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3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目的 了解2002-2014年河南省HIV暴露儿童生存与死亡情况,分析HIV暴露儿童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河南省开展预防HIV母婴传播工作中发现并报告的HIV暴露儿童1 705例,年龄范围为0~18月龄,存活儿童随访至18月龄。分别对HIV暴露儿童1、3、6、9、12、18月龄进行随访,收集孕产妇母婴阻断服务、儿童药物阻断、儿童传染病发病、生存状况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HIV暴露儿童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共随访到1 705例HIV暴露的儿童,其中18月龄随访时存活儿童共1 536例(占90.09%),随访过程中失访58例(占3.40%),死亡111例(占6.51%),HIV暴露儿童累计死亡率为67.39‰,新生儿死亡率为23.07‰,婴儿死亡率为57.01‰。不同年份的儿童死亡率无下降趋势(χ2=1.57,P=0.201)。死因构成以肺炎为主(36例,占32.43%),其次为疑似AIDS (18例,占16.21%)。死亡儿童均未进行过HIV早期检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V暴露儿童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儿童低出生体重(OR=4.97,95% CI:3.12~7.92)。可能的保护因素包括产妇孕12周前初检(OR=0.46,95% CI:0.26~0.80),儿童联合药物阻断(OR=0.25,95% CI:0.15~0.42)。结论 2002-2014年河南省HIV暴露儿童的死亡率较高,应积极开展HIV暴露儿童早期诊断及抗病毒治疗,预防肺炎等常见传染病,加强营养指导及生长发育监测。  相似文献   
62.
目的 通过对 72例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析 ,以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术后病理指导下的治疗。方法 用分段诊断性刮宫活检而确诊。结果 分段诊断性刮宫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可达 94%~ 97.5 %。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可大大降低其死亡率 ,延缓生命  相似文献   
63.
马楠  崔德健  文仲光  魏晓阳 《上海医学》2005,28(12):1010-1013,F0003
目的介绍1例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CEP)并复习近10年17篇文献共125例,以期提高对这一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经胸壁肺活检病理确诊为CEP患者的临床及随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结果CE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其特点为患者多有过敏性疾病史;临床表现除咳嗽、咳痰外,常有呼吸困难及喘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胸部x线片呈肺外周非肺段分布性进展性高密度浸润影,常有“肺水肿反向征”;痰和(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抗感染治疗无效而对口服糖皮质激素(OCST)反应良好,OSCT治疗后阴影迅速吸收,但同一部位可多次复发。病理显示肺间质、支气管黏膜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肺泡腔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渗出。CEP虽易复发,但总的预后良好。结论对具有以上特征且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肺炎患者,应疑及CEP,及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或肺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大部分患者需长期维持量OCST治疗。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小鼠肉瘤(S180)移植瘤发展过程中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探究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移植瘤内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腋下注射S180腹水型瘤株,建立S180荷瘤小鼠肉瘤模型,共15只,每组3只;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小鼠S180移植瘤组织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分析肿瘤组织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随肿瘤生长的变化情况。结果 3d组标本观察发现,毛细淋巴管管壁结构完整,管壁可见锚丝与胶原纤维,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各种结构正常的细胞器;5d组、7d组及9d组观察到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毛细淋巴管管壁断裂溶解情况越来越严重,可观察到的锚丝与胶原纤维数量越来越少,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各种细胞器受损程度也越来越严重;11d组观察到毛细淋巴管管壁几乎全部破碎溶解,未观察到锚丝与胶原纤维,无法清晰辨认淋巴内皮细胞,未观察到细胞器。 结论 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肿瘤体积和重量呈增长趋势,毛细淋巴管管壁受损程度、淋巴内皮细胞胞质内细胞器的受损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65.
卓礼霞  赵展  周燕辉  马楠  邹洁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643-1644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患儿亲属的影响.方法 收集眼科收治确诊为RB住院患儿家属60例,通过自制资料,针对RB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未对RB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特点进行调查对比.结果 与未对RB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组比较,进行健康教育组患儿亲属在心理状态、对患儿疾病的认识、疾病预后的理解、饮食的了解、安装义眼的护理、复查时间、遗传咨询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RB患儿亲属进行健康教育,能使他们获得消除焦虑、恐惧的方法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并有效地向患儿提供护理和帮助,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促使护士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健康教育能力及家属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6.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VEGF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以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患者痛经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bent assay,ELISA)检测48例(I、II期22例,III、IV期26例)EMs患者及40例非EMs患者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EMs以及患者痛经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EMs患者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EMs患者(P0.05);Ⅲ、Ⅳ期EMs患者血清VEGF的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痛经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VEGF在EMs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提示其在EMs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促进作用;血清中VEGF的水平无法反映痛经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中药联合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替换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肺部感染性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研究为期9 个月,分替换前期(I 期,3 个月)和替换期(II 期,6 个月);II 期用中药组方联合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替换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收集I 期和IIb 期(II 期后3 个月)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临床资料及病情转归情况.并于入院24h 采集第一份直肠拭子(基线筛查),并每7 天或在出院前48h 采集直肠拭子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双纸片法检测ESBLs ;并分别分析产ESBLs 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获得率.结果 IIb 期第三代头孢菌素用量较I 期减少53.02%,第四代头孢菌素用量较I 期减少100%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用量增加了2843.21% ;感染性疾病患者IIb 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获得率较I 期显著下降(18.9% 比38.8%).结论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替换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可减少感染性疾病患者肠道产ESBLs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68.
耐药菌的感染目前比较严重,而中药对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可提高耐药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使抗生素最大限度地杀灭细菌.同时,研究证明,细菌对中药尤其是中药复合制剂不易产生耐药性[1].本文分别观察中药联合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替换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这两类患者直肠拭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获得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应用孙华山正骨理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6例,治疗时,先于患者局部中药热水浴,后行骨折手法复位、硬纸板外固定,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腕关节旋前,旋后,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握力等恢复90%以上33例,治愈率达92%。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简便,经济安全,痛苦小的特点,其组织损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的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0.
目的描述并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ncterdysfunction,NBSD)及原发性遗尿症患儿(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种疾病患儿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充盈期逼尿肌压、尿道功能长度(functional urethral length,FUL)及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四项指标的差异。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BSD和PNE各纳入200例,分别为NBSD组和PNE组。NBSD组患儿中,逼尿肌反射亢进占69.0%,MUCP降低占91.0%,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占65.5%;PNE组中,逼尿肌不稳定、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者分别占45.0%、43.5%,MUCP降低者占37.5%,两组间各项异常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SD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35.52±4.38)cm H2O、(1.73±0.13)cm、(42.84±4.54)cm H2O;PNE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17.32±2.42)cm H2O、(3.16±0.17)cm、(83.10±6.99)cm H2O;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遗尿症患儿相比,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异常率偏高,这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