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5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31.
为控制性病流行,制定性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玉溪市2003-2007年性病疫情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玉溪市所有监测点2003-2007年性病疫情报表及报告卡;人口数来源于玉溪市统计局.  相似文献   
32.
自1981年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以来,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全球迅速蔓延扩散。截止2007年底,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报道,全球有近3 300万HIV感染者,AIDS患者全年死亡210万人[1]。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AIDS,现已进入HIV/AIDS快速增长期,2007年估计存活HIV感染者/AIDS患者约70万例,  相似文献   
33.
目的 通过对近7年玉溪市红塔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简称“MMT”)门诊服药人群人口学情况进行分析,旨在透视该人群的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 采集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MMT门诊基线调查信息,分析软件为SPSS 15.0.结果 自2005年开展MMT门诊以来,接受MMT服务的人数累计达到1359人,覆盖到门诊所处辖区在册吸毒人群的61.5%.人口学情况:男性、汉族为主,历年均占到80.0%以上;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4.5%~60.3%,小学及以下次之,占26.0%~36.4%,高中及以上维持在10.0%;未婚比例逐年下降,由2005 ~2006年的55.8%,下降到2011年的43.7%;在婚、离异或丧偶人数有增加趋势;职业以待业/无业、农民为主,占到70.0%左右,小业主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2005~2006年的25.3%,下降到2011年的5.1%;平均年龄逐年下降,但维持在34~37岁之间.结论 本门诊近7年来,服务人数逐年增多,女性微有增加、文化程度偏低、在婚所占比例增加、职业分布呈多元化、中青年增加等特点,持续开展MMT服务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34.
梅毒是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解玉溪市吸毒、性乱人群梅毒流行情况,于2003-03/2003-10对2类人群进行梅毒血清学监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5.
[目的]用BED-CEIA方法在玉溪市MSM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中开展HIV-1新近感染检测,估算新近感染率.[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玉溪市2010年MSM哨点经过血清学检测确认为HIV-1抗体阳性的样本进行BED-CEIA检测,估算HIV-1年新近感染率.[结果]本研究样本共计105份,检出HIV-1阳性样本13份,完成BED-CEIA检测13份,判为新近感染样本3份.2010年,MSM哨点HIV-1年感染率12.4%,年新近感染率6.67%(95%CI:2.07%~14.18%).[结论]玉溪市MSM HIV-1年新近感染率远远高于静脉注射吸毒等人群,MSM人群感染HIV-1不容忽视,综合分析、连续监测估算其流行趋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索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死亡者中在确证后1年内死亡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云南省玉溪市1995—2016年HIV/AIDS死亡者的死亡时间、死因及相关医疗信息,采用CoDe编码系统归类,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证后1年内死亡影响因素。结果 888例死亡,死因以机会性感染居首位(35.47%,315/888),其次以吸毒过量、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非艾滋病相关性肿瘤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确证时年龄越大(OR> 1,P <0.05)、性传播(OR=1.907,95%CI=1.174~3.096)、来源于医疗机构(OR=8.494,95%CI=3.463~20.834)和自愿咨询(OR=5.412,95%CI=2.112~13.870)、最近1次CD4+T值≤200个/μL(OR=4.189,95%CI=1.352~12.981)和未做CD4+T检测(OR=2.527,95%CI=1.007~6.344)、未得到关怀救助(OR=4.935,95%CI=2.991~8.143),未做抗病毒治疗(HAART)(OR=2.521,95%CI=1.573~4.040)更容易在确证后1年内死亡;死因为机会性感染(OR=5.128,95%CI=1.965~13.383)、艾滋病相关肿瘤(OR=7.610,95%CI=1.535~37.731)、非艾滋病相关肿瘤(OR=4.184,95%CI=1.312~13.383)在确证后1年内死亡的风险较高。死亡者中死于确证后1年内的占比由1999—2007年的49.34%下降到2014—2016年的39.74%。结论历年死亡者中死于确证后1年内的占比逐年下降,HIV/AIDS死亡者在1年内死亡受多种因素影响,需针对性降低确证后1年内死亡风险,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云南省玉溪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获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前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自然变化与ART后免疫恢复及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 将HIV/AIDS获得ART前CD4自然变化分为四组,描述不同组间ART后免疫恢复情况,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HIV/AIDS病例ART后免疫无应答(immune non-responses,INRs)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组间ART后生存曲线。结果 777例HIV/AIDS中ART前快速上升组、平缓上升组ART后CD4月均上升速率慢于ART前快速下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RT前CD4自然变化为上升(OR=2.416,95%CI:1.264~4.616,P=0.008;OR=1.997,95%CI:1.067~3.737,P=0.031)、基线CD4值>500 cell/μL(OR=6.550,95%CI:3.315~12.941,P<0.001)、ART时年龄≥ 50岁(OR=4.276,95%CI:1.761~10.3865,P=0.001)的病例ART后更容易出现INRs。ART前平缓上升组ART后累计生存率低于ART前平缓下降组和快速下降组(χ2=8.979,P=0.003;χ2=4.158,P=0.041),在基线CD4值<200 cell/μl层,ART前平缓上升组在ART后累计生存率低于ART前平缓下降组和ART前快速下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ART前CD4自然变化与ART后免疫恢复、INRs及死亡率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玉溪市男男性接触者(MSM)艾滋病性病知识、态度、行为(KABP)现状,初步探索艾滋病防治工作效果。[方法]由调查员深入到MSMs活动场所开展外展服务,在知情同意原则下,进行艾滋病性病KABP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MSMs人群中,中年、未婚所占比例居多,职业分布广泛;2009、2010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基本相同(P0.05)分别为88.6%、95.2%;文化程度(OR=1.70,1.39~2.07)、年龄(OR=1.03,1.01~1.09)两个因素影响了该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第一次与男性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均偏小,均在20岁左右;第一个性伙伴是男性比例占到35.7%;存在多性伴现象,多的达3个性伴;两年比较,最近六个月与同性(80.0%左右)、异性(35.0%~45.0%之间)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均相同(P均0.05);最近六个月与同性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比例基本相同(P0.05),2009年为10.0%,2010年为11.4%;两年间,最近一次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高,达64.0%以上;最近一次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低,仅在18.6%~28.6%之间;两年的调查均显示该人群中有吸毒行为者占2.9%~5.7%。[结论]MSMs群体是HIV传播的桥梁人群,可能导致HIV传播的危险因素较多,如对部分艾滋病知识认识存在误区、多性伴、发生同/异性间性行为年龄偏小、存在商业性男性者、安全套使用率偏低、群体中有部分静脉注射吸毒者等。因此,应加强主动监测,采取确实有效地干预措施,积极控制HIV/STD在该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对红塔区19年艾滋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防治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采集红塔区(1996-2014)年艾滋病病例资料,对基本情况、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 红塔区1996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截止2014年年底累计报告903例,其中男性587例,女性316例,男∶女=1.86∶1:年龄以青壮年为主,(15-29)岁37.3%,(30-39)岁37.1%,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46.2%,异性途径感染484例,占53.6%,注射毒品感染297例,占32.9%.结论 红塔区HIV流行形式已由注射毒品感染向异性传播感染转变,男同人群HIV疫情逐步严峻.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分析云南省玉溪市1995—2018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病例全死因,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利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影响因素。结果 4 445例HIV感染/AIDS病例纳入队列,随访时间中位数为5.2(IQR:2.1~9.1)年,其中1 054例死亡,机会性感染为主要死因,其次为吸毒过量、其他心血管疾病,全死因死亡率为4.00(95% CI:3.76~4.25)/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为17.83(95% CI:15.81~19.86)年,第1、5、10、15、2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89、0.78、0.65、0.46、0.26。Cox多因素模型结果显示,男性死亡风险是女性的1.423倍,30~、40~、50~和≥60岁年龄组分别是15~岁年龄组的1.677、2.171、3.096、5.150倍,其他民族是汉族的1.170倍,离异或丧偶是未婚的1.214倍,异性性传播、注射吸毒传播和其他传播分别是男男同性性传播的1.769、3.326、2.532倍,样本来源为婚/孕/产检、监管场所、医疗机构检测和其他检测分别是主动咨询检测的0.575、0.432、1.413、0.591倍,现阶段病程为HIV感染者是AIDS患者的1.561倍,基线CD4+T细胞在200~、<200个/μL和不详组分别是≥500个/μL组的1.363、2.180、3.638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ART)是已接受ART的10.410倍。结论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早发现和早治疗工作,同时注重非艾滋病相关死因,给予相应干预措施,延长HIV感染/AIDS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