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31.
本文介绍一种超微量的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方法,系将末梢滴血(0.01毫升)稀释于0.5毫升的生理盐水中,配制成细胞悬液,再灌充于容量约为0.1毫升的正方形玻璃毛细管中,以观测红细胞在直流电场中的移动速率(即电泳时间)。  相似文献   
32.
33.
作者用人羊水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一例肺透明膜病取得成功。PS剂量为150mg磷脂/kg,从气管插管一次滴入。临床症状,经皮测氧(TcPO_2)和吸入氧浓度(FiO_2)24h后明显好转,气道吸出物中的卵磷脂/鞘磷脂(L/S)比值、磷脂酰甘油(PG)和最低表面张力(γmin)逐渐恢复。肺部X线片原示毛玻璃样改变,PS治疗后3d明显改善,第6天病情基本恢复,最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4.
继发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表面活性物质(PS)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分泌。PS异常可分为原发性(指肺Ⅱ型细胞未成熟,PS 合成减少,如HMD)和继发性(指其它多种因素致PS 异常)。本文就儿科领域继发性PS 异常,如呼吸衰竭、ARDS、肺炎、窒息、氧中毒、SIDS、肺水肿和肺纤维化等疾病时的PS 异常作一介绍,并提出应用外源性PS 作为治疗措施之一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5.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59年Avery和Mead阐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缺乏或无活性所致以来,人们就开始探索HMD的病因治疗,即用外源性PS治疗本病。1980年,Fujiwara等用牛肺PS加合成磷脂治疗10例HMD首次获得成功。此后,国外大量报道各种外源性PS治疗HMD,并得到肯定疗效,本文主要介绍PS在HMD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6.
氦-氖激光在预防肺出血中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氦-氖激光照射的生物效应对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影响,探索预防肺出血的综合措施。方法 在大鼠肺出血模型上使用氦-氖激光照射,对比实验大鼠的生存率,肺病理,肺指数,分析支气管灌洗液(BALF)中的相关成从九观察超微结构。结果 氦-氖激光照射组较之对照组高提高了造模条件下的大鼠生存率。肺病理,肺指数明显改善并与BAL分析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超微结构显示存活大量不但示出现明显的病理  相似文献   
37.
从正常人肺组织抽提总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出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B、SP-C)基因片段,分别为240bp、110bp。又通过PCR产物的回收、克隆、连接、转化、酶解以及DNA序列分析,证明所克隆的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人成熟SP-B、C的cDNA序列完全一致,未发现有任何突变。提示本研究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得到SP及其与人工合成磷脂重组成有效的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证明RT-PCR技术是很有效的cDNA克隆化手段,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38.
观察人工合成磷脂加牛肺疏水性肺表面活性蛋白质(SP)模拟天然牛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大鼠肺出血效果,结果在肺组织学变化,降低肺指数,肺泡灌洗液蛋白质量,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均优于不加SP组,疗效可与应用天然牛PS组相比拟。  相似文献   
39.
肺表面活性物质(PS)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呼吸功能重要物质,主要成分为多种甘油磷脂和非血源性的肺表面活性结合蛋白质(SP)。由于PS缺乏,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二者死亡率均很高,又无特效治疗。国外率先开展大量的PS基础研究,用外源性PS治疗NRDS取得成功。本研究重点在疏水性肺表面活性蛋白质。  相似文献   
40.
当体内维生素E血浓度<0.5mg/dl时红细胞双氧水溶血率增高。对99例出生体重在正常范围的足月产儿、66例早产儿及17例出生体重<2,500克的足月儿测定红细胞溶血率以诊断是否存在维生素E缺乏。按年龄各分四组(1~7天,8~14天,15~28天,29天~3月)进行观察,发现溶血率增高与三种因素有关:(1)多数发生在29天~3月年龄组;(2)出生体重<2,500克者多见;(3)人工喂养者多见。26例溶血率增高者红细胞数偏低,有4例出现浮肿。给出生体重<2,500克的新生儿预防性肌肉注射维生素E100毫克,于生后第二个月测定溶血率,增高人数的比例明显减少,但人工喂养者仍有部分溶血率增高,故对这类小儿的预防剂量需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