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医药卫生   9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31.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为肛肠科常见病之一,手术仍然是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方式.手术方式大体经历了以下3个标志性阶段的演变,即从最初的单纯切开引流,待形成肛瘘后行二期手术,发展到一期根治术,再到以强调保护肛门功能为主的保留括约肌术式.随着这些术式在临床的推广运用,不仅使脓肿复发率和肛瘘发生率逐渐减少,还从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肛门的精细功能及外观的完整性,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2.
目的对比分析无水乙醇与聚桂醇注射液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单纯性肝囊肿患者275例,其中注射无水乙醇治疗131例共147个囊肿(乙醇治疗组);注射聚桂醇注射液144例共151个囊肿(聚桂醇治疗组)。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囊内注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乙醇治疗组、聚桂醇治疗组肝区不适发生率分别为25.2%(33/131)、6.9%(10/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治疗组、聚桂醇治疗组穿刺治疗中针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5%(15/131)、2.8%(4/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治疗组、聚桂醇治疗组穿刺治疗中囊内出血发生率3.1%(4/131)、4.2%(6/1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乙醇治疗组、聚桂醇治疗组治愈率分别为78.9%(116/147)、77.5%(117/1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肝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聚桂醇注射液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疗效与无水乙醇相同,但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后者,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硬化剂。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吴茱萸碱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普瑞巴林组(P组)、吴茱萸碱组(Q组)和普瑞巴林-吴茱萸碱复合物(F组)。大鼠暴露左侧L5脊神经并结扎,建立脊神经结扎(SNL)模型,S组大鼠暴露左侧L5脊神经,但不结扎。建立SNL模型7 d后P组腹腔注射普瑞巴林(5 mg/kg),Q组腹腔注射吴茱萸碱注射液(5 mg/kg),F组腹腔注射普瑞巴林-吴茱萸碱复合物(5 mg/kg),S和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 L/kg),连续给药7 d,观察测量大鼠神经损伤侧的疼痛行为学的变化。给药7 d后取主动脉血3 m L检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T淋巴细胞亚群中T细胞分化群4(CD4~+)、T细胞分化群8(CD8~+)的水平。结果:模型制成后S组大鼠活动如常,其它四组大鼠SNL 1周后,步态及姿势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P组、Q组、F组三组动物SNL第10天开始,上述症状逐渐缓解,尤其F组症状表现轻微。给药7 d后C组TNF-α为(101.75±15.46)μg/L、IL-6为(32.98±6.64)μg/L、NE为(78.14±4.38)pg/mL、5-HT为(6.21±1.87)μmol/L,较S组TNF-α[(55.14±13.28)μg/L]、IL-6[(18.16±5.98)μg/L]、NE[(23.65±2.21)pg/mL]、5-HT[(1.89±0.76)μmol/L]显著升高(P0.01);F组TNF-α为(68.54±17.65)μg/L、IL-6为(20.21±4.23)μg/L、NE为(33.08±3.85)pg/mL、5-HT为(2.64±1.38)μmol/L较C组明显降低(P0.05)。给药7 d后C组CD4~+为(16.43±1.68)ng/mL、CD8~+为(11.26±2.31)ng/mL较S组CD4~+[(25.28±1.56)ng/mL]、CD8~+[(14.05±2.45)ng/mL]显著降低(P0.01);F组CD4~+为(32.45±3.45)ng/mL、CD8~+(21.47±1.08)ng/mL较C组升高(P0.01或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吴茱英碱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较好的协同镇痛作用,优于各自单独使用;两者合用能够使神经病理性疼痛家兔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下调,并能延缓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下降。  相似文献   
34.
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分析方法比较多,其中主要以衍生化的色谱分析方法为主。随着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双膦酸盐类药物的质量控制,需要根据药物特有的结构与性质建立与其相适宜的分析方法,为新型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分析奠定基础。该文以国内外代表性文献为依据,对国内外双膦酸盐类药物(体内和体外)的各种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乳腺炎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已证实的43个乳腺炎性病灶,定性分析其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及其符合的造影预测模型,并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炎性病变符合乳腺造影恶性预测模型,主要表现为快进、非向心性、不均匀性高增强,增强后病灶变大等恶性病变的特点,与乳腺癌极为相似,其中以化脓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及肉芽肿性乳腺炎等病理类型多见。结论 乳腺炎性病变病理特征复杂多变,超声造影后仍易误诊为乳腺癌,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多种影像学诊断技术综合判断,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36.
正患者男,51岁,因"发现全身多处包块1个月余"入院。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小约2.0 cm×2.0 cm右肩部包块,质硬,红肿明显,轻压痛,包块表面无破溃。患者自行使用外用药(成分不明)涂抹包块表面,后包块处皮肤破溃,1个月内左颞部、上肢、下肢等多处逐渐出现大小不等的包块,并伴有不同程度溃疡及结痂。体格检查:右肩及左颞部均可见大小约5.0 cm×5.0 cm椭圆形溃疡,可见结痂及脓性分泌物,局部突出于皮肤表面;右上肢肘部及右下肢均可见大小约2.0 cm×3.0 cm结痂;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超声检查:右肩皮损处皮肤层增厚,呈不均匀性低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范围约5.0 cm×4.8 cm,最深处约0.5 cm,与周围分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眼眶球后占位性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球后占位性病变65例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纳入65例的患者,男29例,女36例,平均年龄(49.23±13.57)岁。包括血管源性肿瘤36例(55.38%),神经源性肿瘤13例(20.00%),淋巴瘤6例(9.23%),其他少见病例10例(15.38%)。常规超声能清晰显示眼球后肿瘤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肿瘤内部微循环及周边有无浸润。结论眼眶球后占位性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术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8.
目的依据大数据分析探索如何有效选择重点监管对象和质控指标,尝试建立依据数据分析精准定位质控管理方向和策略的科学质控管理体系。 方法对2018年四川省155家哨点医院超声医学科的25个质控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首先对质控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其次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多元质控数据投影到主平面,进行异常值探索并采用最小协方差聚类判别(MCD)算法给出统计差异的95%可信区间;最终根据主成分的得分图得到医院的聚类信息以及根据主成分的载荷图发现对探测聚类贡献度最大的质控指标集。 结果MCD算法可以明确指出在同级医疗机构中超声质控指标异常分布的医院。如华西二院,其第二主成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级甲等医院,结合载荷图发现其低年资医师人数和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远高于其他医院,表示其人才储备最丰富。其中有6家三甲医院、7家三乙医院、6家二甲医院、6家二乙及其他医院得分异常,为重点监管对象。载荷图中的主要差异指标进行成分分析显示:年龄25~35岁的医师占比、住院医师占比、学士学位占比是三甲医院质控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声检查中门诊患者占比、超声检查中住院患者占比、年龄36~45岁的医师占比和病理符合率是三乙医院质控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学士学位医师占比、学士以下学历医师占比、年龄>45岁的医师占比和超声科医患比是二甲医院质控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年龄35~45岁的医师占比和门诊占比是二乙及其他等级医院质控差异的主要原因。 结论基于大数据分析各级医疗机构超声质控数据可以精准定位质控管理对象和质控监管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39.
陈琴琴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5):564-564,58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自限性淋巴系统良性增生性疾病.是引起儿童长期发热的主要病因.但有时会出现致死性的并发症,临床上表现多样,有发热型、咽炎型、胃肠型、肝炎症、淋巴结肿大型等,不典型病例多,易误诊、漏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重视。  相似文献   
4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与健康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例初次入院达完全缓解(CR)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并对患者进行化疗前心理指导,化疗期和康复期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初次CR后出院,21例患者能按时复诊并巩固治疗,无一例复发.1例出院后未按时复诊进行巩固治疗,13个月后复发,再次入院治疗后已取得CR,1例巩固治疗2年后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死于脑膜白血病.认为有针对性地对APL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指导,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