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1977年Symington和Stack首次提出经济舱综合征的诊断.其发病机制既有凝血机制增强,也有抗凝机制降低,加之肢体少动血流淤滞、血小板向血管壁黏附、聚集、释放血栓素.目前,大多认为对于长时间乘飞机或其他交通工具的旅客,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表面修饰多孔钽(Ta)对软骨细胞黏附、增殖和分泌功能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RGD/软骨细胞/多孔钽复合物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软骨缺损、促进软骨再生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将不同浓度RGD肽及Ⅱ型胶原(ColⅡ)吸附于多孔钽表面,分为Ta-RGD组、Ta-ColⅡ组、Ta-RGD/ColⅡ0.2 g·L-1组、Ta-RGD/ColⅡ1.0 g·L-1组、Ta-RGD/ColⅡ5.0 g·L-1组、Ta-RGD/ColⅡ10.0 g·L-1组及纯Ta组。分离培养新西兰幼兔关节软骨细胞,取第2代细胞种植于修饰前后多孔钽使其成为RGD/软骨细胞/多孔钽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RGD/软骨细胞/多孔钽复合物形貌特征以及软骨细胞生长状态,沉淀法检测多孔钽修饰前后软骨细胞黏附率,MTT法检测多孔钽修饰前后软骨细胞的增殖水平,羟脯氨酸法测定软骨细胞分泌功能。结果:多孔钽经RGD修饰后各组软骨细胞黏附率均高于修饰前(P<0.05),其中黏附效果最好的是4 h的Ta-RGD/ColⅡ5.0 g·L-1组,同时各组间黏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下各组软骨细胞在修饰后的多孔钽表面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在多孔钽表面及孔隙内生长,分泌细胞外基质覆盖于多孔钽表面;MTT检测,多孔钽经RGD修饰后各组软骨细胞增殖水平均高于修饰前(P<0.05),其中增殖效果最好的是13 d的Ta-RGD/ColⅡ1.0 g·L-1组;羟脯氨酸检测,Ta-RGD/ColⅡ1.0 g·L-1组羟脯氨酸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RGD多肽可有效加强软骨细胞在多孔钽表面及孔隙内的黏附及增殖,对软骨细胞的分泌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txigenic,Escherichia Coli,ETEC)是造成人和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也是造成新生乳用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一株ETEC可能产生一种或者多种肠毒素。根据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产生的两种主要毒素的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引物,建立多重PCR方法。该方法仅用4.5小时即可检测出导致犊牛腹泻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菌株,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和检测速度快等特点。本试验的目的是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来确定ETEC在导致犊牛腹泻中的作用。采用该方法对乳用犊牛的203个腹泻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得到的203株典型大肠杆菌中有135株为ETEC;其中LT阳性为105株,ST阳性为126株,LT+ST阳性的为96株,阳性率为66.5%。而采用直接从粪样中提取PCR模板的方法进行PCR,检测到146个犊牛粪样为ETEC阳性,其中LT阳性为112株,ST阳性为137株,LT+ST阳性为103株,阳性率为71.9%,明显高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并且所检测到的146个ETEC阳性的犊牛粪样完全包含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得到的135个阳性粪样,且基因分型结果相同。  相似文献   
44.
目的: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中表达山羊白介素18(gIL-18)成熟蛋白,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分析。方法:将编码山羊白介素18(gIL-18)成熟蛋白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 Dual上,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 Dual-gIL18,将该重组质粒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三重抗性与蓝白斑筛选,获得杆状病毒重组质粒Bacmid-gIL18,在Cellfectin作用下,将Bacmid-gIL18转染昆虫细胞sf9,收获感染后不同时间段的细胞,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检测和生物学活性分析。结果:重组蛋白获得正确表达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生物学活性分析表明,重组蛋白能够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诱导淋巴细胞分泌IFN-γ。结论: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成功表达了gIL-18成熟蛋白,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生物学活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gIL-18作为免疫调节剂和免疫佐剂在生产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