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2篇
医药卫生   23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结石性胆囊炎行胆囊摘除术后多数病人伴有肝、胰、胃十二指肠功能障碍及免疫内分泌紊乱,须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在比较了各种物理因子的作用后,对物理治疗措施的优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2.
不同辐射时间的毫米波对兔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辐射时间的毫米波对兔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36.04GHz(波长8.3mm)毫米波辐射兔眼,功率密度64mW/cm2,按辐射时间分为6h组、3h组、1h组和每组辐射1h,连续6d组;照后即刻、1d、7d和14d,用扫描电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6h组内皮细胞损伤明显,呈不可逆性;3h组较明显,呈可逆性.结论一定辐射时间的毫米波可使角膜内皮细胞发生不可逆性和可逆性的损伤.  相似文献   
73.
次声下大鼠肝细胞损伤作用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次声下大鼠肝细胞损伤特点及意义。方法:将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d、7d、14d、21d和28d共6组,实验组在16Hz次声130db环境下每日暴露1次,每次2h;取其肝汇管区和右叶边缘区两个部位肝组织用戊二醛和锇酸固定,透射电镜下观察肝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不同环境和天数次声作用后肝损伤以脂代谢紊乱和变性坏死为主,可见肝细胞脂代谢紊乱和肝细胞内的各种结构早期随作用次数增多其损伤逐渐加重,28d组其损伤程度有所恢复。结论:次声下可以对肝细胞及组织造成不同程度损伤,28d后肝组织对次声损伤作用存在着一定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74.
张思河  贾克勇  舒青  张青  刘素英  陈景藻 《医学争鸣》2002,23(18):1650-1652
目的 研究次声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损伤效应 .方法  BAL B/ c小鼠经 16 Hz,12 0 d B,2 h· d- 1 的次声分别作用 1,3,7,10 d后取股骨 .通过 PCE- MNT法和骨髓细胞染色体制备 ,检测并观察多染性红细胞微核率和分裂相染色体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 (雄鼠 :0 .2 6‰ ,0 .35‰ ,0 .41‰ ,0 .40‰ ;雌鼠 :0 .2 6‰ ,0 .32‰ ,0 .38‰ ,0 .33‰ )相比 ,次声组 (雄鼠 :0 .45‰ ,0 .6 0‰ ,0 .81‰ ,0 .85‰ ;雌鼠 :0 .42‰ ,0 .6 0‰ ,0 .92‰ ,0 .72‰ )的平均微核率增加显著(P<0 .0 5 ) .次声组平均微核率的增幅随作用天数的延长而显著增加 (P<0 .0 5 ) ;雌雄小鼠间的平均微核率无显著差异(P>0 .0 5 ) .骨髓细胞分裂相检测明显可见有染色体结构畸变现象 .结论 次声作用对小鼠骨髓多染性红细胞遗传损伤显著 .在本实验条件下 ,次声作用存在时间累积效应 ,雌雄小鼠对其反应敏感性相同 .  相似文献   
75.
次声作用对鼠大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次声作用后鼠大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35只Ⅱ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次声作用7,14,21和28d组5组,于8Hz,130dB次声环境下,每日暴露1次,每次2h;取大脑了皮层用戊二醛和锇酸固定,透射电镜下观察脑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次声作用后脑损伤以变性改变为主,可见于细胞内外的各种结构;早期随作用时间延长损伤逐渐加重,后期损伤有一定的恢复。结论 次声可非特异性地损伤脑的超微结构;在相同的频率和声压级水平下,次声的损伤作用与次声的作用时间并非呈线性关系;脑组织对次声的损伤作用存在着一定的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76.
次声对α-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宏  陈景藻  贾克勇 《医学争鸣》2002,23(12):1071-1073
目的 探讨次声对 α-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 Sephacryl S- 30 0凝胶柱分离牛α-晶体蛋白 .应用次声压力舱 ,以 16 Hz,130 d B次声作用 αL-晶体蛋白溶液 (g· L- 1 ) ,每天作用 2 h,连续 16 d.分光光度计检测 36 0nm时αL-晶体蛋白对加热诱导过氧化氢酶 (CAT)和βL-晶体蛋白凝聚的保护作用 .孵育 6 0 min,以 αL-晶体蛋白占对照靶蛋白光散射值的百分比表示α-晶体蛋白分子伴侣功能 .结果 与对照蛋白比较 ,α-晶体蛋白具有特异性保护 CAT和 βL-晶体蛋白热凝聚的作用 .次声作用第 16日 ,对照组 αL-晶体蛋白保护 βL-晶体蛋白热凝聚的作用为 (92 .0± 3.1) % ,次声组为 (81.2± 5 .4 ) % ,降低约 10 .8% (P<0 .0 1) ;对照组 αL-晶体蛋白保护 CAT热凝聚的作用为 (73.8± 5 .1) % ,次声组为(6 1.8± 9.1) % ,降低约 12 .0 % (P<0 .0 1) .结论 次声可影响α-晶体蛋白的分子伴侣活性  相似文献   
77.
迄今为止,国内外绝大多数关于次声的研究均集中在次声对生物体的损害及其防护方面,其研究方法一般是将整个生物体置于次声环境中以观察其生物学效应;或者利用次声发生装置研究次声在特定场合的声场分布特征。而将次声发生装置小型化并用于临床治疗,国内尚鲜见相关的仪器和临床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次声作用对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生长抑素(SS)及胆囊收缩素(CCK)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 Hz-90 dB组、8 Hz-130 dB组及16 Hz-130 dB组,每组35只。各次声作用组大鼠按设计要求分别暴露于相应频率和强度的次声环境中,每天2 h;对照组大鼠于同一时间内亦置入次声舱中,每天2 h,但未给予次声作用。各组分别于次声作用后第1,7,14,21及28 天时各随机取出7只大鼠进行标本制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十二指肠黏膜中SS、CCK的含量。 结果各次声作用组与对照组比较,次声作用第1天时各组SS、CCK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rt;0.05),作用第7,14,21及28天时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以第14天时尤为显著,与第7,21及28天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1及28天时,各组SS、CCK水平均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除次声作用第1天外,8 Hz-130 dB组十二指肠黏膜SS、CCK含量在第7,14,21及28天时均明显高于8 Hz-90 dB组,16 Hz-130 dB组十二指肠黏膜SS、CCK含量在第7,14,21及28天时均明显高于8 Hz-130 dB组。 结论8 Hz-90 dB,8 Hz-130 dB或16 Hz-130 dB 次声作用均可引起大鼠十二指肠黏膜SS及CCK水平升高,其影响程度与次声作用强度、频率及作用时间等密切相关,大鼠经次声多次作用后可产生一定适应性。  相似文献   
79.
目的进一步探讨次声对夫鼠大脑作用阈值及量效关系,观察次声不同时间作用后对大鼠脑皮质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大鼠暴露于16Hz、90dB的次声,2h/d,分组作用7,14,21,28,35d,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动物于次声暴露结束后2h、3d、7d等不同时间点脑顶叶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6Hz、90dB次声,2h/d,作用7,14d后脑皮质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作朋21,28,35d后脑皮质超微结构出现变性改变,从21d开始随作用时间延长变性损伤加重;各组变性损伤随作用后时间延长可恢复正常。结论16Hz、90dB次声作用一定次数后大鼠脑皮质超微结构可见变性改变,随作用后时间延长可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0.
毫米波生物学效应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毫米波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在这个领域内人们尚未取得一致肯定的结果。美国学者指出苏联人在报导一系列惊人的发现时,却很少提供有关实验方法的细节,以及用以描述研究所必需的重要的实验设计参数,致使美国学者难以再现其实验结果,引起了分歧与争论。许多研究者认为:在这样高频段领域内的研究很容易出现实验方而的误差。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