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7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目的:研究ERK1/2信号通路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中脑黑质环氧合酶-2(COX-2)和前列腺素E2(PGE2)的表达调控作用,探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失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PTP制备亚急性PD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COX-2,PGE2以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变化;并观察给予ER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对上述因子变化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PD样症状,在MPTP第3次注射后1h,黑质区p-ERK1/2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在MPTP第5次注射后24h,黑质区出现大量COX-2,PGE2阳性细胞,伴有约50%的TH阳性神经元丢失;给予ER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后小鼠PD样症状减轻,p-ERK1/2,COX-2,PGE2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MPTP第5次注射后24h,TH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仅下降25%.结论:ERK1/2通路可能参与调控COX-2及PGE2的表达而在PD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ERK信号通路对帕金森病小鼠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2.
孤雌激活技术通过人工刺激模拟受精过程,使卵母细胞在无精子条件下被激活,即无雄性配子的任何作用,由雌性配子产生胚胎,不论其是否发育成个体,均称为孤雌激活(或孤雌生殖)[1].孤雌激活与精卵结合的胚胎具有相同的全能性和增殖性[2],不但为实验研究提供可替代资源,分析研究精卵配子相互作用、胚胎初始发育机制,更好地了解精卵结合过程中卵母细胞内信号偶联过程激活动力学、细胞周期阻滞的恢复等生理机制[3];而且成熟卵母细胞的体外激活是核移植重构胚活化的必要条件[4];此技术也是建立胚胎干细胞系的一项重要技术[5],可用于基因治疗、器官移植、组织修复、疾病治疗等医学领域.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脑创伤后ERK1/2信号调控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抑制剂U0126高、低剂量组.Marmarou's法制作弥漫性脑创伤模型.光镜下观察伤后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伤后磷酸化ERK1/2水平和Bax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部分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和凋亡改变,磷酸化ERK1/2、Bax表达增高,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增多(P<0.05);U0126治疗后,脑组织形态损伤程度、磷酸化ERK1/2和Bax表达、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回降,上述变化在U0126高剂量组中更为显著.结论 脑创伤后活化的ERK1/2信号通过调控Bax表达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罗哌卡因脊神经根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6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罗哌卡因脊神经根阻滞,治疗组加用NB-UVB对受累的部位进行局部照射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分别在治疗1个月后及出院后6个月进行VAS评分,评估两种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出院后6个月时,治疗组疼痛消失者20例(66.67%),疼痛减轻者2例(6.67%),疼痛无缓解者1例(3.33%);对照组疼痛消失者10例(33.33%),疼痛减轻者5例(16.67%),疼痛无缓解者8例(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药物罗哌卡因应用于脊神经根阻滞,对于PNH患者有明显缓解疼痛效果,NB-UVB联合罗哌卡因脊神经根阻滞治疗PNH,明显降低了PNH患者VAS评分,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治疗神经根阻滞。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慢性强迫游泳应激模型大鼠内侧前额皮质(mPFC)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转导激酶1/2(pERK1/2)的表达变化。方法将30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慢性强迫游泳应激组(15只)。慢性强迫游泳组连续给予28d的强迫游泳,制备慢性强迫游泳应激模型;通过糖水偏好实验、开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抑郁行为学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法检测mPFC中pERK1/2的表达变化。结果慢性强迫游泳应激组糖水消耗量和糖水偏好百分比分别为(4.114±0.644)%、(86.610±4.450)%,对照组为(8.157±1.105)%、(94.930±2.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场实验中慢性强迫游泳应激组和对照组的直立次数分别为1.75±0.96、6.00±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0.762±3.236)s、(5.632±1.06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对照组和模型组pERK1/2阳性细胞阳性信号吸光度值分别为47.594±5.355和110.810±10.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印迹法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模型组pERK/2分别占总ERK1/2的0.216±0.029和0.870±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强迫游泳应激能诱发大鼠抑郁症状,促进mPFCpERK1/2表达。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重型弥漫性脑创伤(TB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73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只)、模型组(88只)及依达拉奉低剂量组(72只)、高剂量组(68只).采用重物撞击致大鼠TBI模型.伤后1、6、24、48和72 h,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伤后7~10 d应用水迷宫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伤后6、24、48、72 h海马区部分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1、6、24、48 h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pg/U)显著增高(分别为:2.05±0.40、4.40±0.96、6.70±0.87、3.67±0.28比0.40±0.04、0.41±0.05、0.43±0.06、0.40±0.03),6、24、48、72 h神经细胞凋亡数(个)明显增多(分别为:9.60±2.69、12.68±2.99、16.94±3.92、25.82±4.61比2.42±0.38、2.58±0.57、2.74±0.56、2.61±0.58),7~10 d大鼠搜索安全岛潜伏期(s)延长(分别为:119.8±25.0、105.6±24.5、98.5±21.8、92.0±19.5比49.5±7.5、32.7±6.3、25.8±6.5、24.8±5.5,均P<0.05).应用依达拉奉干预后,脑组织损伤程度、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降低,神经细胞凋亡数回降,大鼠搜索安全岛潜伏期缩短(依达拉奉低剂量组磷酸化ERK1/2表达6、24、48 h分别为:2.46±0.22、4.00±0.84、2.38±0.32,高剂量组分别为:1.67±0.15、1.86±0.38、1.27±0.28;依达拉奉低剂量组凋亡细胞数6、24、48、72 h分别为:5.20±1.23、7.10±1.72、9.54±1.36、14.12±3.19,高剂量组分别为:3.40±0.49、4.39±0.73、5.02±1.12、8.78±2.16;依达拉奉低剂量组潜伏期7~10 d分别为:94.8±22.8、65.2±19.0、62.0±16.7、59.5±15.6,高剂量组分别为:81.5±20.7、55.4±18.5、40.0±12.3、32.2±11.0,均P<0.05);其中依达拉奉高剂量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 依达拉奉对TBI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对伤后ERK1/2、神经细胞凋亡通路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87.
目前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脑出血、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粥样硬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发病急、病死率高、预后差,主要与其严重的并发症脑血管痉挛和脑水肿有关。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载脂蛋E(Apoliopoprotein E,apoE)在神经系统代谢中的生理作用逐渐被发现,随之其在神经损伤中病理机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多为临床流行病学报道,其实验研究已经成为深入探讨的主要方向。进一步研究发现ApoE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一些重要因素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可减低谷氨酸(glutamate,Glu)介导的细胞毒性,抑制ERK通路,保护脑组织等。本文就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特别是与ApoE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I/R)后c-Jun氨基端激酶(JNK)蛋白表达及其依赖的caspase途径激活情况,探讨此通路在海马神经元凋亡中可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实验组中海马区p-c-jun及凋亡Caspase-3表达,TUNEL法原位检测CA1区凋亡锥体细胞.[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e-jun蛋白平均灰度值显著增强,以3h、6h、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Caspase-3于再灌注后6h开始表达(P<0.05),12h其条带密度达高峰(P<0.05).I/R3h至24h海马区p-c-jun表达与caspase-3呈正相关(r=0.696,P<0.01);caspasse-3与TUNEL星正相关(r=0.310,P<0.001).[结论]大鼠I/R后JNK部分激活了Caspase依赖的促凋亡通路.  相似文献   
89.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创伤性脑损伤(traum atin brain in jury,TB I)亦呈上升趋势,其发生脑损伤的原因与机制复杂。本文对脑损伤导致自由基激活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ERK)通路及其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氧自由基与颅脑创伤后神经细胞凋亡1.1颅脑创伤(tram atic brain in jury,TB I)后氧自由基的形成与氧化损害脑创伤后由于颅压增高,血管痉挛及呼吸紊乱等,产生能量代谢障碍,由线粒体呼吸链和胞浆的酶系(如黄嘌呤氧化酶)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其中以活性氧(reactiveoxgen spec ies,ROS)作用最强,导致…  相似文献   
90.
结节性硬化病10例高俊玲结节性硬化病,又称皮脂腺病,普林格病(Pringlsdisease)及癫痫三联征。其实是结节性(脑)硬化病在皮肤上的表现,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笔者在工作中曾先后遇到此类患者10例,由于以往受条件限制,脑部情况未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