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采用容积CT(VCT)评价猪后肢枪弹软组织贯通伤前后肺动脉血管容积与血浆生化指标变化特点.方法 12只普通家猪,雌性,4~5个月,35~40 kg.采用81-1自动步枪,子弹7.62 mm,致伤能量508.48~520.37 J,枪击猪后肢,制成下肢软组织贯通伤-肺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致伤前和致伤后3 min、10 min、25 min、40 min时间点,采用VCT行胸部常规及增强扫描,利用VCT AW4.2工作站自带软件进行后处理,测量各时间点两下肺外侧基底段动脉分支容积;同时在各时间点经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浆中内皮素(ET)、皮质醇(CO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浓度变化.对照分析各时间点肺动脉血管容积与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与趋势.结果 (1)致伤后3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容积较致伤前增加(tR=-9.98,PR<0.05;tL=-14,PL<0.05);致伤后10 min较致伤前减少(tR=9.125、PR=0.018;tL=11,PL<0.05);致伤后25 min、40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容积恢复至致伤前水平.(2)血浆ET浓度致伤后10 min升至最高点与致伤前比 较(t=9.21,P<0.05),血浆COR浓度致伤后10 min、25 min、40 min与致伤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10 min=21,P<0.05; t25 min=17,P<0.05; t40 min=13,P<0.05),在致伤后10 min达到最高峰.(3)致伤前后血浆SOD、MDA 、T-AOC浓度在各时间点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致伤能量为508.48~520.37 J的国产自动步枪所致的猪后肢软组织贯通伤可导致远隔肺损伤;损伤早期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容积增加,伤后10 min血浆ET、COR达到峰值,此时肺小动脉容积明显减小;血浆MDA、SOD、T-AOC浓度无特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9岁.无明显诱因自感左腰痛伴左股外侧放射痛1年,为持续性锐痛,夜间加重,向大腿外侧放射,躯干左倾时缓解,以后疼痛逐渐加重伴餐后上腹部不适,食纳差,体重减轻,闭经.体格检查:躯干部皮疹,舟状腹,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皮肤无红肿无破溃,左侧腹肌较右侧紧张,左肋缘下深压痛,未触及包块及条索状物,左肾区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  相似文献   
13.
脊髓动脉64排CT血管成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64排CT 血管成像(CTA)对脊髓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其影像学解剖特征.方法 121例(男87例,女34例)行64排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的患者,获得原始图像后,图像经颅脑CT算法及小视野二次重建,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斜面重建(OPR)和曲面重建(CPR) 观察脊髓动脉特征:①脊髓前动脉(ASA)和大根髓动脉(AA)显示率;②ASA影像解剖特点;③AA影像解剖特点.结果 121例共可在CTA上确定显示ASA 121支(100%),ASA显示范围为T4~L2;AA的显示率为100%,其中22例(22/121,18%)出现副AA动脉;AA起源于左侧肋间动脉和腰升动脉的89例(89/121,81%),其中80支源于第T8~L2 水平(80/89,90%);AA动脉供血动脉(肋间动脉或腰动脉)的直径(2.8±0.82) mm,男性组(3.0±0.66) mm,女性组(2.7±0.91) mm;发出AA的根髓动脉椎间孔段直径为(1.7±0.41) mm, 男性组(1.8±0.37) mm,女性组(1.7±0.33) mm;AA 起始部平均直径(1.6±0.27) mm,男性组(1.6±0.44) mm,女性组(1.6±0.23) mm;AA汇入ASA 前直径(1.3±0.41) mm,男性组(1.3±0.54) mm,女性组 (1.3±0.44) mm.以上各血管直径在男女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脊髓动脉的解剖学特征复杂,64排CT可以对其进行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段世军  朱小飞  雷学斌 《放射学实践》2021,36(12):1509-1513
【摘要】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病(DF)的高分辨率CT(HRCT)及MRI表现,提高HRCT及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DF患者的临床、HRCT及MRI表现。32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5例行MRI平扫,其中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大小、形态、位置、密度、强化特征、MR信号、邻近肋骨改变、胶原纤维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肿瘤直径2.1~12.3cm,平均(6.4±1.8)cm;肿瘤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18例(56%),不规则形14例(44%);浅表型9例(28%),深部型23例(72%)。在HRCT平扫上呈等密度6例,等~低密度24例;肿瘤内密度欠均匀23例(72%),密度均匀9例(28%);在HR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上病灶均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7例病灶内条片状稍低密度影在延迟图像上呈轻度强化。肿瘤实质在T2WI及STIR序列上呈高信号10例,不均匀偏高信号5例,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15例(100%)瘤体内含有“草根状”或索条状胶原纤维,其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和STIR图像上呈低信号;7例在增强图像上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条索状胶原纤维未见强化。肿瘤实性成分的平均ADC值为(1.27×10-3±0.21×10-3)mm2/s。在HRCT骨窗图像上观察,病灶邻近骨质呈针状或拉丝样骨质增生13例(41%),侵袭性骨质破坏并骨质增生硬化10例(31%),病变包绕肋骨、局部肋骨受侵呈骨质密度减低表现1例(3%)。结论:DF的HR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针状或拉丝样骨质增生、侵袭性骨质破坏并骨质增生硬化、以及病灶内有"草根状"或索条状胶原纤维是其特征性表现,HRCT及MRI对DF的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胸壁神经鞘瘤的CT、超声表现和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壁神经鞘瘤的CT、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间的关系,提高对胸壁神经鞘瘤影像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壁神经鞘瘤1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超声表现和病理表现之间的对照关系.结果 10例良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均为单发.CT和超声显示病灶位于胸神经走行分布区.良性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呈中低密度或回声区.恶性病变边缘不规整,累及周围组织.肿瘤密度或回声是否均匀取决于瘤内Antoni B型组织的分布以及囊变、骨化或出血和血栓形成等变化.肿瘤强化表现多样,强化幅度一般为20~35 HU,主要由肿瘤内Antoni A型和Antoni B型组织比例决定;无强化或低强化取决于肿瘤囊变出血、胶原沉积、纤维化或钙化和Antoni B型组织分布.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肿瘤多无显著血流信号.结论 了解胸壁神经鞘瘤的病理学特征与CT和超声影像表现的相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