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出现三叉-心脏反射(TCR)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次开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麻醉监测,分为无TCR组63例和TCR组16例,比较两组基线情况、术前合并症及手术累及三叉神经分支的差异。分析术中发生TCR患者的处理措施及近期预后。结果 (1)TCR组高血压病史比例31.2%(5例)高于无TCR组的7.9%(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3,P0.05)。(2)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过程中,TCR组16例患者共出现TCR 19次。操作前基线心率(74±10)次/min,TCR发生时心率降至(51±6)次/min;基线平均动脉压为(102±13)mm Hg,TCR发生时平均动脉压为(74±8)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CR出现后停止操作,患者心率和血压自行恢复4例次,应用药物15例次,其中应用阿托品12例次,剂量为0.2~0.5 mg;应用麻黄素3例次,剂量5~10 mg。患者心率及血压在20 s内或给药后20 s内恢复至基线水平;患者术后至出院时,无TCR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结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若发生TCR,需尽早选择性使用抗胆碱能类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TCR发生的危险因素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28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0岁50例(老龄组),70岁236例(低龄组)]均采用患侧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术侧面部麻木感、术侧听力下降、脑脊液漏、手术切口愈合欠佳、颅内感染、脑积水;采用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BNI)三叉神经痛分级评价疼痛缓解;记录随访期间复发率。结果 286例患者中36例(12.59%)出现术后并发症,低龄组29例(12.29%),老龄组7例(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740),为术侧面部轻度麻木感18例(6.29%)、术侧听力下降13例(4.55%)、脑脊液漏1例(0.35%)、手术切口愈合欠佳1例(0.35%)、颅内感染2例(0.70%)和脑积水1例(0.35%)。随访29.43个月,随访的216例低龄组患者中170例(78.70%)疼痛完全缓解(BNI分级Ⅰ级),10例(4.63%)疼痛部分缓解(BNI分级Ⅱ~Ⅲ级),14例(6.48%)疼痛无缓解(BNI分级Ⅳ~Ⅴ级),22例(10.19%)复发;随访的44例老龄组患者中35例(79.55%)疼痛完全缓解(BNI分级Ⅰ级),2例(4.55%)疼痛部分缓解(BNI分级Ⅱ~Ⅲ级),1例(2.27%)疼痛无缓解(BNI分级Ⅳ~Ⅴ级),6例(13.64%)复发,组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0,P=0.675)。Kaplan-Meier曲线显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均逐渐下降。结论单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未出现死亡或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2抑制因子、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者的表达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垂体瘤组织标本中MMP-2、TIMP-2、CD147蛋白水平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应用半定量图像分析方法计算MMP-2、TIMP-2、CD147阳性细胞占全部肿瘤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影像学证实,60例垂体瘤患者中,30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在侵袭性组垂体腺瘤标本中,28例(93.33%)MMP-2表达为阳性、27例(90.00%)CD147表达为阳性、11例(36.67%)TIMP-2表达为阳性;在非侵袭性组垂体腺瘤标本中,13例(43.33%)MMP-2表达为阳性、11例(36.67%)CD147表达为阳性、27例(90.00%)TIMP-2表达为阳性.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MP-2、CD147的表达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MP-2、CD147的表达(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中TIMP-2的表达显著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TIMP-2的表达(P《0.01).结论 MMP-2、CD147蛋白水平高表达,以及TIMP-2蛋白水平低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MMP-2、TIMP-2、CD147可以作为判定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高压氧治疗外伤后脑脂肪栓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用高压氧配合传统药物治疗外伤后脑脂肪栓塞的机制和对病人愈后的影响。方法 总结 13例外伤后脑脂肪栓塞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2例病人治愈 (93% ) ,1例好转 (7% )。结论 早期采用高压氧配合传统药物治疗外伤后脑脂肪栓塞 ,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颅骨修复体数字化塑形在颅骨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因创伤及手术等因素造成的颅骨缺损的修复,在形态上要做到与原缺损部位一致十分困难。目前用于颅骨修复的材料很多,如自体颅骨、有机玻璃、骨水泥、及钛合金材料等。由于钛合金材料无毒、致炎及致敏性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生物蜕变性、且耐腐蚀性高等优点,目前越来越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颅骨缺损区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而且术前或术中进行传统模具和手工制作往往与缺损区不十分匹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伴颈枕融合的内镜经口入路切除齿状突治疗颅底凹陷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具有难以缓解的延颈髓交界区压迫症状病人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颈痛、肢体感觉异常、脊髓性四肢轻瘫。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后半脱位的游离齿状突压迫颈枕交界区。病人均在没有颈枕后固定和骨性融合的情况下实施内镜经口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结果病人经单纯内镜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后均成功获得颈枕交界区减压,且术后清醒即拔除麻醉插管,未行气管切开或术后置入胃管。本组病例术后未出现鼻咽反流、脑脊液漏、局部感染或脑膜炎等术后并发症。术后CT和MRI显示齿状突全切除和颈枕交界区充分减压。随访1~5年,未见颈枕交界区不稳定,且病人神经功能均显著恢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是到达寰椎和齿状突最近、最直接的手术入路。该入路在实现齿状突完全切除、颈枕交界充分减压的同时,不需要行颈枕后固定及融合,不要求气管切开,不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占位性病变(附1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干占位性病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6年手术治疗的13例脑干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肿瘤影像学特点及生长模式和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脑干不同位置、不同类型肿瘤生长模式不尽相同。本组镜下判断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死亡1例。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脑干肿瘤,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方法得当,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性,43岁。2006年9月5日因头部钢筋贯通伤后1h入院。查体:嗜睡,左顶枕部可见一锈蚀钢筋穿入颅内,外露长度约80cm,钢筋直径约2.5cm,局部皮肤肿胀,伤口周围有约4cm×5cm皮下血肿。左侧外耳道及口腔内有血性液体流出。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存在。右侧肢体肌力Ⅱ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右侧肢体Babinski征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其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286例单纯行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采用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BNI)三叉神经痛分级评价疼痛缓解;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术侧面部麻木感、术侧听力下降、脑脊液漏、手术切口愈合欠佳、颅内感染、脑积水;记录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三叉神经痛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86例患者中术后18例(6.29%)出现术侧面部轻度麻木感,13例(4.55%)术侧听力下降,1例(0.35%)脑脊液漏,1例(0.35%)手术切口愈合欠佳,2例(0.70%)颅内感染,1例(0.35%)脑积水。随访期间26例(9.09%)失访,13例(4.55%)术后疼痛无缓解,13例(4.55%)术后疼痛部分缓解,234例(81.82%)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34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患者平均随访31.29个月,1例(0.35%)死于心脏病,28例(9.79%)复发。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术后1年复发率5.4%、术后3年15.2%、术后5年21.2%。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BNI分级Ⅴ级是三叉神经痛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85,95%CI:1.063~5.353;P=0.03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无死亡或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颞下窝硬膜外三叉神经鞘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9年7月采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对8例颞下窝硬膜外三叉神经鞘瘤(Jefferson's D型)患者实施了外科治疗.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31~62岁,平均27.6岁.其中,面部麻木6例,头痛3例,视力减退3例,听力减退3例,画部感觉障碍2例,咀嚼肌运动障碍并萎缩1例,鼻塞1例,牙痛1例,耳鸣1例,嗅觉障碍1例.术后定期随访,复查MRI.结果 8例患者均为完全切除(全切除率100%),手术时间40~120 min,术中出血300~1500 ml,平均出血量为543.8 ml.术后5例患者切除肿瘤后有鞍旁及颞下颅底骨质缺损,在3.0 cm×2.5 cm左右.术后患者头痛症状均消失,4例患者面部麻木无明显改善,2例术前有视力减退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0~6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可以完全切除侵犯颞下窝硬膜外的三叉神经鞘瘤,该入路具有简便、视觉效果好、微侵袭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