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5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用BED-CEIA方法在玉溪市静脉吸毒人群(IDUs)艾滋病监测哨点中开展HIV-1新近感染检测,估算新近感染率并了解流行趋势。方法采用连续的横断面调查方法,对玉溪市2000~2010年静脉吸毒哨点经过血清学检测确认为HIV-1抗体阳性的样本进行BED-CEIA检测,估算某一年的HIV-1新近感染率,了解新近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研究样本共计2987份,检出HIV-1阳性样本483份,完成BED-CEIA检测355份,判为新近感染样本35份。2000~2010年,IDU哨点HIV-1平均感染率12.32%~21.62%,年新近感染率1.20%~8.87%。玉溪市吸毒人群HIV-1发病率从最高年限2000-2001年的8.87%逐渐下降至最低年限2010年的1.20%。结论玉溪市IDU新近感染率有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玉溪市静脉注射吸毒传播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死亡者中死于吸毒过量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玉溪市1995—2017年HIV/AIDS病人静脉注射吸毒死亡者的死因及相关信息,采用CoDe编码系统归类,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静脉注射吸毒传播的HIV/AIDS病人死亡404例,死亡时年龄中位数M=36(IQR:32~40)岁。死因以吸毒过量(32.43%,131例)居首,其次是机会性感染(31.68%,128例)。总体平均生存时间(4.96±4.30)年,死于心肺功能衰竭(2.59±3.65)年、自杀(3.27±2.43)年的平均生存时间最短。年龄15~29岁、未婚、最近一次CD4细胞计数500个/μL、没有抗病毒治疗(ART)、死亡时病程为AIDS死于吸毒过量率较高,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为40~49岁[比值比(OR):0.299,95%可信区间(CI):0.108~0.828]不容易死于吸毒过量;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500个/μL(OR:2.594,95%CI:1.224~5.496)、病程为AIDS(OR:7.130,95%CI:3.575~14.221)更容易死于吸毒过量。结论 HIV/AIDS病人静脉注射吸毒死亡者中死于吸毒过量与年龄、最近一次CD4细胞值以及死亡时的病程有关,针对具有较高吸毒过量死亡风险的人员,给予特别关注和心理支持,加强其吸毒过量方面的教育,减少HIV/AIDS病人注射吸毒者的死亡。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对近三年玉溪市红塔区中澳项目清洁针具交换活动站安全套发放情况进彳于调查,研究不同特征下安全套服务的差异,为针具交换平台开展有效的、全面的干预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来自玉溪市红塔区吸毒人群针具交换站近三年的外展工作记录,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三个项目年以来,针具交换活动站累计发放安全套46100只,覆盖9381人次,平均单次发放1.0(O.O,10。O)只,三个项目年度安全套发放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P均〈O.05)。在性别、年龄、吸毒人群类型的方面,单次发放安全套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具交换活动站是一个良好的安全套发放、高危行为干预平台,但安全套的发放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完善及丰富针具交换平台职能是开展吸毒人群干预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云南省玉溪市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特点和变化趋势,为完善下一步的监测、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玉溪市1996-2009年吸毒哨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2773名静脉注射吸毒人员,检出HIV抗体阳性464份,历年感染率波动在12.2%~25.2%;不同性别、地区分布的吸毒者HI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共用注射器率、最后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按性别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2.3,P0.05;是否有商业性行为按性别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P0.05)。结论玉溪市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已见成效,吸毒人群HIV感染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但艾滋病在该人群中传播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5.
450名乡村医生麻风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玉溪市乡村医生的麻风知识知晓情况,评价对乡村医生麻风知识培训的效果。方法以试卷形式每县随机对50名乡村医生进行闭卷测试,参与测试者共计450名。结果乡村医生对麻风的病因、传染方式、症状、检查及治疗等知识的知晓率偏低。结论加强对乡村医生的麻风知识培训,提高乡村医生麻风知识知晓率,消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与偏见,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发现麻风病人中的关键作用,积极参与麻风的防治工作才能有效控制麻风的流行。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了解云南玉溪流行地区村民对麻风知识知晓情况,对麻风的行为及态度.方法 从麻风流行较重的县(区)以抽签法随机抽取麻风疫村及非疫村各3个,对抽取的调查点以随机入户法抽取18岁以上的大众人群各10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包括调查对象对麻风的认知、行为及态度.结果 村民对麻风的病因、传染性、症状和治疗等知晓率偏低,相当比例的村民对麻风病人存在恐惧与歧视.结论 麻风流行地区村民对麻风防治知识普遍欠缺,对麻风患者仍存在偏见,今后需加强对大众的麻风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对红塔区19年艾滋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防治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采集红塔区(1996-2014)年艾滋病病例资料,对基本情况、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 红塔区1996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截止2014年年底累计报告903例,其中男性587例,女性316例,男∶女=1.86∶1:年龄以青壮年为主,(15-29)岁37.3%,(30-39)岁37.1%,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46.2%,异性途径感染484例,占53.6%,注射毒品感染297例,占32.9%.结论 红塔区HIV流行形式已由注射毒品感染向异性传播感染转变,男同人群HIV疫情逐步严峻.  相似文献   
28.
目的 了解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FEWs)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感染状况及其相关行为学动态变化特征,为进一步完善监测、干预措施及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按云南省哨点监测方案,每年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采用重复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人口学及相关行为学资料并采集血液标本,对血清学标本进行HIV、TP检测。 结果 2005 2012年,共开展FEWs行为学监测7563人份,血清学监测7512人份。其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2005年92.58%、2006年78.89%上升到2012年99.76%;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均在95%以上,最近1个月每次安全套使用率由2005年的81.34%上升到2012年的94.83%;HIV抗体阳性检出率0.48%(1.55%~0.24%),呈下降趋势(χ趋势2=4.83,Pχ趋势2=25.86,POR=0.932,95%CI:0.893~0.973;梅毒:OR=0.488,95%CI:0.431~0.552, PP均>0.05)。 结论 玉溪市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HIV流行仍处于较低水平,健康教育、推广使用安全套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9.
目的男男性接触者(MSM)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提示关注MSM人群的HIV感染和相关危险行为应引起重视和警惕。方法采用连续性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0-2013年玉溪市MSM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监测,通过BED-CEIA检测估算新近感染率,调查对象主要通过滚雪球和匿名提名法招募。结果2010-2013年共监测样本1 188份,MSM人群HIV感染率为6.6%(95%CI:5.2~8.0),新近感染率为4.6%(95%CI:3.4~5.8),由2010年的7.4%(95%CI:0.0~15.8)下降到2013年的3.4%(95%CI:1.8~5.0);30.5%已婚,27.5%过去6个月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最近一次和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由2010年的81.4%上升为2013年的96%(P0.001),过去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由2010年的44.2%上升为2013年的77.3%(P0.001),最近一次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由2010年的56.3%上升为61.6%(P0.05),而过去6个月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情况则由2010年的37.5%下降为2013年的21.2%(P0.001)。结论玉溪市MSM人群HIV新近感染率偏高,与异性普遍存在高危性行为且安全套使用率低,提示存在艾滋病由该人群向异性传播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0.
由于麻风病的传染性和致残性,使麻风患者长期以来受到较为严重的社会歧视。麻风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特别是在有效化疗之前,强制性地将病人集中在麻风院是世界各国控制麻风病传染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