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52篇
医药卫生   150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32.
自Schneider等[1]首次报道急性颈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ACCS)以来,ACCS在脊髓损伤领域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病种。但在损伤的原因、机制、发生率、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尚缺乏深入研究。在此,本组对26例ACCS患者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在过去10年间我科收治的567例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中,ACCS患者共26例,男24例,女2例。年龄12~75岁,平均58岁,伤后就诊时间2小时~1周。损伤原因:交通事故11例(42.3%),高处坠落7例(26.9%),跌伤8例(30…  相似文献   
33.
预防全椎板切除后椎管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预防全椎板切除后椎管再狭窄的效果。方法:以家兔为动物模型,行全椎板切除术后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置换,大体观察、观片病理观察、CT扫描和三维结构重建,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测定椎管面积和矢状径。结果:多孔磷酸钙人区椎板节段的椎管面积和矢状径比空白节段明显增大(P〈0.01),与正常对照节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能有效地预防椎板再生后椎管狭窄,并认为椎管狭窄与纤维  相似文献   
34.
下颈椎后路固定方法的力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不同于颈椎后路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应用5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 ̄C7)建立脱位模型后,依次用棘突钢丝、侧块螺钉、自制螺钉、椎弓根螺钉固定,用材料试验机测算其垂直压缩刚度,前后水平剪切刚度和左右水平剪切刚度。结果:棘突钢丝的垂直压缩刚度和前后剪切刚度虽较完整颈椎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左右剪切刚度尚较完整颈椎减小(P〈0.05)。侧块螺钉、自制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  相似文献   
35.
第四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46岁。因不慎滑倒 ,腰部酸痛就诊 ,于 1999年 11月 6日入院。无双下肢感觉、运动异常。X线检查示 L4左半椎体及附件骨密度下降 ,高度略降低。CT扫描示 L4左半椎体、左侧椎弓根、左侧横突骨密度下降 ,横突背侧呈膨胀性损害 ,周边骨皮质增厚 ,椎体骨缺损区内有岛状骨硬化区 (图 1)。采用后入路手术 ,术中见左横突近椎弓峡部处呈膨胀性破坏 ,皮质菲薄。由此处开始清除病灶 ,并经过椎弓根进入椎体。病灶组织色灰白、质偏软 ,刮除时无出血 ,直至边缘骨硬化处表面有点状血性液渗出。取自体髂后上嵴骨碎片填入空腔 ,L3 ,…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 ,介入治疗及微创手术发展迅速 ,特别是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 ( percutaneous lumber discectomy,PLD)广泛开展 ,给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但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 ,椎间盘炎是其中较严重的一种。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1998年 10月至 1999年 12月门诊诊治 PL D术后椎间盘炎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3 8~ 5 2岁 ,平均 47岁 ,均在外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L4~ 5 2例 ,L5 ~S1 4例 ,伴典型根性痛症状并于外院行 PLD术。术前 CT与 MRI均可见椎间盘团块状后突 ,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 ,3例…  相似文献   
37.
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马尾神经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马尾神经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患者发病因素、病程、影像学的表现特征、手术时机的选择同其治疗的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随访时间3个月至3.5年,平均1年4个月。结果:急性发病的患者其手术时机的选择同患者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有关,发病1周、2周、1个月、1个月以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72.22%,63.64%,50.00%,33.33%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 (NS)组和 GDNF组 ,改良 Allen法撞击致伤 T1 2 脊髓 ,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 NS和 GDNF,分别取不同时间的伤段脊髓进行切片 ,应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 (Ch E)和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 ,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GDNF组较 NS组 Ch E活性显著增加 ,ACP活性显著降低 ;2 1d时 NS组的 ACP及 Ch E活性均高于及低于假手术组 ;GDNF组与假手术组 Ch E和 ACP活性差别不显著。 结论 :GDNF对脊髓损伤后的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在活体山羊颈椎上比较三面皮质自体骨、垂直圆柱体Harmscage及方盒形Carboncage的椎间融合效果。方法取24只成年雄性山羊,随机分为三组:自体骨组、Harmscage组及Carboncage组。所有动物均行C3-4椎间盘切除术并分别植入以上内植物。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4、8、12周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C3,4节段标本进行组织学评估。结果术后1周Carboncage组的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大于Harmscage组和自体骨组(P〈0.05);术后12周两个cage组的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均大于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依据融合分级标准对三组进行影像学评估,和自体骨组比较,两个cage组的骨融合效果略好,但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形态学亦发现两个cage组的椎间融合效果较好,但与自体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垂直圆柱体Harmscage中形成的新生骨量多于方盒形Carboncage。结论方盒形Carboncage具有良好的椎间支撑能力,而垂直圆柱体Harmscage的椎间融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0.
Objectiv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in 30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posterior lumbar fixation and posterior facet joint or 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 for Meyerding Grade Ⅱ/Ⅲ spendylolisthesis were assessed: (1) to address the suitability of a dynamic stabilization; and (2)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results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arthrodesis. Methods Fourteen patients underwent posterior inteffacet fusion (PLF) and implantation of TSRH-3D system.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and placement of the same system were performed in 16 patients. Clinical, economic, functional and radiographic data were recorded both pre- and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The average changes in Prolo Scale of economic and functional scores were 1.25 and 1.64 respectivel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osterior fusion; the average measured vertebral slippage was 48.6% (range 32% -65%) preoperatively and 17. 5% (range 15% -25%) postoperativel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LIF, the average changes in economic and functional score were 1.18 and 1.39 respectively, and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vertebral slippage was 44. 2% (range 30% - 55%) versus 20. 3% (range 18% -26%)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 The use of a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with TSRH-3D was able to successfully combine the goal of solid fusion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nerve root decompression. When these two fusion techniques were compared, PLIF was superior to PLF because of an overall superior reliability and system resistance. But their clinical outcomes did not differ greatly (P > 0. 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