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1.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血管损伤和重塑模型,分析血管缩窄时间与血管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 12只 C57小鼠经异氟烷麻醉后,正中切口,分离左右颈总动脉,采用内径0.3mm的硅胶管,对左侧颈总动脉进行缩窄术,右侧进行对照手术,不做缩窄。在术后2周和4周,各处死6只小鼠,3只用于组织学染色,3只用于RNA和蛋白提取。HE染色观察颈动脉血管的显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颈动脉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定量PCR检测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标志分子的表达;WB检测细胞增殖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 12只小鼠颈动脉缩窄手术都成功,在术后2周和4周取材时,均无明显异常。颈动脉套管2周和4周均能够引起血管重塑,血管重塑的程度与缩窄时间成正相关。颈动脉缩窄能够引起血管外膜增生,晚期引起血管内膜增生。颈动脉缩窄引起血管内膜细胞异常增殖,降低平滑肌细胞收缩型相关分子的表达;增加细胞增殖相关分子的表达。结论 小鼠颈动脉缩窄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血管重塑模型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皮下“Z”字缝合用于大口径鞘管撤除后股静脉穿刺点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3例行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或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患者使用外径为16F的鞘管,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使用外径为27F的鞘管。采用信封法按照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通过“8”字缝合(132例)和皮下“Z”字缝合(131例)2种方式对股静脉穿刺点止血,比较两组患者的缝合操作时间、止血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缝合操作时间、即刻止血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下“Z”字缝合组术后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的生理维度得分[(17.8±1.6)分vs(12.7±2.2)分]、心理维度得分[(33.1±2.7)分vs(26.4±3.5)分]及总分[(84.2±3.4)分vs(73.5±5.6)分]均高于“8”字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皮下“Z”字缝合可实现大口径鞘管撤除后股静脉穿刺点的安全和有效止血,且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国产FlashPiontTM多极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用于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FlashPiontTM多极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头端为螺旋形弯曲状,设有4个消融电极.选用健康实验犬10只,均经股动脉鞘管将FlashPiontTM导管送入右肾动脉主干放电消融2次.术后1个月复查肾动脉造影并处死实验犬,作肾动脉交感神经病理学检查.结果 10只实验犬均顺利完成一侧去肾神经术.术后即刻肾动脉造影未见肾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及夹层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造影见两侧肾动脉均通畅,未发现肾动脉狭窄、夹层等并发症,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肾动脉血管周围交感神经明显坏死.结论 FlashPiontTM多极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设计合理、操作简单,能安全、有效地消融犬肾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14.
文章没做什么修改,你看看还有要修改的地方吗,我再重修,谢谢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性质。 方法 采用高压乳匀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考察脂质纳米粒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及超滤离心法测定包封率;考察了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市售紫杉醇注射液为对照,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 结果 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 25.6 nm ;包封率为( 99.55 ± 0.25 ) % ,载药量为( 1.37 ± 0.78 ) % ;与 5% 葡萄糖溶液或 0.9%NaCl 注射液配伍 8 h 内稳定;安全性良好,无溶血现象;在 0.8 mol·L-1 水杨酸钠溶液中 24 h 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 99.8% 和 99.9% ,释放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紫杉醇注射液与脂质纳米粒溶液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 (mean residence time , MRT) 分别为 1.10 和 1.85 h ,两者 24 h 内药 - 时曲线下面积 (AUC) 分别为 6.78 和 33.6 mg·h·L-1 。 结论 采用高压乳匀 - 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对纳米粒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了药物的渗漏;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均匀;与注射液相比,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显著慢于注射液,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因情绪激动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1 h,于2010年2月6口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急诊就诊.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最高血压为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服氨氯地平5 mg/d,血压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来院就诊时22岁。自诉在出生后100 d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外院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为行经导管介入治疗,至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可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闻及SM5/6级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为膜周部VSD,三尖瓣隔瓣下型,直径约7.8 mm,左心室收缩末内径3.5 c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0 cm,  相似文献   
18.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提高对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认识。方法 结合1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的临床资料和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该病病因不清,临床症状较少且轻微,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发性结节影;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是单细胞原始管腔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内皮细胞源性。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患预后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结论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罕见,极易误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餐前、餐后外周血肥胖抑制素(obesta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ghrelin(一种脑肠肽激素)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16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和14例正常对照者餐前1 h及其中各10例餐后2 h外周血ghrelin、obestatin水平;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餐前胰岛素水平并监测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血糖、血脂、白细胞及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 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餐前外周血ghrelin和obestatin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但ghrelin/obestatin比值却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单纯性肥胖症组和正常对照组餐后ghrelin/obestatin比值均明显低于其餐前(分别P<0.05,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餐前ghrelin/obestatin比值与BMI(r=0.54,P<0.01)、腰围(r=0.39,P<0.05)、总胆固醇(r=0.40,P<0.05)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41,P<0.05)呈正相关;与其它指标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餐前外周血ghrelin、obestatin间比例失衡可能是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慢性哮喘小鼠气道血管生成的变化,探讨其机制.方法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正常对照组、急性哮喘组和慢性哮喘组.通过卵白蛋白(OVA)多次腹腔注射致敏和反复滴鼻激发,建立急性、慢性哮喘小鼠模型.末次激发后24 h处死动物,右肺行灌洗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左肺和气管制备病理切片.病理切片行HE染色和抗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计数气管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血管密度.ELISA法检测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抑素含量.结果(1)急性哮喘组气道血管密度无明显变化;慢性哮喘组气道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急性、慢性哮喘组BALF中IL-4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慢性哮喘组低于急性哮喘组(P<0.01);急性哮喘组IFN-γ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急性、慢性哮喘组IL-4/IFN-γ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慢性哮喘组明显低于急性哮喘组(P<0.05).(3)急性、慢性哮喘组BALF中VEGF和内皮抑素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急性、慢性哮喘组间无明显差异;慢性哮喘组VEGF/内皮抑素比值明显升高(P<0.01),急性哮喘组无明显变化.结论(1)慢性哮喘小鼠气道内血管生成明显增加,急性哮喘小鼠气道内无明显气道血管生成.(2)慢性哮喘小鼠气道血管生成可能与气道内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和血管生成促进因子、抑制因子比例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