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5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51.
目的:筛选方便、快捷、有效地获取细菌基因组DNA的方法。方法:采用UNIQ-10柱式细菌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法和Chelex-100法获取患者龈下菌斑DNA,比较作为PCR扩增模板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位点的检出率差异,并对2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试剂盒法与Chelex-100法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感染位点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helex-100法提取DNA更简单、快速。结论:Chelex-100法抽提细菌基因组DNA适用于对大样本牙周炎患者作细菌学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VRF)是指出现在牙根上的纵向折裂,临床中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不同牙周探诊深度的牙根纵裂(VRF)患牙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纳入2016年8月—2019年8月期间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95例患者共99颗疑似VRF的患牙,分别进行X线根尖片和CBCT检查。由影像科医生和牙周专科医生分别对每颗患牙进行独立诊断并讨论获得一致结果,患牙治疗中直视观察到裂纹为确诊VRF的金标准,分别对CBCT和X线根尖片2种诊断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特异度、准确度和灵敏度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患牙牙周袋深度(是否≥5 mm)对CBCT诊断结果的影响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99颗疑似VRF患牙中最终确诊为VRF的有84颗。对比最终金标准确诊结果,使用CBCT诊断VRF的阳性检出率为75.8%,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100.0%,准确度为90.9%。其中,阳性检出率、灵敏度和准确度和根尖X线片法(41.4%、48.8%和54.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深牙周袋组(探诊深度≥5 mm)中,使用CBCT进行诊断VRF的阳性检出率为81.7%,灵敏度为93.5%,与非深牙周袋组(探诊深度≤4 m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准确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使用CBCT诊断VRF优于X线根尖片,深牙周袋的存在对阳性检出率和灵敏度存在影响,牙周探诊推荐作为VRF疑诊患牙的必要临床检查。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P16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40例口腔扁平苔藓(维吾尔族20例,汉族20例),43例口腔白斑(维吾尔族23例,汉族20例)和60例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维吾尔族24例,汉族41例)分别进行检测。结果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为32.3%,明显低于口腔白斑(55.8%)和口腔扁平苔藓(72.5%),P<0.005,维族与汉族之间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蛋白表达缺失在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据本研究资料,尚不能认为P16蛋白的表达在维族与汉族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4.
目的:调查湖州市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标准,对湖州市636名6~8岁学龄儿童,针对儿童口腔健康对其家长进行口腔健康知信行因素问卷调查,对影响学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湖州市6~8岁儿童患龋率74.69%,龋均为3.46;男、女童患龋率和龋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乡村儿童患龋率和龋均均显著高于城市(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儿童患龋的主要相关因素有:儿童睡觉前吃甜食、儿童睡觉前刷牙、口腔健康教育和父母口腔保健态度积极性。结论口腔健康教育和父母对儿童的口腔保健态度是影响儿童龋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5.
牙周膜牵张成骨正畸牙快速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周膜牵张成骨正畸牙快速移动与腭中缝快速打开的过程类似.拔牙后,可立即去除移动牙远中的牙槽间隔以减小骨阻力并黏结口内牵张器以快速移动正畸牙.通过此方法,正畸牙可在2~3周内移动到位.牙周膜牵张成骨术节省了支抗并大大缩短了正畸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究Nd∶YAP激光辅助牙周基础治疗对Ⅲ期B/C级牙周炎的疗效及龈沟液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分口实验,在26例Ⅲ期B/C级牙周炎患者的对照组行牙周基础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后辅助使用Nd∶YAP激光。在治疗前、治疗后6周及3月记录PD、BOP,并用纸尖法收集龈沟液,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龈沟液中HIF-1α、ICAM-1的水平。结果:与基线相比,治疗后6周及3月时两组的PD、BOP(%)及龈沟液中HIF-1α、ICAM-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6周的PD、BOP(%)及治疗后3月的PD、ICAM-1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d∶YAP激光辅助牙周基础治疗在短期内对Ⅲ期B/C级牙周炎患者安全有效,能降低PD、BOP(%)及龈沟液中ICAM-1水平。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分离、培养、鉴定小型猪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并使用不同浓度的维甲酸(RA)对其进行成骨方向诱导,观察各浓度RA诱导后小型猪PDLSCs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相关成骨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获得小型猪PDLCs,有限稀释法纯化小型猪PDLSCs,免疫荧光法检测STRO-1、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波形蛋白、角蛋白鉴定小型猪PDLSCs。分别使用0.5μm、1μm、2μm RA对小型猪PDLSCs进行成骨诱导,14 d后行ALP染色,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诱导14 d后对比各组细胞ALP活性。Real-time PCR定量分析各组RA诱导小型猪PDLSCs第21天ALP、OPN、OCN、Col I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纯化后小型猪PDLSCs STRO-1,波形蛋白阳性表达,角蛋白阴性表达,各组RA诱导14 d后,ALP染色阳性,诱导21 d后各诱导组细胞茜素红染色阳性。ALP活性检测显示,小型猪PDLSCs诱导至第14天,ALP活性随RA浓度增高而增高(P<0.001)。Real-time PCR分析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ALP、OCN基因表达与RA...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对同一块牙周膜组织重复培养获得的原代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进行比较,评价重复培养得到的PDLSC能否用于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方法 收集正畸治疗拔除的前磨牙,组织块法进行PDLSC原代培养。首次传代后收集剩余的牙周膜组织重复进行组织块法细胞培养,多次培养获得原代PDLSC。每次培养的原代PDLSC进行扩增培养,选取第1、3、5次培养获得的PDLSC分为A、B、C组。分别绘制细胞增殖曲线,STRO-1表面标记物表达的检测鉴定,细胞周期分布检测和观察成骨诱导,测定各组PDLSC端粒长度和端粒酶表达水平。结果 三组细胞的STRO-1表达均呈阳性;生长趋势和扩增数量相似;A、B两组细胞周期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细胞周期分布差异显著(P<0.05);地塞米松诱导三组PDLSC成骨,21d时均有茜素红染色阳性的钙化结节;A、B两组PDLSC端粒长度、端粒酶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C组PDLSC端粒长度显著长于A、B组(P<0.05),端粒酶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 通过同一块牙周膜组织培养得到的PDLSC生物学功能相同,但在细胞安全性上是否能够用于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9.
目的 探讨ND∶YAP、ND∶YAG激光联合38%氟化氨银、牙本质黏结剂、Gluma脱敏剂治疗牙本质敏感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牙本质敏感患者的330颗牙本质过敏(dentin hypersensitivity,DH)患牙随机分为11个治疗组,其中5组分别进行38%氟化氨银、牙本质黏结剂、Gluma脱敏剂、ND∶YAP激光、ND∶YAG激光脱敏治疗,另外6组进行激光联合治疗,评价各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治疗后4和8周对温度刺激敏感度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温度敏感度进行检测。结果 单独治疗各组术后即刻温度刺激均有改善(P<0.05),治疗效果随时间推移减弱;治疗第8周,氟化氨银组、牙本质黏结剂组、Gluma脱敏剂组完全失效(P<0.05),ND∶YAP激光组、ND∶YAG激光组疗效减弱(P<0.05)。在激光联合治疗中:各组在治疗后3个时间点均有效果(P<0.05);在治疗后第8周,ND∶YAP激光组、ND∶YAG激光组与联合治疗组均维持治疗效果(P<0.05),激光单独治疗组效果弱于联合治疗组(P<0.05)。结论 激光联合脱敏剂治疗牙本质敏感具有稳定持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