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3篇
医药卫生   24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表面涂布抗生素骨水泥的股骨远端肿瘤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抗感染效果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6月2012年6月,79例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在本院行瘤段切除、定制轴心式骨肿瘤假体重建治疗,其中男性51例,女性28例;年龄1446岁(平均21岁),骨肿瘤类型包括骨肉瘤41例,骨巨细胞瘤15例,软骨肉瘤10例,Ewing肉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2例。根据Enneking原发恶性骨肿瘤分期,在64例原发恶性骨肿瘤当中,ⅠA 2例,ⅠB 2例,ⅡA 12例,ⅡB 48例。根据假体表面是否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涂层,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抗感染涂层组(36例)和无抗感染涂层组(43例),抗感染涂层设计为在聚乙烯套上打孔后术中进行抗生素(硫酸庆大霉素)骨水泥涂布。术后随访观察假体周围感染、肿瘤复发和远隔转移,并评价肢体功能情况。[结果]随访350个月(平均25个月),抗感染涂层组无假体周围感染发生,无抗感染涂层组术后5例出现深部感染,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假体感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4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中,9例出现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其中抗感染涂层组局部复发2例,远隔转移2例;无抗感染涂层组局部复发3例,远隔转移2例。最近一次随访,MSTS93功能评分显示抗感染涂层组平均24.6分,无抗感染涂层组平均19.5分。随访期内抗感染涂层组未见假体聚乙烯套表层骨水泥脱落现象。[结论]采用聚乙烯套钻孔并涂布抗生素骨水泥于定制股骨远端肿瘤假体表面的技术能有效控制肿瘤假体重建后感染,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复杂性输尿管石街在临床上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采用Ⅰ期肾穿刺微造瘘Ⅱ期双镜(输尿管镜碎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联合治疗27例复杂性输尿管石街。结果:Ⅰ期B超定位下100%成功完成肾穿刺微造瘘,Ⅱ期双镜联合一次性治疗输尿管石街并肾内结石,清石率92.59%,无术中、术后大出血,无发热及其他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复杂性输尿管石街发生时多伴有患侧多发性肾结石并明显的肾积水、感染发生和肾功能损害,采用Ⅰ期肾穿刺微造瘘Ⅱ期双镜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术前可有效的判断患肾功能,明显减少术中、术后感染、出血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清石率。  相似文献   
83.
背景:对于膝关节周围原发骨肿瘤患者,行肿瘤假体置入和病变切/刮除植骨钢板内固定后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临床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目的:探讨成人膝部原发性骨肿瘤切/刮除行假体置换或钢板内固定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血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首诊为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肿瘤的成年患者,随机入选40例治疗前均无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再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0例,膝部原发性骨肿瘤切/刮除行假体置换或钢板内固定后予以常规护理及物理预防措施;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利伐沙班10 mg/d口服,连续14 d。治疗后1个月随访评价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患者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发生深静脉血栓0例,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提示利伐沙班可有效降低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肿瘤患者治疗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4.
张涛  王臻  郭征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3992-3993
走段骨缺损已成为现代矫形外科较棘手的问题,临床上多采取骨移植进行肢体重建。异体骨来源广泛、大小形状不受限制且具有生物活性能与受体骨发生生物结合。大块异体骨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切除术后肢体重建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但由于免疫反应、处理方法及固定方法的影响,术后仍有感染、骨折、骨不连及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5.
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修复前臂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分析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对前臂节段性骨缺损的治疗效果。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方法:对12例前臂外伤性骨缺损者采用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进行治疗。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由脱肮原大块牛松质骨载体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复合而成,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8-36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5个月,术后无免疫排斥,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和再发骨折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优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75%,植骨术后7、14和21d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术前及自体骨移植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疆异种块型植骨材料为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的良好替代替材料,应用中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组织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86.
脊柱通用钉棒系统在骶骨肿瘤切除重建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采用脊柱通用系统(USS)钉棒系统重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关节稳定性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可行性。方法,采用USS钉棒系统,临床应用于9例骶骨肿瘤。切除骶骨肿瘤,在脊髓减压范围的上一椎弓根(L3或L4或L5)按常规方法置入椎弓根螺钉,将远端螺钉固定于髂骨翼部,置金属棒,植骨及安放横向连接器。结果,术后9例经7-17个月随访,MRI检查无1例肿瘤复发。术前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无一例出现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X线片检查未发现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L5下沉)。结论:采用USS钉棒系统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关节稳定性的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且固定确定。  相似文献   
87.
获取SD仔鼠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6种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琳  刘源  郭征  金岩  王新文  赵宇 《医学争鸣》2003,24(15):1366-1368
目的 :探讨如何以简便快捷的方法获得大量最佳生长状态的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方法 :用 2 .5 g·L -1 胰酶、35 g·L -1 热溶素和 9.0× 1 0 3 U·L-1 Dispase分别在不同条件下处理皮肤标本 ,观察表皮与真皮的分离情况 ,并分别培养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 ,观察比较细胞的贴壁率和克隆形成率 ,通过MTT和BrdU检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 ,并分别用不同方法获得的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结果 :在各种条件下 ,Dispase处理组获得的细胞数量、细胞贴壁率和克隆形成率均优于其他消化液处理组 ,细胞纯度高 ,生长状态良好 ;用其他方法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相似 ,都可成功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结论 :使用9.0× 1 0 3 U·L-1 Dispase可以简便快捷的获得大量生长状态良好的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 ,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合适的消化方法、时间和温度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原代细胞的活力  相似文献   
88.
目的:检测高危骨肉瘤及恶性程度低的骨肉瘤患者的石螬病理切片中环氧化酶-2(COX-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蛋白表达,初步说明其临床区分肿瘤的恶性程度对预后判断上有指导意义。方法:选择近几年诊断明确的高危骨肉瘤及恶性程度低的骨肉瘤各2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OX-2及MMP-7的蛋白表达。结果:高危骨肉瘤组中COX-2和MMP-7的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0.0%和56.0%;低危组中COX-2和MMP-7的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8.0%和24.0%。高危组中COX-2及MMP-7的表达明显高于低危组中的表达,P&;lt;0.05,r=3.98;COX-2及MMP-7的蛋白表达率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年龄有显著性关系,P&;lt;0.05,r=0.921;与患者的性别、肿瘤的大小、肿瘤部位、患病时间、治疗方法、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发病时间等无显著性关系,p&;gt;0.05,r=0.815,COX-2及MMT-7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相关关系。结论:COX-2及MMP-7的蛋白表达在区分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分析骨延长术治疗Ollier病所致儿童肢体短缩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2例因Ollier病所致肢体短缩的患儿,通过应用骨延长技术行矫正治疗,上肢患儿应用Wagner外固定架延长肱骨8.5 cm,下肢患儿应用Orthofix外固定架延长股骨9 cm并矫正內翻成角畸形26°。[结果]2例患儿术后均获得随访,上肢患儿随访5年,下肢患儿随访2年,患肢功能和外观均获得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上肢患儿97%,下肢患儿80%。[结论]骨延长技术是治疗Ollier病所致儿童肢体短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0.
李继庆  袁志  郭征  李发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790-4790,4793
对78例股骨、胫骨骨折的患者,采用矩形髓内钉固定。第1组36例,在钉尾部未行螺丝钉固定;第2组42例,在钉尾部用附加螺丝钉将其固定于股骨或胫骨上。第1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7.4周,其中有6例退钉。第2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4.2周,2例退钉。结果表明用附加螺丝钉固定其钉尾部,可以有效防止矩形钉退钉这一常见的并发症,并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