。人腹膜间皮细胞亦表达FN mRNA和IL-8 mRNA。结论:HPMC培养模型的建立,可为进一步研究腹膜纤维化的防治及IL-8在腹膜透析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泛酸激酶2(pantothenate kinase 2,PANK2)基因突变与中国人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Hallervorden-Spatz syndrome,HSS)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PCR产物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等技术检测5例HSS患者、3名家系成员及51名正常人 PANK2基因的碱基序列.结果检测出 PANK2基因一个新的复合杂合突变位于第3外显子的A803G和第5外显子的T1172A;同时检测出3个单核苷酸多态, 位于5'-UTR区的-38 t>a,第1内含子区的IVS1+42 c>a和第1外显子区的G77C,其中-38 t>a,IVS1+42 c>a为首次报道.结论中国人HSS患者存在 PANK2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构建微小肌营养不良蛋白(minidystrophin)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eed green fluorese protein,EGFP)融合基因的人源载体,观察该载体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以正常人肌营养不良基因cDNA(GenBank NM_004006)为模板,通过PCR克隆的方法构建minidystrophin基因,融合EGFP基因后连接到人源载体pHmeo,大量提取荸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检测该载体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pHmDysG载体,转染Cos-7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可扩增出735bp特异条带,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表达蛋白分布于细胞膜上。结论 prim载体介导的minidystrophin基因可以在真核细胞表达,并被有效地转运至细胞膜,可望用于杜氏肌营养不良基因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中国人非综合征性耳聋GJB2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特性,并探讨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片段,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突变筛查,阳性结果直接测序,对GJB2杂合突变病人进行△(GJB6-D13S1830)突变检测。结果DHPLC突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了100%。在255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先证者中,共检测到14种GJB2变异,其中235delC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占所有突变的75%。在115例正常人中79G>A和341A>G两种多态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4.8%和20.9%。在12例GJB2杂合突变病人中未检测到△(GJB6-D13S1830)突变。结论GJB2突变是导致学语前聋的主要原因,28.6%的学语前隐性和18.9%学语前散发非综合征性耳聋病人携带了两个GJB2突变。在中国人群中,235delC是GJB2基因最常见的突变形式,而79G>A和341A>G是GJB2基因最常见的两种多态。  相似文献   
47.
2007年6月收集一个来自湖南益阳V代手足裂畸形(SHFM)家系,共35个成员(其中患者8例).先证者(Ⅳ:2)除手足畸形外不伴其他异常(图1).Ⅱ:4和Ⅲ:8临床表现与先证者相似,Ⅲ:2、Ⅳ:7、Ⅴ:2右手均有3个手指,其他临床表型与先证者相似.8例患者在家系中表现连续四代分布,男女均有患病,其中男4例,女4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对外院染色体G显带检测结果疑为22号同源染色体易位的妊娠妇女及其22号染色体长臂部分三体胎儿进一步确诊。方法:对该名妇女及其胎儿行高分辨G显带、N显带、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对其父母行高分辨G显带、N显带检测。结果:妊娠妇女的核型为46,XX,t(11;22)(q25;q13),22ps+。22ps+遗传自其母亲,属正常变异;胎儿遗传了其母亲的22ps+染色体和正常的11号染色体,核型无异常。结论:综合采用多种遗传学技术,对家系相关成员进行检测,可增强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9.
基因治疗方式可分为间接体内法 (exvivo)和直接体内法(invivo)。离体基因治疗方法亦称间接法是将患者的某种组织或细胞取出体外 ,在短期培养的条件下转入目的基因 ,进行筛选和富集整合有外源基因的阳性细胞 ,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该方法具有靶细胞明确 ,转染效率高的优点 ,因此在基因治疗中被较多采用。目前 ,国际上已有 10余种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采用皮肤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 ,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进入临床Ⅰ期试验。本实验探讨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方法 ,观察总结了体外培养的生长特征 ,以获得在体外稳定生长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 ,从而为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充足、可  相似文献   
50.
腓骨肌萎缩症 GDAP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神经节苷酯诱导分化相关蛋白 1( ganglioside-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protein- 1,GDAP1)基因在中国人腓骨肌萎缩症的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合 DNA直接测序的方法 ,对 8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家系先证者和 15个散发病例共 2 3例患者进行了 GDAP1基因 6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 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中发现 GDAP1基因的 A5 33G、A76 7G的复合杂合突变。纯合、杂合 T5 0 7G为人群常见多态。结论 GDAP1基因 A5 33G、A76 7G为新发现的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