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3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目的 观察Q开关红宝石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对黑素代谢的作用.方法 将6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3组:药物组(口服氨甲环酸500 mg/d,疗程6个月)、激光组(Q开关红宝石激光,每2周1次,疗程2个月)、联合组(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方法及疗程同其他两组),比较治疗后三组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ASI)、疗...  相似文献   
73.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血疏口服液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内血肿吸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84例高血性压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将其分为脑血疏口服液组(41例)和基础治疗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吸氧、止血、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基础疾病治疗和对症及支持治疗等,其中脑血疏口服液组患者在发病72 h以内接受脑血疏口服液口服或经鼻饲给药,2组患者均治疗10 d。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采用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观察并计算脑内血肿体积,同时记录治疗期间脱水降颅压药物和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和脑内血肿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脱水降颅压药物和降压药物使用率均无显著差异(P=0.529,P=0.898);治疗10 d后,2组患者的脑内血肿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但仅脑血疏口服液组患者的脑内血肿体积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脑血疏口服液组患者治疗10 d后的脑内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基础治疗组(P=0.04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血压与治疗前后脑内血肿体积及脑内血肿吸收量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可缩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内血肿体积,促进脑内血肿吸收,而对脱水降颅压药物和降压药物的使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磷酸二酯酶(PDE)亚型活性变化,探讨影响其因素.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第1、4、8、15天检测血小板PDE活性、环核苷酸含量、[Ca2+]I水平,并以10例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第1、4、8天时血小板PDE2、PDE3亚型活性降低,环腺苷酸(cAMP)含量降低,胞浆[Ca2+]I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E5亚型活性及环鸟苷酸(cGMP)含量则无明显变化.相关分析显示,PDE2活性、PDE3活性与cAMP含量、[Ca2+]I水平均无相关关系,cAMP含量与[Ca2+]I水平间呈负相关关系(R2=0.921,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胞浆cAMP含量降低,[Ca2+]I水平升高,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血小板PDE2、PDE3通过降低活性、减轻cAMP降低程度、抑制血小板活化而在脑梗死急性期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5.
髋臼内陷放置人工髋臼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髋臼内陷技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的适应证、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2月~2007年4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7例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术中采用髋臼内陷技术重建髋臼,记录术中髋臼底截骨面大小,髋臼底内移的深度。术后观察髋臼内陷后人工髋臼的骨长入、截骨面植骨愈合及Harris评分。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3~38个月,术后所有截骨面及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人工髋臼无移位、松动,髋臼床与人工髋臼有明显的骨长入,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7±3.14)分增加至术后(87.24±5.62)分(P0.01)。结论与采用大块植骨重建髋臼的方法相比,髋臼内陷技术能明显简化手术操作,增大自体活骨与人工髋臼的接触面,利于术后骨长入及对人工髋臼的生物固定,有望减少人工髋臼的无菌性松动,提高人工髋关节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6.
目的将可吸收材料聚-D,L-乳酸(PDLLA)制成腰椎间融合器,通过临床应用研究,观察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为进一步加以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将可吸收腰椎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疾病患者的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术后随访6月,行VAS评分、JOA评分、X线及CT三维重建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局部反应、并发症、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改善、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可吸收椎间融合器(Lumbar Absorbable Design Fu-sion Cage LADFC)的降解情况,评估腰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月,术后无明显局部反应;植骨融合率3个月为92.3%,6个月为100%;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CT值术后1周与术后3月及与术后6相比无显著性差异;VAS评分、JOA评分结果均显示术后6月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临床评估良好。结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能够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症状;具有良好的植骨融合率,对植骨融合无明显的负面影响,能够逐步降解、吸收,被骨组织替代,但所需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有机磷中毒药物停用的最佳有效时间。方法回顾总结近几年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在24h内停用解毒药物的效果分析。结果轻中度中毒患者在24h内停用解毒药物后再观察24~72h不再出现中毒症状,治愈出院。重度中毒患者中有2例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在观察治疗中也是在24h内不再应用解毒药物,配合机械通气等治疗其中1例15d治愈出院,另1例24d治愈出院。治疗期间及出院随访中无1例反跳事件发生。治愈率100%。结论除剧毒类药物外,有机磷中毒患者可在24h内停用解毒药物,安全有效,无反跳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8.
miem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其对基因表达进行转录后调控,在许多疾病中都有异常表达,是疾病发生的总"开关".与正常皮肤组织和其他炎症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比较,银屑病皮损有特异性microRNA表达异常.研究这些特异性microRNA在银屑病中的作用,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阐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27例,其中12例采用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25~56岁);B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23~6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且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所有患者均于麻醉状态下行体位复位,B组行后路常规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A组在B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9个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为0.089±0.036,B组为0.023±0.048(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为(9.88±7.69)°,B组为(5.19±3.24)°(P<0.05);伤椎前柱高度的变化:A组为(39.3±5.2)%,B组为(20.6±6.5)%(P<0.05).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 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80.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对神经根变异的探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神经根变异情况,防止出现术中神经根损伤。方法:回顾分析自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应用M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4例,其中男452例,女272例。对术中发现存在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术中所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37例神经根变异,发生率为5.1%。与术前的临床表现吻合,全部神经根变异患者均在MED下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损伤。结论:仔细探查及分离突出髓核周围神经根发出情况.确定有无神经根变异是防止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发生神经根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