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1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收集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和可视化分析,观察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发展建议和参考。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自200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录的“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相关文献,对所纳入文献的年发文量、基金、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1) 共纳入83篇相关文献,其中2014年和2016年发文量最多;(2)资助最多的基金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3)在作者分析方面,发文量排前3位的作者是朱立国(10篇)、于杰(8篇)、冯敏山(5篇);(4)在研究机构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13篇)是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5)关键词聚类标签以“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法治疗”“手法”“退行性腰椎滑脱”“推拿”为主。  结论  “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研究在发文量及大规模的全国性合作方面仍然较少,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仍然是该领域未来的重要方向。手法治疗研究将会是近几年来研究退行性腰椎滑脱临床治疗的热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72.
目的:调查北京市社区中老年人群骨量状态及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以期了解社区高危人群的骨量异常发生发展趋势。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现场采集10个社区1 540例中老年人口信息数据,其中男415例,女1 125例;年龄45~80(63.02±7.15)岁;身高(161.34±7.24) cm;体重(65.90±10.19) kg;身体质量指数(25.29±3.32) kg/m2。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受试者腰椎(L_1-L_4)、双髋部位骨密度,评价各年龄段人群骨密度及骨量水平差异,计算受试者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采集受试者空腹状态下肘静脉血,检测并比较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性别差异。结果:调查对象β-CTX水平(0.27±0.12) ng/ml,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酸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水平为(51.03±22.36) ng/ml,25(OH)D3水平为(16.68±6.24) ng/ml,血钙水平为(2.34±0.09) mmol/L,血磷水平为(1.43±0.37) mmol/L,血镁水平为(0.94±0.07) mmol/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为(79.28±20.48) U/L,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为(3.09±1.60) pmol/L,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ST)水平为(13.29±6.65) ng/ml。除血镁外,其余指标不同性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人群骨密度T值与骨量水平提示:腰椎与双髋骨密度均随年龄递增而波动下降;女性各部位骨量水平在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除腰椎外,其余部位骨量水平在不同年龄段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人群腰椎骨质疏松检出率为27.89%,左髋骨质疏松检出率14.80%,右髋骨质疏松检出率14.47%。结论:不同部位之间的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具有较大差异,建议临床应联合骨密度与骨代谢标志物共同诊断骨质疏松症。随着北京市社区中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患病率上升,以社区基层医疗单位为哨点,持续开展随访研究工作可促进社区中老年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3.
魏戌  韩涛  孙凯  陈忻  银河  朱立国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5):4421-4426
以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膝骨关节炎为代表的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是骨伤科临床治疗优势病种。中药、手法、针灸、传统功能锻炼等是中医常用的特色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预防疾病复发。目前,中医药防治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存在临床疗效评价欠规范、临床生物样本库应用不够、中医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不足、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匮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中医药防治该类疾病应遵循“证据为重、中西共识”的原则开展临床研究,规范中医诊疗信息采集并构建临床生物样本库,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中医关键技术装备,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协同攻关组织模式,完善中医药防治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证据,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74.
背景 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压迫脊髓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CSM)与脊髓急性损伤在病理特点及治疗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中医药治疗退行性CSM有着独特优势,临床应用广泛,但脊髓慢性压迫相关的治疗机制研究较少。目的 研究益肾养髓方对脊髓慢性压迫大鼠脊髓(C5~7)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mRNA表达水平影响及NGF的蛋白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益肾养髓方促进CSM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2019年1月选取SPF级雌性SD大鼠96只,其中72只大鼠采用吸水膨胀材料聚乙烯醇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由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提供)压迫脊髓的方法进行造模,余24只大鼠假手术(假手术组)。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24)、中药高浓度组(n=16)、中药中浓度组(n=16)、中药低浓度组(n=16)。中药灌胃的各组按照对应浓度进行灌胃(大鼠灌胃给药剂量采用体表面积系数换算系数6.3计算,高浓度为16.74 g•kg-1•d-1、中浓度为8.37 g•kg-1•d-1、低浓度为4.19 g•kg-1•d-1),药液浓缩后以1 ml/100 g体积灌胃给药,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灌服等量(1 ml/100 g)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分别于术后2、4、6、8、10周时,评价各组大鼠运动功能指数评分(BBB评分);术后2、6、10周时,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的尼氏体分布,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 法检测大鼠脊髓营养因子NGF、NT3、GDNF的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NGF脊髓前角区蛋白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 (1)术后2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术后4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术后6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BBB评分低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BBB评分高于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术后8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BBB评分低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BBB评分高于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术后10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BBB评分低于中药高、中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BBB评分高于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2)术后2周,假手术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正常,可见大量虎斑状尼氏体,丰富饱满;模型组脊髓前角神经元细小,形态为圆形,分布稀疏,胞内尼氏体溶解减少甚至消失;在术后6、10周时,中药高、中浓度组神经元虽有一定程度损伤,但细胞形态丰满、可见细胞内虎斑状尼氏体;中药低浓度组可见少量空泡,神经元细胞分布略稀疏,单个细胞内尼氏体数目比中药高、中浓度组含量少。术后2周,假手术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模型组(P<0.05)。术后6周,假手术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模型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少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中药低浓度组(P<0.05)。术后10周,假手术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模型组、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少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3)术后6周,中药高浓度组NGF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NT3 mRNA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GDNF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4)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中脊髓前角的神经元细胞NGF染色程度较浅,分布稀疏,中药高、中浓度组大鼠的脊髓前角神经元NGF染色较明显,细胞形态完整。术后6周,中药高浓度组NGF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 益肾养髓方可能通过增加脊髓中NGF、NT3、GDNF的mRNA表达水平,改善CSM大鼠的四肢运动功能,保护脊髓前角中正常运动神经元,从而达到促进神经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不同年龄阶段血清I 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 P1NP)和I 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 β?CTX)水平的分布趋势差异并初 步建立两者的参考区间。方法 以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符合入 组标准的272 名30 ~54 岁女性血清P1NP 和β?CTX 水平进行检测。以5 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30 ~34 岁,35 ~39 岁,40 ~ 44 岁,45 ~49 岁,50 ~54 岁;运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和Kolmogorov?Smirnov Z 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两者的组间分布趋势 差异,确定参考人群的特异年龄段,并应用非参数方法建立参考区间。结果 272 名入组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39?? 51 ±5?? 85) 岁,总体P1NP 与β?CTX 水平呈非正态分布。35 ~39 岁与40 ~44 岁的血清P1NP 与β?CTX 水平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 05);进一步将30 ~34 岁及45 ~49 岁水平分别与35 ~44 岁水平的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因此将35 ~44 岁年龄段的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参考人群,由此所建立的血清P1NP 参考区间为: 17?? 95 ~ 65?? 60 ng/ mL,血 清β?CTX 参考区间为0?? 10 ~ 0?? 49 ng/ mL。结论 北京地区35 ~ 44 岁健康绝经期前女性血清骨转换标志物P1NP 和β?CTX 水平分布趋势相对平稳,受变异因素影响最小,两者在此年龄段人群的测定结果适宜作为建立参考区间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76.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以肠道菌群视角探讨中医药调控骨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不失为一条新的有效治疗途径。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肠道菌群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阐述“肝肾-肠”“脾-肠”“肺合大肠”“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归纳复方、中药(单体)、中成药以及其他中医药疗法通过肠道菌群改善骨骼健康的相关研究,以拓宽防治思路,为临床上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丹酚酸A (salvianolic acid A,SAA)对退变终板软骨细胞(cartilaginous endplates cells,CEPCs)的干预作用,及其调控的潜在非编码RNA(micro-RNA,miRNA)作用靶点。方法:从腰椎间盘手术标本中分离CEPCs,用不同浓度SAA(2、5、10μM处理24、48、72 h,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确定SAA的最适剂量和干预时间。通过阿利新蓝染色和对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5 (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5,ADAMTS-5)、基质金属肽酶3(matrix metallopepridase 3,MMP-3)、Ⅱ型胶原a1 (clollagen typeⅡa1,Col2a1)的蛋白表达检测,分析SAA对IL-1β诱导的退变CEPCs的干预作用。进一步结合生信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并应用miRNA模拟物(miR-mimics)与...  相似文献   
78.
共病是老年人群较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开展老年人共病研究既是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切实践行“健康中国”等行动纲要的生动实践。本文锚定老年人共病重大公共健康问题,重点阐明了老年人共病研究的现实意义,并从二次研究与实证研究角度,列举了老年人共病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认为该领域既蕴含着“整体观念”的深邃思想又合乎“整合医学”的先进理念。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该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或将催生出一门崭新的学科—老年共病学。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评价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经济性,以期为卫生医疗用药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Treeage Pro软件对强骨胶囊(QC组)与骨松宝颗粒(GG组)治疗POP的成本-效果分析进行比较,成本参数源于米内网数据库和相关文献,同时根据一项临床研究得出的骨痛改善率评价2种治疗方案短期内的经济性,模型模拟的干预时间为3个月。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对本研究结果的稳健性进行验证。结果 基础分析结果显示,QC组的总成本低于GG组,同时所获得的健康收益高于GG组,临床效果更好。与GG组相比,QC组在POP患者的骨痛改善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是绝对优势方案。敏感性分析结果验证了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GG组的治疗成本和POP骨痛改善率对本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概率敏感性分析中具有更高经济性概率的干预方案同基础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与骨松宝颗粒比较,POP患者选用强骨胶囊治疗在骨痛改善方面更具有经济性,且为绝对优势方案。  相似文献   
80.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gdylosis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脊柱专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且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目前认为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手法治疗CSA操作方便,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了正确评价国内手法治疗CSA的研究现状,笔者选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