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4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患者,女,18岁。因发现颈部肿块半年余于2005年9月26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在其他医院行颈部右侧肿块活检,免疫组化示CD99(+)、MPO(+)、CD68(+),其余淋系相关抗原表达均阴性,诊断为(颈部)粒细胞肉瘤。患者入院时无发热、乏力等症状。查体:体温36、9℃,颈部双侧及下颌骨上下可及多枚肿大淋巴结,无粘连,活动度可,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评价阿那格雷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WHO 2008诊断标准的ET患者随机分配到阿那格雷组和羟基脲组.阿那格雷由2mg/d始逐渐增加,最大剂量为10 mg/d,维持PLT(100~400)×109/L1个月后,逐渐减量维持.羟基脲由1 000 mg/d逐渐增加,维持PLT(100~400)×109/L1个月后,减量至10mg·kg-1·d-1维持.共观察12周.结果 17个中心共人组222例ET患者(阿那格雷组、羟基脲组分别为113、109例),198例可评价疗效(阿那格雷组、羟基脲组分别为97、101例).治疗12周,阿那格雷组血液学缓解率为87.63%(85/97),羟基脲组为88.12%(89/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阿那格雷组治疗前中位PLT为827(562~1 657)×109/L,治疗12周为400(127~1 13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阿那格雷组治疗后PLT降低值中位数为393(-362~1 339)×109/L,羟基脲组为398(-579~1 846)×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阿那格雷组、羟基脲组中位起效时间分别为7(3~14)、21(14~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阿那格雷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49%(74/113),包括心悸(36.28%)、头痛(21.24%)、乏力(14.16%)和头晕(11.50%)等,均为Ⅰ~Ⅱ级.结论 盐酸阿那格雷胶囊治疗ET的血液学缓解率与羟基脲相近,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起效时间较短,无明显血液学毒性,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4(IL-24)增强溶瘤腺病毒(CRAd)ZD55抗白血病作用的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ZD55对白血病细胞株Mutz-1的感染率;分别用ZD55、ZD55-IL-24和携带IL-24的非增殖型腺病毒(Ad-IL-24)处理白血病细胞(实验组),对照组为PBS.Western blot检测CRAd对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检测Mutz-1白血病荷瘤模型经CRAd治疗后肿瘤病理组织CD31和VEGF表达.结果:用10、100病毒感染复数(MOI)的ZD55感染白血病细胞48 h,感染率分别为5.1%和42.3%.ZD55-IL-24使VEGF蛋白表达显著下降,而Ad-IL-24感染后未能使VEGF明显下调.ZD55对VEGF蛋白表达有轻度抑制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IL-24有轻度抑制血管新生作用,ZD55治疗组有明显的抑制血管新生作用,而ZD55-IL-24治疗组血管新生几乎消失.结论:IL-24通过抑制VEGF表达和血管新生增强ZD55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的抗白血病作用.  相似文献   
34.
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治缓解情况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我院近 9年来初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 )的治疗方案、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我院 1992~ 2 0 0 1年 391例 ANL L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ANL L住院患者以 M2 最多 ,占33.2 %。 ANL L一疗程完全缓解率 (CR)为 5 3.7%。缓解率以 M3 最高 ,占 87.3%。老年人和高白细胞患者缓解率较低 ,分别为 2 5 .6 %和 37.5 %。诱导缓解方案与 CR率有关 ,维甲酸对 M3 的疗效最高 ,其他化疗方案对 CR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一疗程治疗后 ,ANL L中 M3 缓解率较高。年龄大与白细胞高是影响一疗程 CR率的因素。化疗相关死亡主要原因为出血和感染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 、CD8 和CD19 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变化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4 、CD8 和CD19 淋巴细胞,提取细胞蛋白后,用PCR为基础的端粒酶测定法(Telomeric repeats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测定端粒酶活性;Southern Blot测定细胞端粒长度.结果:SLE患者CD4 、CD8 和CD19 细胞端粒酶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但只有CD19 细胞端粒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患者CD4 和CD8 淋巴细胞的端粒长度均较正常对照明显缩短,CD19 淋巴细胞的端粒长度无明显缩短.结论:SLE患者CD19 细胞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维持了细胞端粒长度;而CD4 和CD8 细胞端粒酶活性可能不足以维持由于细胞分裂所导致的细胞端粒缩短.  相似文献   
36.
目的通过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经格列卫药物治疗后细胞遗传学改变的研究,探讨ABL-BCR的表达缺失与获得性格列卫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R显带技术对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并选用BCR/ABL探针,通过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确认遗传学分析。结果患者经格列卫治疗后染色体核型由t(9;22)(q34;q11)变为t(21;22)(p11;q11)。双色荧光原位杂交证实此患者核型应为46,XY,t(9;22;21)(q34;q11;p11)。结论变异Ph易位中ABL-BCR的表达缺失与获得性格列卫耐药有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变异易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制备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并检验微球的体外缓释效果。方法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粒径。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性能。结果 微球呈球形,直径为(12.67±3.67)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38%和62.5%,累计释放时间为108h,累计释放率为84.07%。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为制备可生物降解载药微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11q23异常与恶性血液病的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骨髓直接法和(或)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对88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7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其它类型恶性血液病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共发现21例具有11q23异常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AML 10例,ALL 9例,在AML和ALL中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2.4%。10例AML中,6例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异常核型有7种:del(11)8例;t(4;11)6例;t(1;11)3例;t(2;11)1例;t(5;11)1例;t(11;14)1例;t(11;19)1例。6例t(4;11)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随访的14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74天。结论11q23异常主要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临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9.
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血液肿瘤学术会议和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的造血干细胞学术会议 ,于2 0 0 1年 5月 2 0~ 2 3日在杭州市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省医学会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承办。来自全国 2 0多个省市的血液病学专家和医护人员共 5 0 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 4 0 0余篇 ,反映了当前我国血液学研究新成果。大会邀请到中国、美国、德国、以色列、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著名血液病学家作专题学术报告。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陆道培教授致开幕词。现就血液肿瘤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二部分内容作简要介绍。一、…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