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2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其磷酸化水平与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临床治疗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NSCLC患者75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其肿瘤组织中EGFR和磷酸化EGFR(p-EGFR)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肺癌生物学特征及疗效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EGFR表达阳性率达78.67%,p-EGFR阳性率为56.00%,均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EGFR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而p-EGFR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密切相关,低分化肿瘤细胞、发生肿瘤转移者的肿瘤组织、晚期肿瘤组织中的p-EGFR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同时,p-EGFR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密切相关,p-EGFR表达阴性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阳性者。结论:EGFR的磷酸化形式在判断NSCLC疾病进展及临床疗效时可能更有实用意义,在评估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判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湖北海棠总黄酮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和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分组,复制两种不同肝损伤模型,每种动物模型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联苯双酯125mg·kg~(-1))、湖北海棠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1. 68、0. 84、0. 42g·kg~(-1)),每组10只,雌雄分开饲养,灌胃给药。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阳性组给予联苯双酯,治疗组灌胃不同剂量湖北海棠总黄酮,连续7天,末次给药2h后,腹腔注射按0. 1mL·10 g~(-1),0. 1%的CCl_4橄榄油溶液。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小鼠,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日上午给予56°北京二锅头(10mg·kg~(-1))灌胃,下午给予湖北海棠总黄酮干预治疗,连续7天。所有实验组小鼠在末次给药后8h后取材,检测肝脏指数,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HE染色治疗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在两种急性肝损伤模型中,与模型组比较,湖北海棠总黄酮不同剂量组均能够降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P 0. 01),改善小鼠肝脏病理损伤。结论湖北海棠总黄酮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和酒精致急性肝损伤小鼠均具有明显的肝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3.
我们通过反复试验,将微波技术应用于冷冻切片中且对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4.
目的构建人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2,PAR2)RNA干扰(RNAi)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探讨PAR2在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方法根据PAR2基因信息,设计4条PAR2 RNAi片段及1条阴性对照片段,western blotting筛选有效干扰片段,于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干扰效率。PAR2激动剂(PAR2-AP)刺激感染后的SW620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Transwell试验分别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构建的PAR2-RNAi慢病毒颗粒感染SW620细胞后,PAR2 mRNA及蛋白表达均被明显抑制。与对照相比,PAR2-AP不能促进感染后的SW620细胞增殖,细胞各周期比率未见明显差异,迁移试验结果显示穿膜细胞数也未见明显增多。结论成功构建的PAR2-RNAi慢病毒颗粒能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SW620的PAR2表达,进而阻断PAR2-AP对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促进效应,证明PAR2在SW620细胞增殖与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子宫颈周围支持韧带内自主神经的走行。方法分别切取3具成年女性尸体双侧的主韧带、宫骶韧带和膀胱宫颈韧带,用通用的神经标记物(S100)对各韧带不同部位切缘的神经分布做免疫组化定位分析。结果主韧带平均长度为5.0cm,距子宫颈4.5cm处,神经主要分布于韧带的中部;距子宫颈3.0cm和2.0cm处,神经主要位于韧带的中下部,并靠近腹侧;距子宫颈0.5cm处,神经走行于韧带的尾侧腹侧面。宫骶韧带平均长度为6.5cm,距子宫颈6.0cm处,神经主要分布于韧带头侧内侧面;距子宫颈4.5cm、3.0cm和1.5cm处,神经主要位于韧带的中部和下部,并靠近外侧;距子宫颈0.5cm处,神经走行于韧带的尾侧外侧面。膀胱宫颈韧带平均长度为2.3cm,在距子宫颈2.0cm、1.5cm、1.0cm和0.5cm处,神经均主要分布于膀胱宫颈韧带深层的膀胱静脉内侧。结论主韧带内神经在盆腔壁侧由从韧带的中部起始向内向下向前走行至子宫颈;宫骶韧带内神经由盆腔壁起始向前向外向下走行至子宫颈;膀胱宫颈韧带内神经主要分布于韧带深层的膀胱静脉内侧。  相似文献   
46.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及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了近2年间205例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组I:2003年125例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组II:2004年80例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结果临床实践中房颤接受抗凝治疗达到标准的比例很低。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较多,但剂量偏少,接受华法令治疗者很少。结论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和房颤患者对房颤并发栓塞的危害性的认识及正确的抗凝治疗观念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心功能指标上的差异。方法对收治217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需患者,根据有无房颤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左房(LA)、右房(RA)、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结果房颤组患者无论是左房还是右房,均明显大于非房颤组患者房颤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低于非房颤组房颤组;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明显低于非房颤组。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患者心功能受损重于非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48.
目的:系统评价扶正散结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EC)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中有关扶正散结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EC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9.
【摘要】目的: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BIR)及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是否可以在80 kV低剂量儿童脊柱CT扫描中获得符合诊断标准的图像,以减少放射线对患儿的损伤。方法:连续选取36例因脊柱病变需要复查脊柱CT的患儿行80kV,50mA低剂量扫描作为观察组,将所得的原始数据分别重建为0.625mm的MBIR图像、ASIR图像、FBP图像。所有患儿治疗前的脊柱CT检查为对照组,扫描管电压120kV,余扫描参数不变,图像重建为0.625mm的FBP图像。四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由2名医师分别采用1~4分制(3分合格,4分最好)评价图像主观噪声及椎体结构显示能力;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为测量L1椎体以及同层面背侧肌肉的CT值及噪声值,并计算椎体的SNR及CNR。同时并记录两次检查剂量报告表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图像的主观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图像以及观察组的MBIR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客观噪声结果:观察组MBIR、ASIR、FBP以及对照组FBP图像分别为17.35±2.70、50.89±4.24、76.68±7.11、28.49±3.25,信噪比分别为5.75±1.05、2.74±0.41、1.90±0.28、4.19±0.43;对比噪声比分别为8.14±0.91、2.74±0.38、1.892±0.33、4.46±0.86;观察组放射剂量CTDIvol、DLP分别为(0.77±0.02)mGy,(51.28±11.67)mGy·cm,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5.47%,64.76%。结论:应用80kV低剂量儿童脊柱CT结合MBIR可以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达到减少患儿放射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50.
目的:筛选小茴香挥发油成分变化最剧烈的加速氧化环境,并筛选其最佳抗氧化剂种类及浓度,为小茴香挥发油稳定性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茴香挥发油,以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和过氧化值(POV)为评价指标,运用响应面法考察偶氮脒类引发剂V50(AAPH)和亚铁离子(Fe2+)的质量浓度、温度对小茴香挥发油成分及氧化产物的影响,筛选挥发油成分变化最剧烈的氧化环境,利用单因素试验优选抗氧化剂种类及浓度。结果:小茴香挥发油成分变化最剧烈的氧化条件为温度42. 5℃,AAPH质量浓度1 g·L~(-1),Fe2+质量浓度20. 85 mg·L~(-1);浓度为0. 2 mol·L~(-1)和0. 8 mol·L~(-1)的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均可有效改善小茴香挥发油的稳定性。结论:在加速氧化环境下,小茴香挥发油萜类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但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可有效改善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