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前,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5年生存率尚不到10%.HCC易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栓,几率高达30.0%~60.2%[1].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形成被认为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因素[2].我科自2008年采用腔内植入125Ⅰ粒子条及支架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HCC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但该疗法要求患者的门静脉二级分支血流必须通畅,部分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往往出现广泛性PVTT,因门静脉二级分支血管闭塞,或癌栓超过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无法放置内支架.故我们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门静脉腔内125Ⅰ粒子条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PVTT.  相似文献   
92.
 目的  随机分组对照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及门脉内植入支架联合或未联合血管内植入碘-125 (125Ⅰ)粒子条治疗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伴门脉主干癌栓(main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M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于我院接受肝癌TACE治疗的60例HCC合并MPVTT患者(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53岁)进行随机分组。A组在门脉内植入支架及125Ⅰ 粒子条,B组仅在门脉内植入支架,每组3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期、支架通畅率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分析。结果  门脉内植入支架及125Ⅰ粒子条介入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A 组和B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35天及142天(P=0.002,HR=2.683)。A组和B组患者支架的中位通畅期分别为340天及190天(P=0.038,HR= 2.252)。结论  门脉支架及TACE联合血管内植入125I粒子条能明显延长HCC伴MPVTT患者的支架通畅期、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临床治疗HCC合并MPVTT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相关蛋白(uPAR-associated protein,uPA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58例鼻咽癌组织和30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中uPARAP、MMP9和VEGF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中uPARAP、MMP9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9%(44/58)、60.3%(35/58)和77.6%(45/58);与慢性鼻咽炎比较,uPARAP、MMP9和VEGF在鼻咽癌中的阳性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uPARAP、MMP9和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协同表达对促进鼻咽癌的扩散转移可能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望成为判断鼻咽癌恶性程度和估计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经动脉注射25~40 mI碘化油栓塞病例的判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47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经动脉注射25~40 mI碘化油栓塞,记录术前肿瘤最大径、肝功能、肾功能、肝硬化程度(Child分级),术中造影情况、碘化油剂量及术后随访肿瘤最大径、碘化油沉积情况、肝功能、肾功能、肝硬化程度(Child分级)和并发症。结果 本组病例术前肿瘤最大径为(13.02±10.52)cm,所有患者均为Child A。47例DSS均显示门静脉主干通畅;碘化油用量平均为27.84 mL(范围25~40 mL)。术后2周后随访肝、肾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4周后均可恢复。术后4周复查CT测量肿瘤最大径为(5.17±0.45)cm (P=0.000 0),肿瘤内碘化油沉积4度为85.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经严格的术前评估,术中又将导管或微导管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对肿瘤进行完全的充填,术后的积极治疗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我们认为对于首次TACE行大剂量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评估125I粒子串近程放射治疗兔植入性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32只新西兰大白兔门静脉主干植入VX2肿瘤细胞株,随机分为治疗组(T组,n=16)和对照组(C组,n=16).治疗组、对照组兔MPVTT中分别植入出I粒子串、无放射性粒子串,术后定期监测兔一般情况、体重、实验室检查变化,术后2周治疗组、对照组各处死8只兔,作病理学检查.余下兔饲养至死亡作尸检,对比两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Ki-67标记指数、凋亡指数,并以此为基础评估该疗法的有效性.结果 近程放射治疗后每个观察时间点均表明,对照组兔体重下降更加明显,两组兔肝功能、血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平均MPVTT体积为分别为(565.4±220.9) mm3、(2 269.9±437.0) mm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Ki-67蛋白指数分别为(4.14±1.84)%、(33.82±6.07)%,凋亡指数分别为(6.51±1.92)%、(0.91±0.26)%,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9.50±2.37)d、(27.38±1.22)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25I粒子串近程放射治疗兔植入性MPVT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6.
目的 体外实验评价热损伤对肝细胞肝癌(HCC)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能力及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等特性的影响,探索热消融与HCC复发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体外加热构建McA-RH7777 HCC细胞热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热损伤对H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Transwell实验研究热损伤对HCC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热损伤对HCC细胞侵袭及EMT相关分子标志物VEGF、MMP-9、Nm23、E-cadherin、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cA-RH7777 HCC细胞热处理条件为43.5C水浴30 min.热处理后2~5 d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热处理48 h及72 h后处于G1期细胞比例降低,S+G2期细胞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热处理后24 h后HCC细胞侵袭能力差异不明显,而热处理72 h后细胞侵袭能力显著增加(22.3±2.46对14.2±1.82,P<0.001).RT-PCR和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显示,热处理72 h后HCC细胞VEGF、MMP-9和vimentin表达水平显著增加,E-cadherin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致死量热损伤诱导McA-RH7777 HCC细胞发生EMT并增加其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表现出更高的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97.
患者 男 ,2 0岁。左足跟部疼痛 5个月 ,劳累后加重 ,无胸痛、消瘦、畏寒、发热等症状。专科检查 :足外观正常 ,皮肤无红肿 ,皮温不高 ,局部稍有压痛 ,活动正常。X线片示 :左跟骨结节内侧突见一不规则密度减低区 ,其下缘骨皮质缺损 ,无明显软组织肿块 (图 1)。CT示 :左跟骨后下部内侧有一约 2 .0cm× 3.0cm× 3.6cm大小的骨质破坏区 ,内有多发小斑片状死骨残存 ,边缘不规整 ,部分有硬化环 ,内下缘骨皮质缺损 (图 2 )。入院后胸部X线检查 :左侧少量胸水。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正常 ,抗结核抗体 (TB Ab)阴性 ,血沉 2mm/h。行“左跟骨骨病灶清…  相似文献   
98.
肠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标记定位问题——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动静脉畸形为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应用肠系膜动脉造影诊断并同时置标记物作为病人手术定位以减少术中盲目性。材料和方法: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术前诊断38例小肠动静脉畸形,其中10例放置导引钢丝或造影导管,作为术中定位标记,并即刻或择期手术。结果:本组动脉造影X线表现为:(1)动静脉瘘和静脉早显21例;(2)局部染色浓密30例,(3)局部异常增多的血管丛30例;(4)肠壁内静脉扩张,迂曲27例。38例病理检查,仅2例为炎症,诊断符合正确率95%。10例置标记物者,术中顺利寻找并切除病灶。结论: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是诊断该病的最可靠方法,同时放置标记物能帮助外科医师顺利寻找并切除病变,且无并发症。该方法是一全新的定位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评价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安全性.方法 2001-2007年收治的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组(介入组,n=256)和对照组(n=253).对两组围手术期的血常规、肝功能、免疫指标、并发症情况等进行评价.结果 介入组介入术后7天(手术前)Ⅲ级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1%(8/256)、5.5%(14/256)、7.4%(19/256)、6.6%(17/256),无Ⅳ级毒副反应,全组均顺利接受手术.介入组和对照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25/256)及8.3%(21/253)(X2=1.86,P>0.05).截至2007年10月,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14个月.介入组和对照组Ⅲ期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0%:60.4%(X2=5.15,P<0.05)、5年肝转移率分别为18.9%(28/148):27.3%(41/150)(X2=5.41,P<0.05),Ⅱ期患者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情况等两组无差异.结论 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手术影响较小,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显著降低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0.
经导管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附65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VA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经导管介入治疗65例VA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龄22~86岁,平均(54±32)岁.65例患者共发现79个VAA,其中真性动脉瘤40个、假性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