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选取2008~2009年在该院分娩的无产前抑郁症的120例初产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自编心理社会因素调查表对产妇产后的抑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8.33%,而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居住条件、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产后睡眠情况等的不同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心理社会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影响不容忽视。临床上,我们应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对已经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干预,从而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正确诊断脑肿瘤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处理和治疗.MRS是目前唯一无创伤性的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改变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为传统的影像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补充.现就MRS的原理及MRS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对孕妇及围产儿的影响.方法 分析90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初产妇、年龄≥35岁的孕产妇、BMI>24 kg/m2、双胎或多胎妊娠的孕产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经产妇、年龄<35岁的孕产妇、单胎妊娠的孕产妇;32~34周胎龄围产儿的死亡率、窒息率均明显低于≤32周和34~38周胎龄围产儿的死亡率、窒息率.结论 加强妊娠期妇女的孕期保健教育,及时检查,及时合理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可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34.
针刺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导引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内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为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共30只,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捆绑对照组,每组15只。金黄地鼠经驯化后进入自由运行状态,在恒定黑暗第3天于近似昼夜时间(CT)9:00,15:00,21:00分别给予电针、捆绑刺激,每个时间点5只动物。各方法治疗2小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中c-Fos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并对此进行计数,采用q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只金黄地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针刺组与捆绑对照组比较在CT9:00和CT21:00可使视交叉上核内c-Fos表达显著增加(85.50±11.21,42.50±5.32,q=43.00,p<0.01;52.00±2.94,38.50±3.87,q=13.50,p<0.01)。结论针刺在CT9:00及CT21:00可使c-Fos表达增加,说明针刺对c-Fos表达的影响在主观白天及主观夜间的后半期。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针刺足三里穴对炎性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香草酸瞬时电位受体4(TRPV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清洁级的雄性SD大鼠驯化7 d后,进行基础痛阈筛选,然后按痛阈结果随机分组为造模组36只、空白组18只,造模组在右足足垫部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1 mL,空白对照组注射0.1 mL生理盐水。造模成功的大鼠又按照基础痛阈随机分为模型组18只和针刺组18只,每组按照不同的处理时间又分为ZT8(15:00)、ZT16(23:00)2个时间亚组,每组9只。在2个时间点进行处理,针刺组在相应时间点手针针刺患侧足三里30 min,其间每5 min捻转1 min,频率为120次/min,模型组、空白组捆绑固定30 min,不做其他处理,1次/d,共治疗7 d。在第7天治理结束后检测相应时间点大鼠的痛阈,痛阈检测后取材,提取大鼠腰椎4~6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以及脊髓中TRPV4的表达。结果①在ZT8时间点:模型组大鼠与空白组相比,背根神经节中TRPV4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针刺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ZT16时间点: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炎性痛能够诱发大鼠脊髓和背根局部神经节TRPV4蛋白表达的上调;针刺足三里穴能够调节炎性痛大鼠脊髓与背根神经节TRPV4的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36.
胃泌素研究进展:从受体到药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泌素是一种非常重要、具有激素(分布于胃肠系统)和神经肽(分布于神经系统)双重功能的肽类。胃肠道胃泌素已不仅局限于它的促泌酸作用,调节细胞生长及营养作用被认为是胃泌素最重要的功能。胃泌素受体拮抗剂在胃肠道肿瘤、消化性溃疡、高胃泌素血症等的应用价值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7.
目的:揭示针刺调整金黄地鼠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时相特征。方法:采用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方法模拟慢性轮班工作复制昼夜节律紊乱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电针"百会"、"长强"对金黄地鼠超前性光暗周期相位转移后节律再同步的影响。结果:在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金黄地鼠的活动均向前漂移。不同批次不同组动物的平均漂移幅度在156.14-586.00min之间。在ZT16(24:00)、ZT0(8:00)针刺,与自然恢复组比较,针刺组再同步所用天数虽小于自然恢复组,但是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ZT4(12:00)、ZT8(16:00)、ZT12(4:00)3个时相点针刺有明显促进金黄地鼠自发活动节律再同步的作用,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ZT20针刺后,针刺组重导引所用天数略长于自然恢复组,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有肯定的促进节律再同步的作用;针刺导引节律再同步的作用具有依时相性。  相似文献   
38.
从四总穴探讨经脉的体表特异性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总穴歌是针灸临床治疗的经典歌赋,是穴位循经远治的经典范例,同时也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集中体现,尤其体现在基于经脉循行路线的穴位与其主治部位之间的体表特异性联系,基于大量四总穴的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支持这种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客观事实,提示穴位与主治部位的体表直接联系或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介的间接联系可能是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既往关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多聚焦于穴位与内脏的相关性研究,实际上,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是一个十分重要却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对于全面、深刻地揭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内涵,促进针灸理论与临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雪旺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可能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电针组,每组18只,根据治疗时间分为1、2、3个疗程3个亚组,每组6只。面神经压榨造模后,电针组选取"地仓"颊车"翳风"和"合谷"穴进行电针治疗(疏密波,3Hz/60Hz,30min),5d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运用电镜观察受损面神经和雪旺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正常面神经纤维髓鞘结构完整,髓鞘密集,鲜见脱髓鞘情况;模型组在各时间段面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脱髓鞘情况,雪旺细胞结构不完整,细胞器缺失,在髓鞘数量、厚度上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P<0.05);假手术组脱髓鞘情况以及各时间段髓鞘数量和厚度均优于模型组同期水平;电针组在电针治疗1个疗程后,面神经纤维充血水肿情况与模型组相比较轻,雪旺细胞结构相对较完整,细胞器丰富,髓鞘化程度(髓鞘数量、厚度)明显优于模型组同期水平,第2、3疗程后,髓鞘数量、厚度较前有所减少,面神经修复进程受阻。结论:面神经损伤急性期电针可以加快神经髓鞘化进程,促进受损面神经快速修复,而电针治疗效应不随刺激时长的增长而增加,电针治疗需要把握"中病即止"的原则。  相似文献   
40.
目的:面神经的损伤会引起面部表情肌瘫痪和心理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带来巨大的痛苦。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及其相关机理研究一直是针灸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实验研究的基础环节——压榨性面神经损伤模型的制作和评估入手,探讨科学建立和客观评估动物模型对电针机理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期为更为深入的机制研究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方法:将80~85日龄日本大耳白兔面神经用特制止血钳压榨5min,损伤长度约2cm,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分别于面神经损伤后5天、10天、15天5、周运用电镜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面神经损伤后5天发生沃勒变性,10~15天后脱髓鞘情况逐步减轻5,周后模型基本自愈。结论:对动物模型各病理阶段的完整描述,包括从发病、恢复直至自愈,以及科学客观的模型评估方法是客观评价电针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