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2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成、入侵和转移的关键环节 ,原发肿瘤和转移性肿瘤持续生长的首要条件是诱导新血管的形成[1,2 ] 。因而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 ,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及转移途径 ,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是一条很有希望的肿瘤治疗新途径[2 ] 。目前已获得多种血管形成抑制因子 ,如AGM 14 70 ,干扰素等 ,有些已经应用于临床 ,但大部分由于毒性大而应用受限[3 ] 。软骨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因子由于活性高而无毒副作用 ,倍受瞩目。Dupont[4] 发现 ,软骨对肿瘤组织的侵噬具有抵抗性。与软骨有关的肿瘤—软骨肉瘤 ,是血管化最轻的实体瘤。…  相似文献   
12.
<正> 胺碘酮可引起皮肤、角膜色素沉积已被公认,但引起牙质变黑笔者未见报道,现将临床上遇到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26yr,因反复胸闷、心悸3yr,再发5d于1990年1月22日入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给用普罗帕酮0.15g,qid,丙吡胺(达舒平)0.1g,tid等治疗18d无效(此时患者牙质白晰)予改用胺碘酮0.2g,tid,7d后早搏消失,因胺碘酮  相似文献   
13.
灯盏花注射液临床治疗X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将高血压、高脂血症 ,高血糖症伴肥胖同时存在 ,称为“X综合征”。在灯盏花应用中 ,笔者发现灯盏花注射液较之丹参注射液等要有很多长处 ,其对X综合征有很好效果。故设计本实验 ,通过对灯盏花在临床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中的作用 ,探讨其对X综合征疗效和影响。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以随机方式 35例住院病人入选 ,均为X综合征。其中 :男2 0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71 8±10 3)岁 ;收缩压 (171± 16 2 )mmHg ;舒张压 (10 4± 15 8)mmHg ;空腹血糖 (8 75± 1 11)mmol/L ;三酸甘油脂 (2 35± 2 13)mmo…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异常及其基因突变的研究,重点分析突变对脊柱融合的影响,为基因重组骨移植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Science Direct Online数据库1989-01/2007-01期间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异常及脊柱融合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BMP2,BMP,gene mutation,mutation,gene expression,abnormal expression,spinal fusion,bony fusion,bone transplant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7-01期间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异常及脊柱融合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脊柱融合,骨移植,基因突变,表达异常",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有关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学活性、信号转导机制、基因突变、与骨诱导的关系、在脊柱融合中的研究进展的文献,共收集到121篇,排除综述类及重复研究。资料提炼: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0篇进行综述,涉及到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生物学活性、诱导成骨机制、突变的分子学基础、基因突变及影响蛋白表达异常的其他因素。资料综合:骨移植植骨融合的形成是一个多因子、多基因的过程,涉及到骨生成、骨诱导和骨传导3个环节。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骨发育和修复的关键调节剂,骨折愈合时尤其需要。国内外学者对于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自身突变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已检测出不同部位多个位点的突变。基因变异导致所编码氨基酸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相应多肽结构发生变异,影响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无论是体内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抑制因子,突变导致的生物活性改变,还是其增龄性效应,最终都将引起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含量下降及生物学活性减退,可能直接导致脊柱融合术后植骨愈合不良或植骨不愈合的发生。结论: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异常尤其对其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寻找影响植骨融合的遗传学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和自体静脉血管包绕在缝合口处观察吻合口处瘢痕增生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创伤中心完成。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每组30只。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大鼠,分别切断两侧坐骨神经,并切去2m m神经段造成缺损,一侧单纯行常规外膜缝合做为对照侧,另一侧常规外膜缝合后,吻合口及局部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均匀涂抹,做为实验侧;血管组同法切断大鼠坐骨神经,一侧单纯外膜缝合做为对照侧,另一侧常规外膜缝合后,吻合口及局部用自体静脉血管包绕,做为实验侧。两组标记后分笼喂养。术后4,8,12周分别对每组中10只大鼠神经修复处,进行局部观察,电生理检测,并切取神经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有髓神经纤维再生分析。结果:实验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8,12周时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肉眼形态学、组织学观察瘢痕明显少于单纯缝合组。②术后4,8,12周时电生理测试两组运动电位的潜伏期实验侧明显短于对照侧[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实验侧(2.41±0.32),(1.54±0.15),(1.31±0.25)ms,对照侧(3.96±0.72),(2.63±0.65),(2.0±0.72)m s;血管组:实验侧(2.20±0.51),(1.60±0.17),(1.15±0.75)m s,对照侧(4.02±0.51),(3.01±0.72),(2.7±0.65)ms,P<0.01],而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的动作电位的波幅实验侧明显高于对照侧[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实验侧(11.62±0.76),(15.7±0.88),(16.22±0.38)mV,对照侧(9.65±0.65),(12.3±0.65),(14.2±0.55)m s;血管组:实验侧(10.59±0.66),(15.91±0.72),(16.10±0.12)m V,对照侧(8.65±0.65),(13.0±0.55),(14.1±0.75)m s,P<0.01]。③组织图像分析系统显示两组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率及有髓神经纤维所占面积比例实验侧明显优于对照侧[透明质酸钠凝胶组:(53.22±1.89)%,(76.55±1.32)%,(89.62±2.18)%和(45.36±1.69)%,(78.56±1.56)%,(87.61±0.52)血管组:(54.21±1.37)%,(75.21±1.56)%,(89.95±1.35)%和(46.67±1.56)%,(77.67±1.67)%,(87.72±1.96)%,P<0.01]。④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各项检查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中,局部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或局部缝合口用自体静脉血管包绕,可明显减少缝合口处瘢痕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番茄红素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背景:骨质疏松症是较易发生的疾病,研究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理想选择。目的: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氧化应激及番茄红素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为开发预防和治疗骨质骨质疏松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Science Direct Online数据库1989-01/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oxidative stress,osteoclast,osteoblast,lycopene,osteoporosi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氧化应激,骨质疏松,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番茄红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有关人体内氧化应激形成机制、氧化应激与成骨细胞、氧化应激与破骨细胞、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剂、番茄红素与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和番茄红素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最新进展文献,共收集到121篇,排除综述类及重复研究。文献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31篇文献中,5篇涉及骨质疏松症的概述,20篇涉及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剂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作用的相关研究,6篇涉及番茄红素与氧化应激、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绝经后骨质疏松关系的相关研究。资料综合:氧化应激是骨质疏松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氧化应激不但作用于成骨细胞还作用于破骨细胞。国内外学者对于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能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已通过细胞培养观察到其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均有作用,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番茄红素通过其抗氧化功能而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从而能够对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进行有效干预,最终阻止和减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结论:番茄红素具有的抗氧化功能使其在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衰老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解剖学方面的变化,亦是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逐渐减退的表现,是生物体在其生命后期阶段所出现的进行性、全身性、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循序渐进的退化过程,是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目前有关衰老的学说很多,包括自由基学说、遗传程序学说、差错灾难学说、交联学说、脂褐素累积学说、内分泌功能减退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侧块固定治疗寰枢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3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17~67岁,平均43.5岁.寰枢椎不稳或脱位原因有:齿状突陈旧性骨折17例,游离齿状突8例,齿状突骨折4例,横韧带断裂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31例患者均有枕颈痛表现,28例有颈椎活动受限,19例有不同程度颈髓受压症状和体征.所有病例均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手术前后有关临床疗效指标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5 h,平均出血量300 ml.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通过调整抗菌素和切口换药2周后得到控制;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肺动脉栓塞(经肺动脉造影证实),经抗凝等治疗2个月后康复.术中无椎动脉损伤,术后无C_2神经分布区疼痛或麻木病例.31例患者术前存在的枕颈部疼痛均减轻.19例颈脊髓损伤症患者末次随访脊髓功能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P<0.01).31例末次随访动态X线片未见寰枢椎移位,无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CT三维重建有2例患者寰枢椎后弓间骨小梁连续性中断.总融合率达93.6%.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侧块固定具有直视下置钉、术中复位、良好的三维短节段固定等优势,是良好的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山东半岛地区人群中,bFGF基因启动子区-921C>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柱融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225例脊柱融合患者外周血中bFGF基因C>G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并根据术后不同时间随访X线的表现,分析其与脊柱术后植骨融合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0.05),在病例组中,融合组和非融合组CC基因型与CG+GG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26),融合速度CC基因型与CG+GG基因型分布在颈椎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在山东半岛地区人群中,bFGF基因C>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植骨融合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与颈椎植骨融合速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对140例髋关节假体转换常见的早期并发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下肢深静脉栓塞23例,占16.4%;皮肤浅表感染5例,占3.6%;假体脱位2例;股骨干骨折、大粗隆劈裂和腓总神经暂时性麻痹各1例。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精细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和提高护理质量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