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危重症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至2013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急诊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57例,根据术前心电图及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是否升高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组,n=116)和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组,n=...  相似文献   
52.
大剂量大容积5-氟脲嘧啶腹腔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卿三华周锡庚周正端齐德林姚明梁立德我们在裸鼠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上研究腹腔化疗(IPC)的抗癌疗效,并观察了36例中晚期大肠癌术后早期应用大剂量大容积5-氟脲嘧啶(5-Fu)IPC的疗效。材料...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评价99m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显像鉴别乳房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对 10 6例乳房肿块行99mTc MIBI显像检查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 ,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10 6例中乳腺癌 5 6例 ,显像阳性 48例 ,假阴性主要为肿块较小的乳腺癌 ;良性病变 5 0例 ,显像阴性 40例 ,假阳性主要为血供丰富的大纤维腺瘤。该法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 85 7%、特异性为 80 0 %、阳性预告值 82 8%、阴性预告值 83 3 %、总正确诊断率为 83 0 %。结论 99mTc MIBI显像是鉴别乳房良恶性肿块的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但对大纤维腺瘤和较小的恶性肿块诊断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高龄因素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安全性的影响及围术期管理。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ABG治疗冠状动脉(冠脉)病变70岁以上高龄患者共71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3例,发病年龄为(70~83)岁,平均为(74.23±6.8)岁。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停跳和不停跳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围手术期以及住院死亡的情况。结果高龄患者中,53例实施了停跳CABG治疗,18例实施了不停跳CABG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多见于停跳CABG治疗的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合并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三支病变患者接受停跳CABG治疗比例高于不停跳CAB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ABG中,使用左侧乳内动脉和完全血管重建多见于停跳CABG治疗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腔积液多见于不停跳CABG治疗后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住院时间为(19.1±7.3)d,住院死亡率为5.6%,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全面详尽检查,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对于高龄患者行CABG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间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研究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各种临床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1975/1999年间手术治疗的大肠癌1374例,对全部病例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建立ACCESS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逐个分析年龄、浸润深度、侵犯肠管周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肿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统计方法采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结果小于30岁年龄组大肠癌浸润肠管周径较其他年龄组高,其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所占比例分别为22.7%(17/75),14.7%(11/75),较其他年龄组均多(P=0.000 χ2=72.22);与肿瘤浸润肠管周径有关的因素有肿瘤浸润肠壁深度(P=0.000 χ2=353.58),肿瘤生长方式(P=0.000χ2=155.35),肿瘤分化程度(P=0.035 χ2=13.53)肿瘤病理类型(P=0.000 χ2=31.64),肿瘤部位(P=0.000χ2=44.73);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浸润至浆膜层的比例为81.6%(120/147)和86.36%(19/22)显著高于腺癌组67.7%(574/848);分化程度低的肿瘤及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其浸润肠壁的深度增高;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浸润到肠壁外的比例分别为要较其他组低(P=0.000 χ2=36.96).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癌中粘液腺癌所占比例均较乙状结肠及直肠高(P=0.000χ2=83.55),其中横结肠癌中粘液腺癌所占比例高达38.5%(40/104).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癌中浸润性生长者分别为55.8%(191/342),62.5%(226/361),68.9%(59/86)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02 χ2=21.48).结论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可能以单一的某种因素作为判断其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临床上需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才能对病情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比较99Tcm tetrofosmin和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显像诊断乳腺癌和腋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5 2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99Tcm tetrofosmin和99Tcm MIBI显像。患者均在 2周内行外科手术治疗 ,并做病理检查。结果  2 6例患者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 ,其中 30例为良性病变。99Tcm tetrofosmin显像发现乳腺癌 2 1例 ,其中 11例合并腋淋巴结转移 ;99Tcm MIBI显像发现乳腺癌 19例 ,其中 12例合并腋淋巴结转移。99Tcm tetrofosmin和99Tcm MIBI显像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80 8%、76 7%、78 6 %和 73 1%、73 3%、73 2 % ;诊断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6 8 8%、80 0 %、76 0 %和 75 0 %、80 0 %、76 9%。结论 99Tcm tetrofosmin显像对乳腺癌的检出优于99Tcm MIBI显像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精氨酸增强的胃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南方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4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分别接受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或精氨酸增强的肠外营养支持(20 g/d)1周,检测及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免疫功能(包括CD3+、CD4+、CD8+、CD4+/CD8+、IL-2R、NK、C3、C4、CH50、IgG、IgA、IgM等指标)。结果结直肠患者入院时均有明显的免疫抑制,精氨酸增强的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免疫功能(CD4+、CD4+/CD8+NK、IL-2R)在术后第4天、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精氨酸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增进肠外营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58.
本实验初步观察β-EP刺激IL-1分泌的第二信使,培养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加入β-EP(1)组、β-EP+NLX(2)组、β-Ep+forskolin(3)组、β-EP+亚甲兰(1)组、β-EP+尼凡地平(5)组、β-EP+forskolin+亚甲兰+尼凡地平(6)组、主理盐水(7)组。24h后收集巨噬细胞及上清液检测有关指标,发现:第1组细胞内cAMP显著降低,cGMP、[Ca ̄(2+)]i明显升高,上清液呈强烈的IL-1活性;第2、6、7组细胞内cAMP、cGMP、[Ca ̄(2+)]无明显变化,上清液无IL-1活性;第3、4、5组上清液们有较强的IL-1活性,而细胞内cAMP、cGMP及[Ca ̄(2+)]i呈不同变化,提示:cAMP,cGMP及[Ca ̄(2+)]i可能是β-EP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1的第二信使。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PUC18质粒载体菌(JM109)示踪法,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肠屏障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情况,探讨ANP继发感染的机理。方法杂种犬15只于定植PUC18质粒菌JM109后,分ANP组(n=8)和对照组(n=7)。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甘露醇和乳果糖的含量:测定血中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内毒素(LPS)浓度:每日血培养;第7天活杀后,各组脏器标本作细菌培养,肠粘膜菌群分析,所有耐氨苄青霉素菌作质粒DNA分析。结果ANP犬肠粘膜上皮绒毛破损,肠通透性显著增加,血浆DAO活性下降,肠道微生态出现明显紊乱,血和脏器出现细菌移位,血中LPS浓度升高1-3倍,ANP犬胰腺中PUC18质粒菌移位率为87.5%。结论本研究提示,ANP后肠屏障功能严重受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是AN-P继发感染的根源。  相似文献   
60.
术后肠粘连防治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72年,Bryant首次报道1例术后肠粘连引起致命性肠梗阻病人以来,人们为防止术后肠粘连的发生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尽管外科无菌术、抗生素的应用和外科技术的改进均有助于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发生,但术后肠粘连仍是腹部手术后并发症中的一大难题,是引起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1]。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提出了许多防治术后肠粘连新的或改良的方法,现综述如下。一、术后肠粘连发生机理一般认为术后肠粘连发生系因腹腔组织创伤、缺血、炎症刺激、异物存留等,导致腹膜、肠管、网膜等腹腔内器官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