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医药卫生   168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糖皮质激素对兔脑、肺和肝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研究地塞米松(Dex)对兔脑、肺、肝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静脉注射Dex5mg/kg后兔肺、肝胞液GR的结合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01,脑胞液GR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糖皮质激素(GC)对兔不同靶器官GR的调节存在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2.
肺部隐球菌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37岁。咳嗽、头痛、发热 14天。体检无阳性体征。胸部 X线片及胸部 CT示右肺上叶占位病变 ,头颅 CT未发现异常。入院诊断为右肺上叶肺癌 ,于 1999年 6月 3日行右侧开胸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上叶尖后段 ,大小3cm× 6 cm× 7cm,质地中等 ,肿块与胸壁紧密粘连 ,行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应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系统评估心胸外科监护病房(CSICU)中患者的疾病危重程度并判断其预后.方法 连续观察入CSICU资料完整的患者320例,按Knaus法进行APACHE Ⅱ评分,并计算出各患者的预计死亡危险度.结果 320例患者APACHEⅡ评分范围3~35分(平均18.8±11.1分).生存305例,评分16.9±6.5分;死亡15例,评分21.2±4.7分.生存与死亡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APACHE Ⅱ评分与预计死亡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7,P<0.01).当APACHE Ⅱ评分大于25分时,预计与实际死亡率均明显升高,提示预后较差.不同疾病类型各组间APACHE Ⅱ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1)APACHE Ⅱ评分系统可应用于CSICU,作为评估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2)预计与实际死亡率之间的差异,可评价CSICU的治疗、监护质量;(3)APACHE Ⅱ评分还可为合理利用CSICU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内肌浆网Ca2 转运功能变化的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19例风心病患者(风心病组)和6例意外脑死亡者(对照组)心肌肌浆网钙泵蛋白和兰尼碱受体含量,同时采用草酸盐易化的肌浆网Ca2 摄取法测定两组心肌肌浆网的Ca2 摄取功能,采用测定“裸露”心肌束的咖啡因敏感性方法测定风心病患者心肌肌浆网的Ca2 释放功能。结果:风心病组钙泵蛋白和兰尼碱受体相对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显著减少23%(P<0.01)和10%(P<0.05),心肌匀浆肌浆网Ca2 摄取量和摄取率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并且风心病患者钙泵蛋白相对含量变化与肌浆网Ca2 摄取率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1,P<0.01),“裸露”心肌束的相对Ca2 释放速率变化也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且与兰尼碱受体相对含量变化密切相关(r=0.67,P<0.05)。结论:风心病心肌细胞内肌浆网Ca2 摄取和释放功能下降的机制主要与肌浆网的Ca2 摄取和释放蛋白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5.
巨大左心室病人心脏瓣膜手术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巨大左室(舒张期末直径,EDD>7.0cm)病人心脏瓣膜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114例巨大左室病人心脏瓣膜手术的随访资料.全组术前平均左室收缩期末直径(ESD)(5.91±0.57)cm,EDD(8.15±0.62)cm.手术施行二尖瓣置换(MVR)和(或)二尖瓣成形术(MVP)(MVRP)28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DVR)55例.结果 随访0.5~9年,累计随访344病人-年,失访13例,随访率为88.60%.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59%病人-年,其中出血、栓塞和人工瓣心内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0.58%病人-年、0.87%病人-年和0.29%病人-年.晚期病死率为3.48%病人-年.DVR组显著高于MVRP组和AVR组(P<0.05).术后1、3、5和8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17%病人-年、88.66%病人-年、84.5%病人-年和84.5%病人-年,MVRP组和AVR组显著优于DVR组(P<0.05).长期生存89例,心功能Ⅰ级68例、Ⅱ级15例和Ⅲ级6例.结论 加强术后随访期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和心功能支持,有助于提高巨大心室病人心脏瓣膜手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6.
白细胞过滤防止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白细胞滤过器 (LDF)在手术中消除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探讨LDF在体外循环 (CPB)中 ,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 在猫CPB模型 (2 0只 )基础上应用LDF ,LDF的预充量为(10 .1± 1.7)ml,滤过速度为 (4 .3± 1.2 )ml/min。采用电子自旋共振 (ESR)法及硫代巴比妥酸(TBA)法 ,测定心肌氧自由基产量的变化 ,以及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的变化。结果 滤过后白细胞滤除率为 (0 .93± 0 .0 5 ) % ,实验组较对照组氧自由基产量明显降低 (0 .2 0 8± 0 .0 13) %、(0 .0 81±0 .0 0 7) % (P <0 .0 1) ,MDA的变化为实验组 (0 .5 2 2± 0 .0 32 ) μmol/g蛋白 ,对照组为 (1.72 5± 0 .0 76 )μmol/g蛋白 (P <0 .0 1)。同时心肌超微结构显示实验组的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 结论 应用LDF能明显减低心肌再灌注损伤 ,起到了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7.
探讨法乐四联症合并一例肺动脉缺如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后处理。方法四联症合并一肺动脉缺如7例,2例因左室或周围肺动脉发育不而先行体肺分流术,术后6个月及8个月再行矫正术。矫正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用带单瓣的心包片跨瓣环加宽右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28.
风湿性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根据三尖瓣不同类型病变,探讨对三尖瓣器质性病变比较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分析,依据不同病理改变决定手术方式,行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53例。以瓣环扩大、瓣叶增厚、关闭不全为主的患者采用改良Kay法或节段性DeVega成形术;交界粘连融合以狭窄为主则切开交界融合,切开处以小垫片缩环,交界对拢缝组成统一瓣;成形失败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采用改良Kay法或节段性DeVega成形术43例,切开粘连交界对拢缝合5例,置换生物瓣1例,机械瓣4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50例,随访时间5个月-9年,随访率为94%,其中1例5年后死于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无反流41例,轻至中度反流8例。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44例,Ⅲ级5例。结论;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绝大部分均可采用瓣膜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的远期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9.
儿童瓣膜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87例儿童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其中男58例,女29例,年龄4-14(平均10.2)岁,其中二尖瓣置换36例,主动脉瓣置换1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6例,主动脉瓣成形13例,二尖瓣成形19例。所用心脏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期处理三尖瓣关闭不全41例,室间隔缺损23例,房间隔缺损9例,佛氏窦瘤破裂8例,动脉导管未闭3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7例,呼吸衰竭3例,心律失常5例。早期死亡4例,病死率4.60%。随访0.5-14.5(平均6.51)年,晚期死亡3例,病死率3.61%。儿童瓣膜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时,首先应尽量选择瓣膜成形术;对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者,瓣膜尽量选用成人型号,术后常规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并要重视对患儿术后风湿活动的治疗。  相似文献   
30.
随着心脏内外科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的范围日益扩大。但重危瓣膜病患者,由于心肌严重损害引起的血液动力学障碍,继发重要脏器的功能紊乱,外科手术治疗的死亡率仍高。作者自1978年12月~1990年1月,为重症或急症二尖瓣病患者施行二尖瓣置换术217例。按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及二者不同的联合形式,引起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