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根治术后盆腔复发直肠癌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盆腔复发规律以及放疗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06年直肠癌根治术后盆腔复发接受放疗患者93例,分别为单纯放疗21例、放化疗56例、放疗结合手术和(或)化疗16例.放疗采用60Co或加速器X线,中位剂量59.4Gy,其中90例采用常规分割技术.68例患者放疗后接受了1~8个(中位数3个)疗程化疗,42例行同步放化疗,多为氟尿嘧啶为主的化疗方案.16例患者在放疗后接受了复发灶切除术,其中RO切除7例,姑息性肿块切除9例.结果 全组共132处复发,常见复发部位为直肠周围(31.8%)和骶前区(30.3%),髂外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少见(1.5%和3.0%).总随访率为92%,随访满2、5年者分别为39、4例.有局部症状的84例患者中83%(70例)放疗后症状缓解.全组2、5年局部无进展率分别为49%、22%,2、5年生存率分别为46%、1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后治疗方法是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局部无进展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复发灶最大径、无病间期、放疗后有无远处转移是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顶后因素.结论 直肠周围区、骶前区、髂内淋巴结区是直肠癌主要复发部位;放疗可明显改善直肠癌根治术后盆腔复发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放疗联合手术和(或)化疗可提高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局部无进展率,复发灶直径>5 cm、无病间期<2年、放疗后有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2.
1 患者有双上肢不自主粗大震颤 ,逐渐出现乏力、食欲不振 ,轻微口渴、饮水增多 ,继之反复出现肌阵挛样抽搐。应用抗癫痫药物及甘露醇无效 ,且表现为四肢瘫。应考虑有急性代谢性脑病之可能 ,需尽快做血糖、血离子、血浆渗透压、肾功、肝功能等检查。2 该患者于入院后 1小时血生化等报告 :血糖 41 mmol/ L、血钾 5.0 mmol/ L、血钠 1 50 mmol/ L、BUN 30 mmol/ L、Cr1 75μmol/ L、血浆渗透压 351 m Osm/ L、CO2 CP 1 8.2 mmol/ L;尿酮体 (- ) ,尿糖 ( ) ,尿蛋白 (- )。诊断为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3 高渗性昏迷为糖尿病急性代…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 评估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对临床病毒学的定量影响。方法 分别收集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0—2018年如下记录:每年新增全基因组病毒记录数量;每年新增病毒发现文章数量;每年新增病毒准种文章数量;每年新增病毒感染基因标志物文章数量。然后应用中断时间序列法分析上述记录的变化趋势。结果 自2008年全球测序中心开始从Sanger法转向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来,各记录每年新增数量分别是使用之前的3.755倍,2.760倍,6.195倍以及3.885倍。各记录长期变化趋势如下:全基因组病毒记录数量每年新增1639.991条(P<0.001);病毒发现文章数量每年新增83.091篇(P<0.001);病毒准种文章数量每年新增2.509篇(P< 0.001);病毒感染基因标志物基因感染签名文章每年新增30.836篇(P<0.001)。结论 2008年全球测序中心开始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成本不断降低,使得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病毒学的应用中日益丰富,对临床病毒...  相似文献   
25.
2003年1月~2005年8月,我们应用穴位注射疗法配合功能训练及推拿治疗238例脑瘫康复期患儿,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238例,男186例、女52例,年龄2个月~5岁。痉挛型201例,弛缓型23例,徐动型14例。伴智力低下29例,语言障碍54例,平衡感觉障碍69例。  相似文献   
26.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核酸杂交、核酸扩增和核酸序列分析为代表的分子诊断和检测技术在诸多领域中日益凸显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微芯片、高通量测序等,然而,所有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复杂多样的生物样本中迅速有效地分离和提取所需要的基因组核酸,而且抽提后的核酸质量及其完整性都会直接影响到随后的实验结果。目前,全世界的研究者在核酸分离提取的技术方法上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将就新型的核酸分离提取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7.
28.
笔者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瘫)198例,取得满意效果。1 对象与方法共采集病人198例,其中男143例,女55例,年龄在1岁以内者108例,1~3岁者68例,3岁以上者22例,住院时间3 d~6个月。方法(1)针刺法:以头皮针为主,配以体针为辅治疗方案。头部取穴为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言语区、运用区、平衡区,体针主要以任督二脉及手足阳明经、足太阳膀胱经交替取穴环跳、承扶、委中、涌泉、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平补平泻,留针40 min,1次/d,30 d为1疗程,休息10 d后接下1疗程。(2)穴注法:取…  相似文献   
29.
新型人干扰素α1c的纯化和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一种新型的人IFNα1c。方法首先建立了表达和纯化IFNα1c的实验室生产流程。根据干扰素的抗病毒、抗细胞增殖以及免疫调节特性,体外测定这种IFN的生物学活性。结果ELISA和Western免疫印迹均证实,表达产物具有干扰素的免疫反应性。VSV-WISH系统的抗病毒测活表明,表达的 IFNα1c(3. 2 × 107)的抗病毒活性较 IFNα1b(1. 0 × 107- 1. 8 × 107)略高;而抗 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则与后者相当。此外IFNα1c还能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本系统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人IFNα1c。这种高比活性的干扰素可能成为临床治疗的侯选者。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颜色判定的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检测的逆转录环介导恒温扩增(RT-LAMP)技术.方法 根据HIV-1 gag基因保守区的序列设计RT-LAMP引物,利用 已建立好的基于羟基萘酚蓝(HNB)颜色判定的RT-LAMP体系验证其灵敏度与特异性,并对实时荧光逆转录PCR(qRT-PCR)确认的临床样本进行一致性对比.结果 RT-LAMP引物特异性高,检出限为1000个拷贝RNA,对43份临床样本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4.6% ~ 100%.结论 基于颜色判定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方法摆脱了对昂贵仪器的依赖,有望应用于HIV-1感染的现场筛选,为快速检测HIV-1病毒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