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医药卫生   20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目的:观察大鼠头颅瞬间旋转引起脑神经轴索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机理。方法:SD大鼠21只(对照组3只,损伤组18只)。采用自制头颅旋转致伤装置,将损伤组大鼠头颅于3ms内在冠状面绕脑中心右向旋转90°造成剪力伤,于伤后6、12、24、72、144小时分批处死动物制脑切片,行镀银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神经轴索变化。结果:伤后即刻大鼠均意识丧失。3只15分钟内死亡,肉眼亦见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其余存活大鼠在伤后6至144小时,肉眼见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光镜下见脑干、胼胝体、大脑脚等部的神经轴索有程度不同的肿胀、断裂、轴缩球形成等征象,以脑干纵行纤维受损最重并伴纤维束间点状出血。延髓和中脑的上述变化分别在伤后6及24小时最重。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大鼠头颅瞬间旋转脑弥漫轴索损伤模型,表明剪力可引起轴索损伤,脑微血管变化是加重轴索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
TIF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利用大鼠头颅瞬间侧向旋转模型造成弥漫性脑损伤,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HIF-1α的表达,并用TUNEL和免疫组化双重标记法,以及双酶免疫组化法,研究HIF-1α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HIF-1α在丘脑,海马和基底核区神经细胞中呈高表达,并可诱发c-myc和Fas基因表达,启动神经细胞凋亡。结论 HIF-1α可能是参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3.
颅眶沟通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切除和眶顶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颅眶沟通性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及预后。方法 收集我科 1 996年 1月~2 0 0 3年 7月入院的 32例颅眶沟通瘤病人中经病理确诊为脑膜瘤的 1 4例病人资料 ,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手术操作、病理特点和预后等方面予以总结和分析。结果 采用额下或额颞侧方入路 ,单纯硬膜外切除 9例 ,联合硬膜外、硬膜下切除 5例。全切 1 1例 ,大部切除 3例。随访 8例 ,3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5例未行放射治疗 ;复发 3例 ,均未行术后放疗。结论 颅眶沟通性脑膜瘤可以侵犯颅眶结合部许多重要解剖结构 ,且有复发倾向 ;本病治疗应强调充分暴露、彻底切除、骨性重建和术后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54.
颅脑损伤平战时常见,致残、致死率极高,发病机理复杂,临床救治棘手。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剖伤性脑损伤后的继发性脑损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化学因子、粘附分子等参与炎症过程,并加重脑损害。但迄今有关机理研究仍无突破性进展,尚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5.
<正>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在平、战时都极为常见。由于损伤涉及脑深部区域,DAI临床上多表现为严重意识障碍。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仍较为棘手,预后甚差。本文就有关DAI诊断和治疗的一些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总结和分析颅服火器伤的临床特征与救治经验,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59例颅脑火器伤患者的损伤特点和救治情况。结果 本组火器伤类型为:盲管伤162例(62.5%);贯通伤(32.8%);切线伤12(4.6%);合并其他部位伤63例(24.3%),损伤特点是:伤情急、创伤重、病情变化快。经急救和手术处理后,生存225例(86.9%),死亡34例(13.1%)。对187例平均随访5.6年;恢复良好105例(56.1%);轻残54例(28.9%);重残23例(12.3%);植物生存状态5例(2.7%)。结论 迅速对患者开展现场急救、正确地进行伤情评估和急诊手术处理,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7.
为探讨次声作用后鼠脑CA1区mGluR1α表达改变规律,并观察mGluR1α拮抗剂MCPG的作用。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次声作用组及MCPG治疗组,两组再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7、14次组,每组15只。用8Hz130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每次作品2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形态改变。结果显示:次声作用1次组mGluR1α阳性细胞数即出现变化(P<0.05);7次组表达最为显著(P<0.01);14次组 减少至正常水平。MCPG治疗组mGluR1α阳性值与等数次声组之间无差异(P>0.05)。形态学研究证实,MCPG对神经元有明显保护作用。提示次声作用可通过mRluR1α介导兴奋性神经经毒作用,mGluR1α活性改变是导致次声性脑损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8.
重型颅脑损伤的神经轴索形态改变与病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将大鼠制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和Mamarou自由落体致伤模型.对DAI鼠脑行小鼠抗神经纤维丝(NF)蛋白NF68亚单位和HSP70免疫组化检测,延髓部分行电镜观察;对落体致伤鼠脑左顶叶皮层行HE和HSP70检测.结果发现,DAI大鼠伤后30min延髓轴索纡曲肿胀,髓鞘轻度分离,轴浆NF结构紊乱;伤后2h~24h,轴索破坏渐重并形成轴缩球;髓鞘局部断裂,线粒体空泡变,部分胞浆溶解,NF68染色强度也渐增强.两组的HSP70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在伤后3h开始表达,24h达高峰,72h下降.该结果说明DAI可引起NF结构破坏,缺血和缺氧等因素诱发了HSP产生.  相似文献   
59.
不同培养条件神经干细胞早期分化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小鼠神经干细胞早期分化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用无血清条件培养基、5%胎牛血清+条件培养基培养与单细胞克隆技术对小鼠胚胎脑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分化2 w内形态学变化,对培养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结果 无血清培养瓶内细胞分化早期呈极性排列,而5%胎牛血清+条件培养基培养组,克隆球间存在着广泛的网络结构,且单一神经干细胞核分裂旺盛,克隆球数目多且比较大.结论 小鼠神经干细胞间早期存在某种依赖关系,在适当的微环境中,神经球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合并二次脑损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外科治疗,术后对影响二次脑损伤的多项指标进行监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机、血肿部位、血肿体积及二次脑损伤因素对患者的预后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术式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二次脑损伤因素的异常改变,可造成第二次脑损害,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