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86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临床肝移植在全球获得了迅猛发展,肝移植疗效已有了明显的改进,手术死亡率下降到10%以下,术后1年生存率达90%,5年生存率则上升至70%。尽管如此,要继续提高临床肝移植总体效果仍依赖于临床医生对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认识和防治水平。加强肝移植病人的管理,预防和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了解成人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中远期的生存情况和影响中远期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5月203例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生存期大于1年的165例受体的长期随访结果 ,包括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结果 肝移植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7%、85.5%、81.2%;乙肝相关性疾病受体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4%和84.5%,非乙肝相关性疾病2、3年的生存率83.4%和77.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存活大于1年的165例中,1年后死亡21例,平均死亡时间22.7±6.6月(12~48个月).1年后导致受体死亡的主要并发症及其病死率为:感染并发症4.8%(8/165)、胆道并发症3.6%(6/165)、乙肝病毒再感染1.8%(3/165)、慢性排斥反应1.2%(2/165)、肾功能损害0.6%(1/165)和肝动脉并发症0.6%(1/165)等.结论 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中远期生存情况良好.影响患者术后中远期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和HBV再感染.  相似文献   
103.
肝移植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肝移植手术前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变情况。方法:将患者分为肝癌组和非肝癌组.采用WHOQOL-BREF表对65例患者在肝移植术前、术后1-3个月、术后4-6个月及术后6个月以上4个时间段进行生存质量的测评。结果:非肝癌组在生理领域、自身生存质量总的主观感受及对自身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受方面.肝移植术后的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癌组在对自身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受方面上,术后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新发糖尿病(PTDM)逆转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32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共有62例患者发生PTDM,发生率为26.7%.根据PTDM是否发生逆转,将62例患者分为暂时性PTDM组(34例)和持续性PTDM组(28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家族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术前空腹血糖水平、免疫抑制剂使用及其血药浓度、皮质激素的使用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间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家族史、术前空腹血糖水平、免疫抑制方案中皮质激素的持续使用时间、术后血他克莫司浓度及使用环孢素A的患者比例等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持续性PTDM组相比,暂时性PTDM组患者移植时年龄较轻,分别为(54±8)岁和(42±6)岁(P<0.05);发生PTDM的术后时间较晚,分别为术后(18±23)d和(35±42)d(P<0.05);免疫抑制方案中联合运用吗替麦考酚酯(MMF)或西罗莫司(SRL)的患者比例较高,分别为0和8.9%(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移植时年龄是PTDM逆转的独立预测因子(比值比为1.312,95%可信区间为1.005~1.743).结论 患者移植时年龄、发生PTDM时的术后时间及免疫抑制方案中使用MMF或SRL的患者比例等因素与肝移植术后PTDM逆转相关,但只有移植时年龄是PTDM逆转的独立预测因子.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reversal of posttransplant diabetes mellitus (PTDM)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2patients with PTDM in 232 patients receiv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26. 7 %)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PTDM (34 cases) and those with persistent PTDM (28 cases).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variables, including sex,age, body mass index, 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pretransplantatio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the immunosuppressant regime, FK506 concentration and duration of steroid usag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variables, including sex, age, body mass index,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pretransplantation fasting plasma glucose,FK506 concentration at month 1, 3 and 6 after operation, rate of cyclosporine usage and duration of steroid usag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 05). Compared with the persistent PTDM patients, the transient PTDM patien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younger age at the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54 ± 8 vs. 42 ± 6 years, P<0. 05), longer time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PTDM (18 ± 23 vs. 35 ± 42 days, P<0. 05), and higher rate of mycophenolate mofetil or sirolimus usage (0vs. 8. 9 %, P<0. 05). Based o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age at the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was determined as the single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 associated with reversal of PTDM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odds ratio: 1. 312, 95 % confidence interval: 1. 005 - 1. 743). Conclusion Age at the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duration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PTDM and rate of mycophenolate mofetil or sirolimus usage are associated with reversal of PTDM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Among these factors, age at the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is only the single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肝移植供受体CYP3A5和MDR1基因多态性对患者术后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中心32例肝移植供受体,测定患者术后1、2、4、12周体质量、他克莫司用量及药谷浓度等指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供受体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对患者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值的影响。【结果】供体CYP3A5*1/*1和*1/*3型患者术后2、4、12周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明显低于*3/*3型患者(p<0.05);受体CYP3A5*1、*3基因型,供受体MDR1 2677GG、GA基因型各组间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分析供受体CYP3A5基因型,术后2、4、12周,不论受体基因型如何,供体为CYP3A5*3/*3基因型患者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均高于供体为CYP3A5*1/*1和CYP3A5*1/*3基因型患者(P<0.05);供体基因型相同时,受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供体CYP3A5*3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明显相关,供体携带*1等位基因的患者需更高剂量他克莫司才能达到目标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06.
如何做好肝移植胆道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肝移植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成功率已接近国外的先进水平。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9%~34%,胆道并发症仍然是影响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率和导致移植肝失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胆道重建技术则是影响胆道并发症发生率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7.
肝移植术后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Ⅰ类抗原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Ⅰ类抗原 (serumsolublehumanleukocyteclassⅠanti gen ,sHLA Ⅰ )在监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1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一个月血清sHLA Ⅰ的动态变化。结果 :急性排斥反应前 4~ 6d(肝酶ALT尚未明显升高 )sHLA Ⅰ即明显升高 ,排斥逆转后逐渐下降 ;当出现肝动脉并发症时 ,sHLA Ⅰ伴随肝酶ALT同步升高 ;感染时sHLA Ⅰ无明显升降。结论 :sHLA Ⅰ能预测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结合肝功能酶学指标有助于克服其特异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8.
多囊肾患者肾移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成人多囊肾 (ADPKD)患者肾移植不切除原肾脏的移植效果。方法  2 1例ADPKD患者肾移植 ,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部胀痛症状及高血压 ,19例血尿病史 ,16例术前有肉眼血尿 ;5例患者合并有多囊肝 ,1例行肝肾联合移植 ;本组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均未切除原双侧肾脏。结果  1年人 /肾存活率为95 2 % / 95 2 % ,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9 5 % (2 / 2 1)。移植后原肾脏体积逐渐缩小 ,腰部胀痛症状及高血压均有改善 ,血尿逐渐消失。结论 多囊肾患者接受肾移植移植效果满意 ,肾移植术前切除多囊肾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在831例原位肝移植(OLT)、26例活体肝移植(LDLT)患者中,共有11例在移植术后2~111 d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并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肝静脉吻合口狭窄或闭塞5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肝静脉狭窄伴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11例中,5例为成人OLT、4例为LDLT、2例为儿童减体积OLT,介入治疗前9例接受了肝脏CT、2例接受了MR增强扫描.术后随访患者肝肾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状况.对1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介入治疗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前后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1例患者,CT或MR检查均可明确显示肝脏淤血范围、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梗阻部位及程度;其中4例肝静脉梗阻和5例下腔静脉梗阻者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肝静脉梗阻者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术(PTA),1例肝静脉伴下腔静脉梗阻者,行肝静脉PTA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介入治疗手术均成功.术后检测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为(2.9±1.7)mm Hg(1 mm Hg=0.133 kPa),较术前(16.5±4.1)mm Hg明显下降(t=11.5,P<0.01).术后10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肾功能恢复;1例肝功能恶化,于术后第9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术后随访9~672 d,2例肝静脉PTA治疗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血管再狭窄,支架植入治疗者未发生再狭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架植入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CT或MR对明确肝淤血范围及静脉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SRL)在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SRL(5、10、20、30、40和50nmol/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24、48和72h时的细胞凋亡情况;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时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观察BEL-7402细胞中Caspase-3、Bcl-2、Bcl-xl和Bax基因的表达变化;采用Caspase-3试剂盒检测Caspase-3酶的活性;JCl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bm)。结果SRL可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并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SRL作用BEL-7402细胞后48h,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图片上可见核浓缩及核碎裂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及Caspase-3酶原蛋白激活,伴有Bcl-2、Bcl-xl蛋白表达的降低和Bax蛋白上调。结论SRL能使抗凋亡蛋白Bcl-2、gcl-xl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激活Caspase-3酶原蛋白,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