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医药卫生   166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服药前(对照组)后(实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运动结束检测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海拔3,700m和5,380m负荷运动,实验组较对照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lt;0.01或0.05);红细胞高切相对指数和低切相对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gt;0.05)。海拔3,700m时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lt;0.05),海拔5,380m时无统计学差异(P&;gt;0.05)。结论西地那非可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2.
目的构建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方法选用SD大鼠,通过喂养高糖高脂饲料4周后,予以链脲佐菌素(STZ 35 mg/kg)进行腹腔注射,继续喂养4周后观察血糖、尿量、尿蛋白及Ca、P等生化指标变化,通过双能X线测量骨密度以及进行生物力学检测骨强度,并取肾、骨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造模组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后,血糖、尿量及尿蛋白较正常组均逐渐升高,在第4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后,造模组的血糖、尿量及尿蛋白较正常组显著升高。在第8周时,造模组的血糖、尿量、尿蛋白及尿Ca、P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组的骨密度及骨骼强度低于正常组。病理显示造模组大鼠出现肾脏肥大,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肥大,系膜基质增多肾脏病变以及骨小梁稀疏、变细、连续性中断等骨骼病变。结论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联合8周高糖高脂饮食可建立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大鼠模型,该模型具有高糖、多尿、尿蛋白增加、骨密度下降以及肾小球病变和骨吸收增加的特点。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快速染色法检测阴道滴虫的应用,分析导致实验误诊的常见原因。方法:使用湿片法和快速染色法对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滴虫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重新采集,进行复检。结果:复检前、后,快速染色法滴虫阳性率均高于湿片法。结论:快速染色法检测阴道滴虫,可以提高阳性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4.
抗纤散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抗纤散(KXS)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慢乙肝)抗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保肝、退黄、降酶药物治疗,治疗组每日给予抗纤散汤剂200ml,分两次口服,其他治疗方案同对照组.治疗两个疗程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乙肝标志物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含量.结果:治疗组13例HBeAg( )阴转7例,对照组11例HBeAg( )只有1例转阴,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T、TBil、PCⅢ、LN、HA含量检测提示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纤散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纤维化治疗中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55.
56.
文题释义: 牵张应力环境:即向各个方向拉伸的受力环境。通过FLEXCELL-5000拉力培养系统给予软骨细胞稳定、间歇性的平面拉伸运动,使细胞处在受力环境中生长,模拟拉力、剪切力等软骨细胞所受的生物力学刺激。 软骨细胞表型:正常软骨细胞以基质蛋白Ⅱ型胶原的分泌为标志,处在基质合成分解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软骨细胞发生退行性病变时,其Ⅱ型胶原分泌降低,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表达上调,代谢平衡打破,分解代谢上调。 背景:机械负荷是软骨细胞退行性改变及骨关节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威灵仙能够改善骨关节炎炎性微环境,但其对机械负荷诱导的软骨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作用尚未阐明。 目的:探讨威灵仙提取物对体外间歇性循环牵张拉伸诱导的软骨细胞退行性改变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并通过阿利新蓝染色鉴定;实验将软骨细胞分为5组:空白组、间歇性循环牵张拉伸组、威灵仙低、中、高质量浓度组。空白组无任何干预,其他4组利用FLEXCELL-5000T牵张拉伸系统对软骨细胞施加间歇性循环牵张拉伸(10%拉伸强度、8 h/d、0.5 Hz、2 d)刺激,诱导软骨细胞退行性改变,威灵仙各组在施加相同的刺激同时添加0.5,1,2 g/L威灵仙提取物,干预48 h;CCK-8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增殖活性;FITC-鬼笔环肽染色观察各组细胞骨架形态;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相比,间歇性循环牵张拉伸刺激后软骨细胞骨架呈长条状拉伸状态,细胞增殖活性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胶原表达均下调,而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上调;②与间歇性循环牵张拉伸组相比,威灵仙提取物能够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胶原表达,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且效果与质量浓度相关;③结果表明,威灵仙提取物能够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抑制间歇性循环牵张拉伸诱导的软骨细胞分解代谢,促进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维持软骨细胞表型稳定。 ORCID: 0000-0003-0930-0467(涂鹏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联合D-二聚体对于诊断主动脉夹层(AAD)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5年我科收治的怀疑急性主动脉夹层而行主动脉CT造影的病例共387例,根据最终诊断分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组和非AAS组。分析其临床资料,计算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ADD-RS),并分析D-二聚体水平(243ng/mL为阳性)。结果AAS共161例,包括主动脉夹层AAD 151例(93.79%),壁间血肿5例(3.11%),主动脉溃疡3例(1.86%),腹主动脉瘤破裂2例(1.24%)。AAD中Stanford A型占71例(47.02%),Stanford B型占80例(52.98%)。D-二聚体阳性诊断AAS的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26.1%;而D-二聚体>5000ng/mL诊断AAS的敏感性为22.4%,特异性为95.1%。15例AAS患者D-二聚体<243ng/mL。在AAS组内,ADD-RS=0、ADD-RS=1及ADD-RS>1分别占4.97%(8/161)、78.88%(127/161)及16.15%(26/161)。ADD-RS1诊断ASS的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35.0%。ADD-RS=0并D-二聚体阴性者为22例,均为非AAS组,表明ADD-RS=0联合D-二聚体阴性排除AAS的敏感性为100%。ADD-RS>1联合D二聚体>5000ng/mL诊断AAS的敏感性为100%。结论ADD-RS联合D-二聚体可以极大提高临床排除或诊断AAD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8.
刘尚仑  董睿  马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2,(46):8716-8720
背景:组织工程学方法为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探究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构建方法、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1至2011年)和WebofScience(1991至2011年)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组织工程,软骨损伤,种子细胞,支架"和"TissueEngineering,CartilageDefects,SeedCell,Scaffolds",语言分别设为中文和英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选择具有原创性,论点论据可靠且分析全面,密切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以及质量较差文章。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30篇文章。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化软骨多以各种种子细胞与不同的支架材料进行复合,且在软骨缺损修复中体现了较好的应用价值,但应用于临床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59.
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顽固性炎性肠梗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黎介寿院士首次提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概念,以后又对其特性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了诊断及治疗方法.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非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案已达成共识[1].但对于少数顽固性病例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1例术后早期顽固性炎性肠梗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 男,69岁.因直肠癌术后34d,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及停止排气、排便31d,由外院转入.入院前34d在外院因直肠癌行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手术较顺利,术后病理为直肠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侵及全层.术后3d排气及排少量粪便,进少量流质饮食后出现腹胀,以上腹部及脐周为主,呈持续性钝痛,无放散,伴恶心及呕吐胃内容物.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外周血CD4^+细胞、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LSP)抗体水平及辅助性淋巴细胞(Th)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作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T注射组及猪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注射组,60d后检测各组动物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浓度、LSP抗体水平及Th细胞因子的浓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MT注射组动物CD4^+细胞百分比、LSP抗体水平、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索6(IL-6)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动物,而白细胞介素2(IL-2)及γ干扰素(IF-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结论外周血CD;百分比及IL-4、IL-6、IL-2、INF-γ和LSP抗体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变化均与肝组织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