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3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医药卫生   332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8F-FDG PET显像在发热待查患者中筛查淋巴瘤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1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在长期发热患者中筛查淋巴瘤的价值。方法 对 5 9例长期发热患者 (发热持续时间至少 3周 ,测 3次体温超过 38 3℃ )的18F FDGPET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18F FDGPET显像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 9例长期发热患者中有 8例PET显像示恶性淋巴瘤可能 ,最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瘤 ,其中 2例为霍奇金淋巴瘤 ,6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 PET显像示长期发热的淋巴瘤患者其病变淋巴结可在正常范围内 (<1 0cm或在体内较深部位 )。对长期发热患者 ,18F FDGPET显像可初步筛查淋巴瘤及排除其他肿瘤 ,可为穿刺活组织检查提供定位信息。  相似文献   
12.
乙醇对肝脏的损害已有众多报道,但对肾脏的损害临床报道较少.我们收治2例因长期大量饮酒致肾脏损害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PET/CT图像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率前提下缩短PET/CT图像采集时间的可行性。方法18例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在CT扫描后按1、2、3min/床位依次进行3次PET扫描,共得到54帧图像。患者按体重分为以下3组:(1)45~60kg(7例),(2)61~75kg(7例),(3)76~90k(4例)。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共同阅片确定每例患者病变的位置和数目,图像质量由2位医师独立判断。结果3min/床位PET/CT图像上共检出127个病灶,其中最小的病灶直径约为3mm,除1min/床位图像漏检3个病灶外,其他所有病灶均能被1min/床位、2min/床位的图像识别。(1)~(3)组患者在3min/床位采集图像上识别的病灶数分别为71、41、15个,第1组患者的所有病灶在3种不同采集时间图像上均能被识别,第2组患者1min/床位采集图像遗漏了3个病灶,而2min/床位图像识别出的病灶数与3min/床位图像相同。第3组患者的所有病灶在3种采集图像上也均能被识别。1、2min/床位的PET图像质量均较3min/床位图像差,1min/床位图像质量最差,主要表现为图像本底噪声高、对比度差。3组患者中,第3组患者图像质量最差。结论对体重低于60瞻患者,1~3min的采集时间,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而对体重60k以上患者,建议选择2~3min/床位的采集时间,对病情较重或不合作患者,根据需要可考虑选择1min/床位的采集时间。  相似文献   
14.
郑立军  白俊  赵军 《吉林医学》2003,24(1):46-46
我们从2002年2月~6月应用英国产Gyrus等离子双极内窥镜系统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4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47例。病人年龄50~89岁,平均70.8岁,排尿困难史1~11年,平均4.2年。按rous标准前列腺Ⅰ°增生15例;Ⅱ°增生14例;Ⅲ°增生18例。其中合并急性尿猪留14例,合并膀胱结石7例,肾积水肾功能受损11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21例;糖尿病4例,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21.3±4.2,生活质量评分QOL4.1±1.6,最大尿流率(13.2±5.2)ml/…  相似文献   
15.
骨髓移植治疗下肢缺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报道3例下肢严重缺血患,取自体骨髓100ml-120ml多点注射到患肢小腿肌肉内。3例于注射后当天小腿转暖,足背静脉充盈,静息痛减轻或消失。随访8周以上,其中1例术前踝肱比为0,术后6周增至0.55。另2例木后2周足趾坏死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移植肝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间关系及其细胞定位。方法 :应用近交系 BN至 Lew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同基因 ( Lew- Lew)肝移植动物模型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肝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i NOS)的表达。同时观察 i NOS抑制剂氨基胍和免疫抑制剂 FK5 0 6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 :在急性排斥组 i NOS表达强阳性 ,与氨基胍组、FK5 0 6组及同基因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 i N-OS增高程度与排斥反应的强度有明显关系。氨基胍、FK5 0 6可以抑制 i NOS的表达。抑制 i NOS的表达可明显减轻移植肝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ΔNp63蛋白在膀胱移行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p5 3基因家族新成员截短型p6 3(△Np6 3)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4 0例膀胱移行上皮癌 (TCC)、6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和 8例正常膀胱移行上皮中△Np6 3的表达 ,并分析△Np6 3表达与膀胱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关系。 结果 :正常膀胱移行上皮、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TCC中△Np6 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7.5 % (3/ 8)、6 6 .7% (4/ 6 )、10 0 % (40 / 4 0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TCCG3 级与G2 级△Np6 3的强阳性、中度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G1级 (P <0 .0 1)。Ta~T1期以△Np6 3弱阳性为主 (6 6 .7% ) ,随TCC浸润程度的增加 ,△Np6 3染色强度逐渐增强。T2 期△Np6 3强阳性表达率为 35 .3% ,T3 ~T4期增至 6 3.6 %。结论 :△Np6 3在TCC中高表达 ,与T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Np6 3可能参与TCC的发生、发展 ,是评估TCC预后的潜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肝癌肺转移灶FDG摄取的假阴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探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肺转移的价值,并分析肺转移灶FDG摄取假阴性的原因。方法3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为HCC肺转移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根据FDG摄取阳性或阴性分为2组:A组18例,肺转移灶表现为FDG摄取增高;B组14例,肺转移灶表现为无FDG摄取。结果32例HCC肺转移患者中,27例18^F-FDG PET/CT显像发现肝内高代谢病灶,12例伴发其他肝外转移,其中包括腹膜后淋巴结、肺门或纵隔淋巴结、骨骼转移。PET对最大径〈10mm的肺转移灶探测灵敏度为35.6%,对最大径≥10mm的肺转移灶探测灵敏度为6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2,P=0.03)。肺转移灶的FDG摄取变异较大,从无FDG摄取到少数病灶的显著FDG摄取,83.3%(25/30)摄取阳性的转移灶最大SUV(SUVmax)≤3。结论HCC肺转移灶FDG摄取假阴性率较高,除与病灶大小有关外,可能与原发病灶的病理特点有关。呼吸控制的薄层CT图像以及必要时增强CT对肺部小结节的检出非常重要,对CT显示小的肺结节病灶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9.
曲马朵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早期疼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曲马朵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早期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苏醒程度评分、镇痛效果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马多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早期疼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27例胃肠道间质瘤外科处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8年来收治的GIS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行肿瘤局部切除术者14例,B组为行肿瘤所在器官大部分切除、全切或包括淋巴结清扫的扩大切除术者12例,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分别计算中位生存期、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复发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A组14例中13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B组12例均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40个月,两组比较,P〉0.05;A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85.4%和69.2%,B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83.3%和66.7%,两组比较,P〉0.05。说明两组手术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2例,占14.3%,B组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2例,占16.7%,两组比较,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对复发和转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最好方法,只要肿瘤完整切除,采用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对术后复发和转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