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YONG-CHAN  HA  WOON  HWAJUNG  JANG-R.AK  KIM  NAK  HOON  SEONG  SHIN-YOON  KIM  KYUNG-HOI  KOO  陈云苏 《骨科动态》2007,3(1):9-14
背景:在MRI上测量相加坏死角度可预测股骨头坏死致髋关节塌陷的危险性。 方法:对连续33例37髋患者的早期骨坏死的髋关节进行研究。采用改良Kerboul等方法,测量正中冠状位和正中矢状位MRI上(非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骨坏死累及股骨头表面的弧度,计算两角度之和。基于计算的相加坏死角度的度数,将髋关节分为四组:1级(〈200°),2级(200°-249°),3级(250°-299°),4级(≥300°在初始评估后,患者被随机分入髓芯减压组或非手术组进行治疗,同时接受正规随访直至股骨头出现塌陷或至少观察5年。 结果:7例4级的髋关节和16例3级的髋关节在36个月出现了股骨头塌陷。9例2级的髋关节中的6例出现塌陷,5例1级的髋关节均未出现塌陷(10g-rank检验,p〈0.01)。研究期间,4例相加坏死角度≤190。(低风险组)的髋关节无1例出现塌陷,25例相加坏死角度≥240°(高风险组)的髋关节均出现塌陷,8例相加坏死角度界于190°-240°(中风险组)的髋关节中有4例(50%)出现塌陷。 结论:使用MRI扫描代替X线片测量Kerboul相加坏死角度评估股骨头坏死致髋关节塌陷的可能性是一种好的方法。 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上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42.
[目的]Crowe IV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由于髋关节的脱位存在肢体短缩问题,全髋关节置换术恢复患者的肢体等长十分困难,本文探究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 IV型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平衡技术的应用及疗效。[方法]2009年7月2012年1月,39例(41髋)Crowe IV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指征为关节疼痛严重,活动受限明显,影响生活及工作。其中女36例,男3例;年龄382012年1月,39例(41髋)Crowe IV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指征为关节疼痛严重,活动受限明显,影响生活及工作。其中女36例,男3例;年龄3875岁,平均54.1岁。根据脱位类型、骨盆是否倾斜、腰椎是否有侧弯将病例分为4个亚型:Ⅰ型为双侧对称脱位;Ⅱ型为一侧脱位,对侧正常,骨盆水平;Ⅲ型为一侧脱位,对侧正常,骨盆倾斜;Ⅳ型为双侧不对称脱位。这四个亚型的解剖不等长和功能不等长情况有所不同,需要制订不同的术前计划,采取不同策略平衡肢体长度。部分患者如果肢体延长超过4 cm,需要在术中行转子下截骨以防止神经牵拉损伤。对比术前、术后肢体长度以判断肢体不等长改善情况,对比术前、术后Harris评分以评估疼痛和功能的改善情况,术后采用SF-12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以评估患者生存满意度。术前、术后肢体不等长及Harris评分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肢体平衡效果。[结果]39例中Ⅰ型2例,Ⅱ型18例,ⅢA型6例,ⅢB型9例,Ⅳ型4例,随访2175岁,平均54.1岁。根据脱位类型、骨盆是否倾斜、腰椎是否有侧弯将病例分为4个亚型:Ⅰ型为双侧对称脱位;Ⅱ型为一侧脱位,对侧正常,骨盆水平;Ⅲ型为一侧脱位,对侧正常,骨盆倾斜;Ⅳ型为双侧不对称脱位。这四个亚型的解剖不等长和功能不等长情况有所不同,需要制订不同的术前计划,采取不同策略平衡肢体长度。部分患者如果肢体延长超过4 cm,需要在术中行转子下截骨以防止神经牵拉损伤。对比术前、术后肢体长度以判断肢体不等长改善情况,对比术前、术后Harris评分以评估疼痛和功能的改善情况,术后采用SF-12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以评估患者生存满意度。术前、术后肢体不等长及Harris评分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肢体平衡效果。[结果]39例中Ⅰ型2例,Ⅱ型18例,ⅢA型6例,ⅢB型9例,Ⅳ型4例,随访2151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20个月的平均患侧下肢长度为(83.3±3.0)cm,平均对侧下肢长度为(84.5±3.2)cm,肢体长度差异为(-1.2±0.9)cm(-451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20个月的平均患侧下肢长度为(83.3±3.0)cm,平均对侧下肢长度为(84.5±3.2)cm,肢体长度差异为(-1.2±0.9)cm(-40cm),较术前的(-5.1±1.6)cm(-70cm),较术前的(-5.1±1.6)cm(-70 cm)有明显改善(P<0.01);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9.3±7.4)分(190 cm)有明显改善(P<0.01);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9.3±7.4)分(1953分),上升至(88.4±8.1)分(6753分),上升至(88.4±8.1)分(6796分)(P<0.01);术后SF-12评分:生理总评分PCS为52.3(37.896分)(P<0.01);术后SF-12评分:生理总评分PCS为52.3(37.852.5),心理总评分MCS为55.1(45.352.5),心理总评分MCS为55.1(45.357.7),虽然术前未进行SF-12评分,但与其他文献中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前SF-12评分相比,有较大提高。13髋术中进行了转子下截骨,股骨假体稳定,骨折愈合。随访期内无1例发生假体松动、术后感染、术中术后髋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术前需要对不同类型的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进行评估、分类,要做到个体化分析,根据不同的分类做不同的肢体平衡计划,此项肢体平衡技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3.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4例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并提出治疗策略。方法自2001至2007年,笔者共治疗了膝关节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的患者24例24膝。治疗方法包括:清创保留假体8例,一期翻修手术2例,二期翻修手术10例,植入带抗生素骨水泥间隔17例,采用长期抗生素治疗6例,关节融合术2例,截肢术1例。结果保留假体控制感染为3例,行翻修术后未出现感染复发10例,取出假体单纯使用带骨水泥可活动间隔物控制感染未行翻修者5例。最终行膝关节融合术2例,最终行截肢术1例。带窦道生存抗生素抑制治疗3例。结论分类指导感染的治疗,重要的特征是感染发生的时间。早期感染和血源性感染,有保留假体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延迟感染的治疗原则是必须去除假体。抗生素的应用主要作为抑制治疗和辅助治疗,可活动抗生素间隔物和二期翻修术仍是膝关节假体感染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 方法 2007年1月至9月收治175例Garden 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拟行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1例,女124例;年龄60~90岁,平均73.5岁.术前不同时间接受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以筛查DVT.彩超检查时探头的压迫不能使静脉管腔塌陷是诊断DVT的主要标准. 结果除去6例明显延迟就诊(>2周)患者外,其余169例患者骨折发生至超声检查的等待时间平均为4.6 d(3~6d).本组DVT的总发生率为18.3%(32/175).骨折后第3~6天检测的DVT发生率分别为13.3%(4/30)、20.4%(10/49)、19.6%(10/51)、17.9%(7/39),6 d后的DVT发生率为16.7%(1/6).男性组DVT发生率为17.6%(9/51),女性组为18.5%(23/124).60~69岁组DVT发生率为15.7%(8/51),70~79岁组为18.7%(17/91),≥80岁组为21.2%(7/33).以骨折发生至超声检查时间、性别、患者年龄为分组依据分别进行比较,各组间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50、0.889、0.807).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等待关节置换手术期间有较高的DVT发生率,超过48 h的患者应常规术前筛查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45.
目的对国外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1~2007年,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资料。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死亡率、脱位、关节翻修率、关节功能。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估计其综合OR值和95%CI。结果共纳入10篇相关的、以半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两者的死亡率之间无明显差异;脱位率和翻修率之间Q值分别为4.03和2.78,P0.1,不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脱位率高,但是翻修率低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Q=23.94,P0.1,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RR=0.79,OR=0.35,95%CI(0.23,0.5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选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时候,尽量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不能耐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和预期寿命低于3年的患者,则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4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最成功的外科治疗手段之一[1].术后针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的手段多种多样,步态分析技术是其中比较客观的方法之一.步态分析技术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蓬勃兴起,目前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评价,通过收集人体运动学、动力学以及动态肌电图数据,对患者功能进行量化评价,比较不同置换术式、手术入路等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从而为手术和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的目的是综述目前步态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最成功的外科治疗手段之一[1].术后针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的手段多种多样,步态分析技术是其中比较客观的方法之一.步态分析技术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蓬勃兴起,目前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评价,通过收集人体运动学、动力学以及动态肌电图数据,对患者功能进行量化评价,比较不同置换术式、手术入路等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从而为手术和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的目的是综述目前步态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粗隆间后侧纵形截骨在全髋翻修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对35例患者应用股骨近端粗隆间后侧纵形截骨法取出股骨侧假体,截骨长度约11~14 cm,宽约1 cm.翻修假体为生物固定型组合式翻修假体,腔隙性骨缺损采用了颗粒异体骨植骨,钢丝环扎固定复位截骨块.对手术前、后Harris评分、肢体长度以及影像学改变进行评估.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0分(19~40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12分(10~20分).结果 3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5~55个月).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5分(80~92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40分(30~44分).股骨截骨处及植骨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约20周(10~32周).未发生钢丝滑脱、感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短期随访表明,股骨近端粗隆间后侧纵形截骨法有利于股骨假体的显露和取出,便于髓腔清理以及股骨侧重建,在全髋翻修术中是一种操作相对容易、有效町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新泽西州罗伯特伍德医学院矫形外科临床教授A.J.Tria是著名的膝关节专家,从事人工膝关节的临床和基础研究30余年,发表过50多篇文章,在人工膝关节方面有很深的造诣。2005年5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微创人工关节研讨会上,Tria教授就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作了专题演讲,与会者反应热烈,特将其演讲内容加以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近10年来,随着肌瓣解剖学、显微外科学以及骨折固定系统的发展,ⅢB型胫骨骨折的疗效有了显著改善。肌瓣不仅能控制感染、增加局部血供,还有增加氧气扩散和促进骨质愈合的作用。以早期肌瓣覆盖创面、早期骨折固定、早期植骨为治疗原则,连续治疗一批病人,并观察治疗结果。 1987年,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骨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