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0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目的通过检测阵发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行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探讨该手术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九病房行外科微创手术(胸腔镜辅助射频消融、左心耳切除及Marshall韧带离断)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2例,分别于术前(窦性心律时)、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应用实时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消融术后6例患者房颤复发,余46例完成研究,手术转窦率为88.5%(46/52)。无手术相关严重合并症发生,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栓塞事件。左心耳切.除成功率为77%(40/52,左心耳残端<1cm)。2)患者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左心房最大容积(left atrial maximum volume,LAVmax)较术前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心房最小容积(left atrial minimum volume,LAVmin)术后3个月较术前、术后7 d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心房总排空分数(left atrial emptying fraction,LAEF)术后7 d较术前、术后3个月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左心房被动排空分数(1eft atrial passive ejection fraction,LAPEF)术后7 d、术后3个月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1eft atrial active ejectionfraction,LAAEF)术后3个月较术前、术后7 d增强,术后7 d较术前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峰流速术后3个月较术后7 d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7)。结论 1)外科微创手术是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的恢复患者的窦性心律、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2)外科微创手术治疗阵发性房颤有利于左心房逆重塑及功能增强,其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52.
目的回顾分析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特征及手术病理分型的特点,探讨超声诊断肿瘤的要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在我院手术的263例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术中大体及术后病理相对照。结果 (1)263例病例中,男107例,女156例,年龄1~81岁,平均(51.8±14.8)岁。(2)按照WH0(2015)心脏肿瘤分类:良性肿瘤214例(81.3%),恶性肿瘤45例(17.1%),生殖细胞肿瘤1例(0.4%),生物学行为未明3例(1.1%)。(3)214例良性肿瘤中,黏液瘤最多见,176例(82.2%),其次是脂肪瘤,11例(5.2%)。45例恶性肿瘤中,肉瘤最常见,共33例(67.4%)。(4)肿瘤发生部位:左房最常见,155例(58.9%),其次是右房,56例(21.3%)。多心腔8例(占3.0%),其中4例为黏液瘤,4例为恶性肿瘤。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可探查心脏肿瘤。根据肿瘤发病比率、发生部位及影像学特点,结合病史可为手术前诊断提供更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胎儿的产前超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前诊断为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的8胎胎儿的超声资料,观察其超声表现及合并畸形,并随访其结局。结果 胎儿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的超声特征为三血管-气管切面于肺动脉左侧见一血管回声,追踪走行见其汇入增宽的冠状静脉窦,同时主动脉右侧未见右上腔静脉显示。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联合高分辨血流显像(HDF)可立体显示左上腔静脉与主动脉、肺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8胎均伴冠状静脉窦增宽,5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胎合并心外畸形。结论 超声可在产前准确诊断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及合并畸形。冠状静脉窦扩张是产前超声诊断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胎儿动脉导管血流频谱与右心系统梗阻性疾病胎儿肺血管发育情况的关系。方法在4 006例胎儿的检查中选取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闭锁的胎儿75例为病例组,并根据动脉导管血流频谱形态分为正向灌注组(病例组1)和逆向灌注组(病例组2),另选取与之孕周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胎儿100例,两组胎儿分别计算其肺血管相关参数,包括肺动脉/主动脉瓣环径(PA/AO)、McGoon指数及动脉导管/降主动脉(DA/DAO),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组1和组2)PA/AO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1的McGoon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2的McGoon比值明显低于组1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组1和组2)和正常对照组DA/DAO无明显差异。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提示右心严重畸形和肺血管发育不良,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肌夹层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肌夹层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临床转归。结果 5例心肌夹层病例中,2例为前间隔心肌梗死,心肌夹层部位为左心室心尖部至室间隔中下段,并破入右心室,2例患者均接受积极外科手术修复后出院;2例为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下壁心肌夹层,在随访过程中,夹层逐渐缩小,有自愈倾向,故未行针对性治疗;1例为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合并后间隔心肌穿孔及右心室下壁心肌夹层,并伴有三尖瓣腱索断裂,因病情严重,并发肾功能不全,患者未及时接受外科治疗而死亡。结论 心肌夹层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罕见并发症,夹层发生部位与心肌梗死位置相关,部分患者有自愈倾向;若合并室间隔穿孔,病情严重,需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超声心动图为其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6.
患者男,76岁.于15d前因劳累时出现胸痛,伴胸闷、大汗,呈压榨性疼痛,持续约1h缓解,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给予对症治疗,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入院时,血压105/70 mm Hg(1 mm Hg=0.133 kP),心率102次/min.实验室检查:超敏肌钙蛋白Ⅰ 4.89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MB 18.0 ng/ml,肌酸激酶299 U/L均明显升高.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并出现病理性Q波.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下隔膜导致主动脉瓣下狭窄的超声心动图的表现及临床特点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16年12月明确诊断的主动脉瓣下隔膜患者400例,其中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的有153例。术前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做出诊断。结果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与术中结果对比,超声诊断吻合395例,符合率98.7%,漏诊5例,漏诊率1.3%。合并心脏畸形372例,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的患者有28例。结论通过对主动脉瓣下隔膜的二维超声表现及血流动力学综合分析,可以对主动脉瓣下隔膜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胎盘病变的病理特征。 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心动图二部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会诊中心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数据库样本库中先天性心脏病胎儿20例(心脏病组,均为心脏畸形引产胎儿),另选取产前超声及产后检查均正常,但因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先兆临产、孕妇心律失常引产的胎儿34例(对照组),对两组胎儿产前超声及产后胎盘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先天性心脏病组胎儿中17例为妊娠中期胎盘,3例为妊娠晚期胎盘;对照组34例均为妊娠晚期胎盘。产后胎盘病理检查显示:(1)心脏病组20例胎儿胎盘病变18例(18/20),以重度绒毛膜炎(77.8%,14/18)、灶状钙化(44.4%,8/18)和血栓形成(16.7%,3/18)为主,1例胎盘梗死,2例胎盘脐带未见显著变化。(2)心脏病组10例致死性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胎盘病变重于10例非致死性心脏畸形胎儿。(3)对照组34例(34/34)胎儿均显示胎盘病变,以轻度绒毛膜炎(61.8%,21/34)、灶状钙化(79.4%,27/34)、纤维素样物沉着为主(97.1%,33/34),部分为重度绒毛膜炎(26.5%,9/34)。(4)心脏病组与对照组胎儿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显示,心脏病组胎儿的胎盘病变程度重于对照组胎儿;两组胎儿胎盘病变的病理特征不同,超声表现亦不同。 结论先天性心脏病组胎儿胎盘重度绒毛膜炎、灶状钙化和血栓形成影响母胎血液循环及营养物质交换,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胎儿心脏定量技术(FHQ)评估动脉导管提前收缩或闭合胎儿心脏大小、形状及功能变化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科经产前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动脉导管收缩/闭合(动脉导管收缩/闭合组)的50例单胎妊娠胎儿(动脉导管提前收缩35例,其中16例为轻-中度狭窄,19例为中-重度狭窄;动脉导管完全闭合者15例)作回顾性分析,选择同期50名健康胎儿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所有胎儿标准的四腔心切面动态图像,在舒张末期测量胎儿心脏心底至心尖长度(4CV Length)、横向宽度(4CV Width)、面积(4CV Area),计算心脏整体球形指数(GSI),将左心室、右心室由基底至心尖分为24节段,利用FHQ技术追踪获得心室内膜动态曲线,测量计算各节段横向宽度(ED)、球形指数(SI)、短轴缩短分数(FS)及其经胎龄校正后的Z评分值,当Z值>+1.65(>第95百分位数)或Z值<-1.65(<第5百分位数)定义为“异常”。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从胎儿心脏大小、形状及功能方面比较动脉导管收缩/闭合组和正常对照组、收缩组和闭合组、轻-中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以及中-重度狭窄组和闭合组间Z值的差异。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动脉导管收缩/闭合组右心室ED在24节段均明显增大(Z值>+1.65),右心室SI在基底、中间段减低(Z值<-1.65),左心室、右心室的24节段FS均不同程度减低(Z值<-1.65);与轻-中度狭窄组相比,中-重度狭窄组左心室ED减小、SI增大、FS增大(P均<0.05);与中-重度狭窄组相比,闭合组左心室ED、右心室ED及左心室FS增大,左心室SI、右心室SI及右心室FS减小(P均<0.05)。 结论动脉导管收缩/闭合胎儿心脏多参数出现明显改变,FHQ技术能够为评估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利用Z值评估个体相较正常人群的差异,可以更敏感、准确地评价组间差异。  相似文献   
60.
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和超做结构特点。方法 对1例发生于左上颌窦的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进行临床资料复习、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检测。结果 患者因“左上颌窦囊肿”2次行切除活检,病理诊断分别为“纤维组织增生”和“鳞状细胞癌Ⅰ级”。4个月后因左上颌骨隐痛行左上颌骨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未发现肿瘤组织。5个月后左上后磨牙区肿块复发,再行左上颌、颊、颈联合根治术,诊断为“侵袭性纤维瘤病”。9个月后左侧颧部出现包块,术后病理为“左上颌纤维肉瘤,部分伴平滑肌分化”复片显示,第1次活检标本中的“纤维组织增生”实际上是梭形细胞肿瘤组织,而第2次活检中的“鳞状细胞癌1级”实为鳞状上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第3次术后标本中肿瘤组织不明显,而第4次术后标本则由成束的梭形细胞组成,弥漫浸润至邻近的软组织内,类似侵袭性纤维瘤病,但部分区域内可见鱼骨样排列结构,类似低度恶性纤维肉瘤。第5次术后标本中瘤细胞显示轻~中度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2个/10HPF),并弥漫浸润横纹肌组织,在部分区域内,瘤细胞穿插在肌束之间形成类似增生性肌炎中的棋盘样结构,另一些区域则在形态上类似经典的纤维肉瘤。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Vim、α—SMA和Ki—67,不表达MSA、Des、h—caldesmon和S—100蛋白。电镜下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到平行肌丝。结论 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肉瘤,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均显示瘤细胞具肌纤维母细胞性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