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6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静脉肌袢代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肌袢代瓣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1116例静脉肌袢代瓣术中出现的5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结果5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均与意外暴力所致的静脉损伤有关.结论要重视预防导致静脉肌袢代瓣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原因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p21^WAF1/CIP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21^WAF/CIP1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动用免疫组化SP法半定量检测p21蛋白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21蛋白表达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在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无p21蛋白表达。在69例乳腺癌组织中有30例p21蛋白阳性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随组织学分级升高,p21阳性率下降(P〈0.05)。随临床分期升高,p21阳性率下降(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p21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21蛋白阳性表达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期高于p21蛋白阴性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P〈0.05)。结论 p21蛋白可用于评估乳腺癌细胞分化情况及转移潜能,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出现癌结节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1—2018-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62例确诊为胃癌并行根治性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出现癌结节分为癌结节阳性组和癌结节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5 a生存率和5 a无瘤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印戒细胞成分、T分期、N分期、TNM分期、脉管浸润和神经侵犯,是胃癌患者出现癌结节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含印戒细胞成分(OR=4.207, 95%CI:1.851~9.562,P<0.05)、N分期较晚(OR=1.643, 95%CI:1.071~2.522,P<0.05)和脉管浸润阳性(OR=2.614, 95%CI:1.095...  相似文献   
15.
胃空肠吻合口狭窄是胃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9.4%,临床上处理较为困难。我院采用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治疗胃空肠吻合口狭窄.初步尝试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术后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经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评价为中、重度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58例,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29例,共治疗7 d.观察治疗期间感染发生情况,记录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留院时间.手术前后均测量体质量指数(BMI),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和白蛋白(AL).结果:2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肛门排气时间提前(P<0.05),术后留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EN组术后BMI和PA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EN治疗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术后临床恢复多个方面均优于PN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胃癌术后患者肝、肾功能及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术前1 d至术后5 d每天给予乌司他丁2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3、5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术后两组ALT水平均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水平小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Cr、BUN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Scr、BUN有所升高,与同期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hs-CRP、TNF-α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胃癌患者术后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炎症介质的释放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我院1995年1月~2004年10月我院收治的66例重症胰腺炎,回顾分析非手术治疗重症胰腺炎的诊治经验。结果本组非手术治疗54例,51例治愈,死亡3例,治愈率81.8%;手术治疗12例,8例治愈,死亡4例。治愈率66.7%。结论早期以非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能提高重症胰腺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管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胃肠管原发的间叶源性肿瘤.胃肠管间质瘤的发生是由KIT基因突变导致KIT蛋白的组成性激活引起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也与胃肠管间质瘤的发病机制有关.KIT的突变位点主要是exon11、exon9、exon13和exon17;PDGFRA的突变位点主要是exon18、exon12和exon14.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参数、对甲磺酸依马替尼的反应与突变所在的位置及突变类型相关.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个选择性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临床应用是胃肠管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里程碑.本文就胃肠管间质瘤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概述.  相似文献   
20.
p53,p21在乳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p53,p21蛋白在乳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癌旁乳腺组织和69例乳癌组织中p53和p21蛋白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 癌旁乳腺组织中p53和p21表达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p21阳性率分别为47.8%和43.5%;随细胞分化程度降低;p53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p21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降低。p21表达的阳性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显著(P<0.05);p53阳性、p21阴性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p53阴性、p21阳性组(P<0.05);在乳癌组织中p21表达与p53明显相关(P<0.05)。结论 p53和p21在乳癌中的表达可判断乳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