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见,如果用心电图对正常人作24小时的连续观察,可能记录到早搏的人会达到70%~80%,故切勿谈早搏色变。早搏虽是心脏的不规则跳动,但早搏并非皆由疾病造成,如何正确认识早搏、避免过度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与支架术都可有效的恢复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异常。采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技术评价PTCA及支架在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作用上的特点及差异。方法 冠心病患者2 1例(男18例,女3例) ,平均年龄(6 4.1±5 .4)岁,对2 3支狭窄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5支,右冠状动脉6支,左回旋支2支)行PTCA之后置入支架2 1枚。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及PTCA术后、支架术后采用多普勒导丝描记技术分别记录狭窄近端和远端的平均峰值流速(averagepeakvelocity ,APV) ,狭窄近、远端血流速度比(proximalanddistalratioofpeakvelocity,p/DVR)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flowreserve ,CFR)。结果 2 3支冠状动脉的平均狭窄率PTCA术前为88.5 % (6 0 .3%~97.5 % ) ,术后为37.2 % (17.5 %~6 8.3% ) ,置入支架(2 1支冠状动脉)后为0 .7% (- 2 .1%~7.4% )。2 0支冠状动脉获得完整的多普勒导丝检查资料,结果显示:PTCA术后狭窄远端APV及充分血相APV、CFR明显高于术前[(2 0 .7±6 .4)cm/svs (12 .8±6 .0 )cm/s,(31.8±15 .4)cm/svs (14.6±9.1)cm/s ,1.8±0 .4vs1.3±0 .4,P均<0 .0 5 ],狭窄近端APV、P/DVR较术前分别有增高或下降趋势,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 5 )。置入支架后上述指标进一步改善,P/DVR明显下降。与PTCA术后比较,充血相APV增加至(49.1±15 .5 )cm/s,CFR增加至2 .2±0 .6 (P均<0 .0 5 ) ,狭窄近端及远端APF有进一步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 .0 5 )。结论 PT CA可使狭窄远端的基础、充血相血流速度及CFR明显增加,但P/VDR下降不明显,置入支架可进一步增加狭窄远端充血相血流速度及CFR ,并使P/VDR明显下降。采用冠状动脉内血流速度描记技术可以更精确地评价PTCA术及支架术的急性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3.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出现发热比较常见,但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国内报道较少,我们报道一例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IE、封堵器边缘多发赘生物形成的病例。  相似文献   
74.
近年研究认为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起因为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机制失衡[1].内皮祖细胞(EPCs)来源于骨髓,可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使内皮再生,形成新牛血管,参与内皮损伤的修复.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IR)者体内EPCs数量及功能均下降[2],提示IR是影响EPCs数量及功能的因素之一[3].本研究旨在观察IR与EPCs数量及功能的关系,探讨IR在冠心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基础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 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术前测定 78例单支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 [2 8例稳定性心绞痛 (SAP)和 5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基础血清CRP水平。将患者分为CRP <3 0mg/L(31例 )和CRP≥ 3 0mg/L (4 7例 )两组 ,分析并记录患者术后 1周以及术后 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 (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 )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 (血管内直径狭窄率≥ 5 0 % )等情况。结果 基础血清CRP水平在ACS组比稳定心绞痛组高 [(7 8± 2 6 )比 (2 8± 0 4 )mg/L ,P <0 0 1];术后 1周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ACS组、CRP升高组比稳定心绞痛、CRP不高组明显升高 (8%比 3 6 % ,P <0 0 5 ) ;术后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亦是CRP高者远高于CRP低者 (2 1 5 %比 7 7% ,P <0 0 1;19 5 %比 7 7% ,P <0 0 1)。结论 基础血清CRP水平是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置入术后 6个月内预后的预测指标 ,这提示术后 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支架内再狭窄是和支架置入术前炎症细胞活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6.
最近一些研究提示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然而对舒张功能的研究有限。卡维地洛(Carvedilol)是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扩张剂,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中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本文研究此药对这两种心肌病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扩张微导管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扩张微导管(channel dilator)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5例冠状动脉CTO患者入选。其中4例右冠状动脉病变,1例左前降支病变;开口处病变2例,3例患者闭塞处有分支存在。5例患者均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4例患者扩张微导管顺利通过间隔支,1例顺利通过回旋支至右冠状动脉侧支;其中2例通过圈套器套扎逆向导丝的方法完成介入治疗,2例逆向导丝通过扩张微导管送至前向指引导管内,1例扩张微导管未能送至闭塞血管近段,未能开通闭塞血管。5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结论扩张微导管用于冠状动脉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8.
自从1977年Grtlentzig第一次成功地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应用于人体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PCI所带来的血管再狭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  相似文献   
79.
目的应用多种影像学方法评价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左室功能、左室梗死面积等变化及其安全性。方法首次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1例入选本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BMC组,137例)和对照组(134例)。所有患者均在成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 h内接受细胞移植或0.9%氯化钠溶液注射。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BMC组患者与细胞移植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晕厥等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未见增加,肿瘤等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亦未见增加。左室造影、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BMC组患者12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1),INEF增加幅度为(7.7±6.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MRI显示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同时SPECT心肌显像发现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在移植后也明显缩小[(-7.0±7.5)%,P<0.01]。结论急诊经导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阻止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80.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诊断急性心肌缺血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急诊胸痛患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在心肌缺血引起的心源性胸痛者中的变化情况、其在不同疾病组人群中水平的差异以及对急性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的反映。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4月5日起因“胸闷胸痛”至中山医院急诊就诊的患者100例,除外慢性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者,留取其不同时间送检的血清标本人工测定IMA值。检测前综合所有临床资料将病例分为非缺血性胸痛(non-ischemic chest pain,NIC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组,后者又进一步分成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组、非ST段抬高心梗(non-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组和ST段抬高心梗(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组。比较不同组人群中血清IMA的水平,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分析该指标是否能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结果 共收集病例100例,血清标本188份,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31~88(64.6 ± 17.3)岁。各组血清IMA水平(ABSU/mL):NICP组(54.1 ± 16.8),ACS组(69.7 ± 1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组(64.4 ± 11.7),NSTEMI组(68.3 ± 12.9),STEMI组(75.6 ± 15.2),其余4组与NICP组进行组间比较,各组间IMA均值不全相等,其中NICP与其余各组、STEMI与UA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最终的出院诊断为标准,由ROC曲线得出IMA诊断ACS的最佳截断值为66.1 ABSU/m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45(0.649~0.841),敏感性 71.0%,特异性 64.8%。IMA升高的水平与心电图ST-T异常的程度及范围有关(P<0.05)。结论 在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血清IMA水平升高,可以帮助鉴别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并能反映缺血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