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19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01.
背景:祖国医学中"肾主骨"的理论符合现代医学骨代谢调节机制,依此"阴中求阳法"和"阳中求阴法"理论研制的补肾复方在治疗骨质疏松症虽取得较好效果,但是滋补肾阴药与温补肾阳药配伍比例需要进行骨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目的:对比观察依照阴中求阳法组成的补肾方药中滋补肾阴药与温补肾阳药不同配伍比例对卵巢切除所致骨质疏松大鼠的治疗作用,以探讨它们之间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2009-01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3个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未曾交配)90只,只随机分成9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组、91组、82组、73组、64组、55组、补肾复方组,每组10只.补肾方药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方法: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不造模,其余各组均切除卵巢造成骨质疏松症模型.91组、82组、73组、64组、55组分别按补肾阴药地黄:补肾阳药淫羊藿为9:1,8:2,7:3,6:4及5:5的比例配伍;生药含量均为960 g/L,每天灌服7 μL/g.补肾复方组按照地黄:淫羊藿:淮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于8:4:4:3:3:3的配伍比例制成的口服剂,生药含量约为1 010g/L,每天灌服7 μL/g,以上给药,1次/d,连续6 d,休息1 d后,再连续灌服6 d,如此至3个月止;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灌服等容积的蒸馏水.于卵巢切除1周后给药.主要观察指标:3个月后处死大鼠.普通光镜下观察骨小梁体积百分比、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及骨小梁形成表面百分比.荧光镜下观察活性生成表面百分比、骨小梁矿化率及骨小梁骨生成率.结果:9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切除卵巢3个月后,大鼠胫骨骨小梁体积百分比显著降低,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以及骨小梁形成表面百分比、活性生成表面百分比、骨小粱矿化率、骨小梁骨生成率皆显著增高.给药3个月后,与切除卵巢模型组比较,给大鼠灌服不同配伍比例滋阴药和温阳药组成的补肾方药3个月后,均能使上述指标发生逆转,但程度有所不同,补肾阴药地黄和补肾阳药淫羊藿配伍比例之中以7:3比例为最明显.结论:根据"阴中求阳法"理论组成的补肾方剂,滋补肾阴药与温补肾阳药不同配伍比例对卵巢切除所致的骨质疏松均有明显的治疗作川,补肾阴药和补肾阳药配伍比例应该是"补阴药"大于"补阳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2.
简要介绍目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和抗菌谱,概括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从微生物学的角度阐明药敏试验的意义,旨在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药物,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而给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临床送检标本中首次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 E )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海军总医院送检标本中首次分离的PAE ,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271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痰标本检出率占首位,高达77.1%。PA E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达到38.4%和26.9%,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替坦、呋喃妥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高达97.1%、98.2%、97.9%、99.4%、96.4%、100.0%、100.0%。结论应加强多重耐药PA E的动态监测,增强对各临床科室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医院2007-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2007-2011年医院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6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分离铜绿假单胞菌1 295株,鲍氏不动杆菌774株,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两种菌的痰液标本平均检出率分别为81.7%和86.4%;病区分布集中于高压氧科、呼吸内科、ICU,约占5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有较好的药敏活性,耐药性均<15.0%;而对头孢呋辛酯则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耐药率均>70.0%;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有较好的药敏活性,平均耐药率为4.4%;其次是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平均耐药率分别为38.0%和25.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是医院最常见的非发酵菌,其耐药性高,及时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对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技术,设计河豚毒素(TTX)小分子拮抗肽,分别用免疫学方法和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技术,对TTX的空间结构进行了优化;用分子对接确定了TTX关键位点;用分子模建设计了3个能与TTX结合的小分子拮抗肽;分别用竞争ELISA进行免疫学筛选;用动物实验进行中和活性测定。结果成功设计了3个针对TTX的小分子拮抗肽并进行了多肽合成,用竞争ELISA筛选到针对TTX的小分子拮抗肽P2,拮抗肽P2浓度与TTX的结合能力成正比。动物实验中,针对TTX的小分子拮抗肽P2对注射2.5倍半数致死剂量TTX昆明小鼠的保护率为25%,起到了一定解毒效果。结论获得了能与TTX特异性结合的中和性小分子拮抗肽,TTX浓度达到4.05μg/mL(LD50的2.5倍),TTX拮抗肽P2对实验组小鼠的保护率为25%。  相似文献   
106.
中国某海域海鱼弧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从中国某海域海水中分离出的海鱼弧菌的致病性。方法:分为①毒力实验组:35只二级昆白小鼠随机分为4组,②伤口感染实验组:35只SPF小鼠,腿部致伤后随机分为4组;观察小鼠一般状况、血常规、血培养、脏器细菌培养、伤口分泌物培养、脏器和伤肢病理光镜检查,并将鼠体内分离的菌株和实验前菌株进行核酸指纹图比较分析,确认细菌来源。结果:①毒力实验:海鱼弧菌组(海组)腹腔注射细菌悬液后一般情况差,持续24h,病理学检查见多脏器水肿、变性。②伤口感染实验:伤口感染阳性率为100%,病理学检查伤肢皮下及横纹肌可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有蜂窝织炎形成。结论:自中国某海域分离出的海鱼弧菌在10^6CFU/ml时,具有感染能力,可致实验鼠的伤口感染。  相似文献   
107.
与妊娠有关的病理产科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容易诱发缺氧、酸中毒、大出血、微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若能及时发现并去除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护理措施,常能明显改善预后,对保护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8.
109.
肝移植患者细菌感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肝移植患者的菌群感染特点及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2004年12月期间肝移植患者所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15例肝移植患者的各种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细菌44株,G-杆菌占63.6%(铜绿假单胞菌居多),G 球菌占27.3%(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同时药敏结果表明G-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泰能、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和丁胺卡那敏感性较好,而对头孢三代、氨曲南和奥格门丁耐药性较高;G 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无耐药株,而对青霉素耐药性高达90%。结论:加强对肝移植病人的细菌监测,指导临床有效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了解东南沿海海域细菌分布之特征,观察致病菌的伤口感染特征.方法:经大范围海水采集后行海洋细菌增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同时进行单一优势细菌的小鼠毒力实验和伤肢感染实验,并行组织病理光镜检查.结果:(1)共分离出34种203株细菌,其中弧菌科159株(78.33%),肠杆菌科24株(11.82%),非发酵菌15株(7.39%),革兰阳性球菌3株(1.37%),厌氧菌2株(0.99%).(2) 对2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依次为亚氨培南、奈替米星、左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对头孢唑啉和氨苄西林敏感性差.(3)4种优势弧菌的细菌毒力实验发现,小鼠肠、肺、肝、肾脏组织细胞水肿、变性、灶性坏死.毒力强度依次为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海鱼弧菌、霍利斯弧菌,副溶血弧菌可致败血症.(4)通过建立小鼠伤肢感染模型,观察优势弧菌的伤口感染能力,发现实验鼠皮下及横纹肌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可形成蜂窝织炎.结论:菌谱调查结果涵盖了该海域及海岸带细菌分布的特征.动物实验数据证实了4种优势弧菌的毒力和伤口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